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o
有多少野心勃勃的公司在籌劃好製度之後卻不了了之,又有多少公司守著完美的製度走向破產。這方麵的慘痛教訓可謂觸目驚心。正如英國哲人培根所說:“有製度不落實,比沒有製度的危害還要大。”對領導來說,抓落實是治理成敗的根本。
領導須知名言
三流的點子加上一流的執行,強於一流的點子加上三流的執行。
——馬雲(中國創業教父)
有製度不落實,比沒有製度的危害還要大。
——培根(英國哲人)
引 子
海爾冰箱材料庫的2945塊玻璃
海爾電冰箱廠有一個五層樓的材料庫,上下內外共有2945塊玻璃。如果你走到玻璃前仔細看,一定會驚訝地發現:每塊上都貼著一張小條!並且,每個小條上印著兩個編碼,第一個編碼代表負責擦這塊玻璃的責任人,第二個編碼表明是誰負責檢查這塊玻璃的。
原來,海爾在考核準則上做了如下規定:如果玻璃髒了,責任不是負責擦的人,而是負責檢查的人!也就是說,如果玻璃髒了,責任鎖定在檢查的人身上,而不會被推卸到擦玻璃的員工身上。如此形成環環相扣的責任鏈,做到了“獎有理、罰有據”。
這一製度管理的核心是,公司不再去想個人工作態度如何,而是把責任鎖定,即使是簡單的擦玻璃工作,也要明確指定兩個責任人,確保處處都有明確的責任。這樣一來,製度有了就能落實到位,從而提升了管理的效力。
1. 管理重在有法可依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任何一個單位都要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即管理中的“法”。而這個“法”存在的意義不是約束,而是凝聚,將每個成員各自獨立的傾向進行規範的引導,彙聚成更強的競爭力。
日常管理中,隻有先製定、完善規章製度,才能讓眾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許多時候,組織內部有一套完善有效的規章製度,比隻添加人事主管的人數要更有效率。
事實上,管理製度是對組織機構正常運行的基本方麵規定出的框架,並對集體協作進行協調、約束。顯然,隻有先將管理製度建立起來,讓“法治”有了底氣,才能實現組織的製度化管理。那麼,如何製定合適的製度呢?
首先,用製度簡化流程。比如,很多企業現在都是規模化大批量生產,但是環節冗雜,一旦某個環節不到位,就會影響整個生產鏈。因此,複雜的生產製造企業要製定出簡單有效的管理製度,簡化生產的流程,保留重點,去粗取精。這一點也符合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即把複雜的東西變簡單。
其次,要把握好製度的時間性。製定規章製度的目的是對工作中不明確的部分劃分出一個清晰的標準,並形成工作的原則。因此,它的時間性很強,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領導工作法】 優秀的組織一定擁有實用、簡潔的製度,這是製勝的根本。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學會善於利用規章製度來約束員工和下屬。一個組織不能沒有規矩,更不能亂立規矩,領導者要製定出與行業特色相適應的製度,並且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下去,這樣才會使自己的管理有成效,才會真正做到獎賞有尺度,做事有分寸。
2. 製度不完善,麻煩就不斷
任何組織的良性發展,都必須借助一套科學、完善、切合實際的管理製度。如果製度不完善,或是不明確,就無法將製度落實到每一個員工身上,導致執行的環節出現問題。
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製度就是企業管理的開端,如果頭沒有開好,那麼在未來的發展中就一定會出現問題。即使已經有了完備的製度,也要根據時代發展、業務調整等情形進行調整,使之適應新的發展局麵,做到與時俱進。
製度是對公司運作各環節的具體約定,是要求員工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是管理在技術層麵上的操作係統。為此,領導者要注重把握以下兩點:
(1)完善製度要以時代特色為主
以企業管理製度為例,時代的進步會導致客戶需求的變化,需求的變化會引起市場的反應。時代的特色就是不斷發展,因此,製度也應該是不斷發展的,以實現與市場相適應。製度的完善需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進行更新和補充,發現不明確的歧義或是不合理的標準和規範,及時更改,這樣才能節省時間和成本,避免盲目無用的勞動。
(2)不斷完善現有的製度
製度的建立就是為了約束員工的行為,建立共同的行為標準,讓管理變得簡單明了,減少工作中不必要的環節,提升工作的質量,促進高效率,使企業實現從感性管理到理性管理的轉變。同時,再優秀的管理製度也要經受時間的考驗,不能滿足於現狀,故步自封。
【領導工作法】 製度是為了規模化而誕生的,自然也要隨著規模化的需求轉變而變化。不能與市場相適應的製度必然是失敗的,領導者要不斷地完善企業的製度,跟上時代的需求和社會的腳步。
3. 令行禁止,監督好使
製訂好了行為規範和規章製度之後,關鍵就是看落實的效果。無論製度看起來多麼優秀,如果不能落實也是水中月、鏡中花,中看不中用。很多下屬存在這樣的心理:領導在的時候就好好賣力工作,按製度辦事,領導不在自然就偷懶。因此,對領導者來說,完善製度固然重要,但是缺少相對應的監督機製也是萬萬不行的。
監督是一種事中控製與事後控製相結合的控製方式,它的優點是具有時效性和即時性,可以在問題發生的當下找到解決的方法,杜絕了問題的拖延、資源的浪費。同時,監督機製將製度履行的責任落到了每一個下屬身上,關係著他們的切身利益,因此,也杜絕了他們消極怠工的情況。
領導者要建立完善、係統的監督機製和內部運行製度,做到雙管齊下,萬無一失。為此,領導者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
(1)對監督機製有明確的認知
作為組織規章製度的輔助工具,越來越多的領導者認識到了監督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人還停留在做表麵文章上,並沒有實際性的行動。除了有製度的約束和監督的督促,領導也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帶領團隊形成最佳執行力。
(2)建立相應的獎懲製度
“抓住不落實的事+懲罰不落實的人=落實”,講出了監督的實質。監督隻是手段,關鍵還要看如何處理監督的結果。對表現好的下屬,給予表揚甚至獎勵,並且總結成功經驗宣傳推廣;對表現不佳的下屬,則要及時給予糾正,並適時追究責任。
(3)培養下屬自覺監督的意識
領導對下屬盯得再緊,也比不上他們做好自我監督。培養員工的監督意識,養成他們自覺遵守製度的習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組織運作的效率。為此,必須對員工進行思想教育,時刻牢固地樹立自覺接受他人監督、主動監督他人的意識,並落實到行動中去。
【領導工作法】 如果在責任落實的過程中不加以監督,就容易產生“一步放鬆、步步放鬆”的情況。因此,領導者要認識到監督機製的重要性,避免因缺乏監督而導致問題擴大的錯誤。
4. 製度一旦確定就別輕易修改
自古就有“一言九鼎”的說法,意思是一旦確認了某件事或定了某種約定,就不能輕易更改。組織的內部製度就好比一個國家的法律,務必要堅持“法治”的原則,同時以製度的製定一定要具有前瞻性,不能僅憑領導者的個人意願來隨意破壞改變。
我國曆史上有很多“朝令夕改”的慘重教訓,這也是領導者要引以為戒的。比如,企業的製度具有嚴肅性和權威性,製定出來之後就成為了全體員工一致的行為準則,如果輕易就更改,就是對權威性的挑戰,同時還會破壞原本的秩序讓員工們無所適從。這樣一來,既浪費了人力和物力等寶貴資源,也會引起人心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