(7)1909年德軍提出使用輕型馬克沁機槍的要求,主要想用在飛機上,海涅曼設計成功,定名為“派拉貝魯姆”,1911年開始生產,德國人說此機槍是航空機槍的鼻祖(美國人認為,1911年研製出樣槍、1912年試驗成功的路易斯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挺航空機槍,中國輕武器界許多專業人員同意這種說法)。
(8)1888年11月21日,英軍在侵略岡比亞一個部族時用了馬克沁機槍,被認為是真正機槍的首次實戰應用。
(9)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馬克沁機槍得到普遍應用,戰後很多國家列裝馬克沁機槍,有的國家裝備長達半個多世紀(如英軍是1892年開始裝備的,一直到1968年才撤裝)。
(10)索姆戰役(1916年)後,以馬克沁機槍為代表的重機槍的威風持續了40年之久,對馬克沁機槍的威力傳出很多神話,如有人說在馬克沁機槍陣地前的敵人沒有一個活著回去的。這話雖然說得太絕對,但是索姆一役確實是馬克沁機槍最輝煌的戰例,從日出到日落一天時間內,英軍的戰場上陳屍6萬具,可難道向德軍陣地衝鋒中的英軍一個人都沒有回來,都被馬克沁機槍消滅 了?不是的,至少有一個人活著回來了,他就是在索姆戰役中參加衝鋒,當時擔任英軍步兵營長的蒙哥馬利元帥。
(11)馬克沁機槍出現後,當時各主要強國並沒有很快認識到它的戰術價值。從各國裝備開始的時間,可以看出一些問題:
a.英國——1892年(滯後8年)
b.德國——1899年(滯後15年)
c.美國——1894年(滯後10年)
d.俄國——1900年(滯後16年)
法國對馬克沁機槍不予重視,於1897年開始裝備哈奇開斯機槍。
應當提出的是,馬克沁機槍曾經遭到許多冷嘲熱諷,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大概是俄國一位很有影響的武器專家1891年發表的一段評論:“假如必須以多發射彈來殺傷一個敵人,那將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武器了。因為在1分鍾600發的情況下,1秒鍾要射出10發子彈。這種快速射擊是不幸的,1發子彈就能殺傷一個人,當他倒斃之前,還要追射許多發彈丸,有這個必要嗎?”這位專家又繼續說:“機槍連續射擊,槍管要發熱。是的,槍管可以冷卻,但水井是不能隨身攜帶的。”
當時有許多專家認為,不管武器已經發展到什麼高度,但進攻時步兵的火力不過是決鬥的前奏曲,最後取勝的生死搏鬥還是要靠刺刀。
(12)有些輕武器史學家對馬克沁的評語也值得了解。他們說,馬克沁的超常才能,沒有人懷疑;馬克沁的勤奮精神,令人折服;馬克沁頭腦機敏,世上少見。但是1884年他首創的一挺真正機槍你不能把它說過了頭——都是馬克沁一個人想出來的。試舉一例,馬克沁機槍的槍機就是參考了溫徹斯特的肘節式閉鎖機構而完成的。另外他還借鑒了加德納手動曲柄機槍的某些動作原理和構件。
二、路易斯的喜與憂
美國上校路易斯1911年發明一種獨特的機槍,首次試驗時把機槍安裝在推進式萊特飛機上。飛機上有一橫杠,便於駕駛員和觀察員兼射手踏腳。槍身置於兩杠之間,槍口朝下,由錢德勒上尉操槍,當飛機飛臨目標上空時向地麵開火射擊。
從飛機上打槍的新聞轟動了報界,數以百計的記者看到了這個事件的重大意義,紛紛撰稿,把新消息向世界各地擴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