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磨難:英雄莫問出身(1 / 3)

朱元璋小時候,遭受過家破人亡的慘痛,又顛沛流離,窮困寒酸,吃盡了苦頭。不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朱元璋因為窮困沒讀過幾天書,反而苦難卻成了他最好的學校。幼年艱辛的生活造就了他堅強剛毅的性格,當和尚雲遊四海的經曆開拓了他的眼界,加深了他對現實社會的了解,使他了解到元朝政治的弊端,洞察民生疾苦,知道老百姓的願望和要求。少年時候苦難的磨練,注定一個英雄人物就要嶄露頭角了……

一 人生殘酷,少小有聰慧

公元1328年10月21日(元文宗天曆元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東鄉一個赤貧的佃農家庭。

在中國曆代王朝的開國皇帝中,朱元璋的出身是最為低微的了。朱元璋的遠祖原來居住在沛縣(今江蘇省沛縣),再上去的祖籍在句容(今江蘇句容)。

朱元璋的祖父是個淘金戶,一生十分貧寒,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雖是淘金戶,本地卻不出金子,官府仍按照年額攤派淘金任務,迫於無奈,隻好拿糧食換錢,再用錢買金子繳納上貢。後來實在再也買不起金子繳納了,無法在當地生存,隻好離鄉背井,逃到泗州盱眙(今江蘇省盱眙)墾荒糊口。在那裏幹了一輩子,一點基業都沒打下,便離開人間,撒手西天了。

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跟先父一樣微不足道,墾荒傭耕,勞力幹了一輩子,還是連一個棲身之地也沒有。在盱眙活不下去了,隻好逃往虹縣(今安徽泗縣)。到50歲的時候,又遷往濠州給人做佃農。60歲時,無力耕種,生活難以維持,家又搬到西邊,居住了四年,後來又搬移到孤莊村落戶,顛沛流離,沒有穩定的著落。“窮搬家,富挪墳”,就像古話這麼說的,朱元璋的家境實在貧寒之至。

根據中國古代的傳統,窮人家的孩子是按照父母的年歲或按排行起名的。朱元璋1328年出生的時候,其父朱五四的哥哥朱五一已有四個孩子,分別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當時也已經有三個孩子,分別叫重四,重六和重七。於是,朱五四夫婦為新生的嬰兒取名重八,是朱元璋最早的名字,也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老大、老二、老三……

朱元璋一家的命運都極其不幸。朱元璋原來總共有兩個姐姐,三個哥哥。大姐在朱元璋出生時,已經嫁給了盱眙縣太平鄉的王七一,但婚後不久便染病死去。二姐後來也出嫁了,丈夫是鍾離縣東鄉的漁民,叫李貞。大哥年歲大,總算成了家。二哥、三哥因為家裏窮,沒有媳婦上門,隻好離開家鄉,給人家做上門女婿。這種婚姻叫做“倒插門”,在當地的農民看來,也是最沒出息,最被人瞧不起的了。可是迫於生活困窘,朱家也隻有忍辱接受了。

朱家人多,朱五四有四子二女,朱元璋雖是六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但也逃脫不了經常要挨餓受凍。不僅如此,家境還越來越壞,常常是朝不保夕,捉襟見肘,用朱元璋後來說的話來形容,便是“農業艱辛,朝夕彷徨”。

說來也巧,朱元璋的祖籍,也就是江蘇沛縣,那裏曾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這樣勉強說起來,他和劉邦還算是同鄉。有人總愛把劉邦與朱元璋相比,說兩人都是市衣出身的皇帝,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劉邦出身中農,而且做過秦朝的亭長,並非是赤貧階級。而朱元璋出身更加卑微。所以,中國曆史上,出身最為貧窮而得天下者,非朱元璋莫屬。

朱元璋祖祖輩輩都是最底層的農民,參加義軍前,朱元璋也是農民。雖兩度入皇覺寺為僧,但過的不是清閑日子,還是以務農為主。

在有些民間傳說裏,朱元璋的出生,充滿神奇,對於這種美化,我們不去考究,但朱元璋成長環境惡劣卻是事實。他沒有向惡劣環境低頭,雖然經受了種種磨難,卻練就了堅韌的意誌,造就了非凡的才能。

朱元璋在家裏是老麼,“皇帝愛長子,百姓愛麼兒”,所以深得父母寵愛,雖然日子並不寬裕,父母還是把他送到私塾念了幾天書。由於生活所迫交不起學費,他不得不中途輟學。

盡管如此,母親還是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她對丈夫說:“人們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覺得咱們家肯定會出一個有出息的人。我看其他幾個兒子沒有什麼本事,隻有重八還有點像樣。”

母親的看法沒錯,朱元璋還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與一般窮人孩子不同的性格。他聰明,有頭腦,雖然地位卑賤,骨子卻跳動著異於常人的智慧和衝勁。

朱五四為地主種地,妻子為主人做雜活。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幼小的朱元璋就不得不為地主劉德家放牛。

朱元璋放牛,在山上結識了一群放牛的、放豬的、砍柴的小朋友,如湯和、周德興等人,後來這些人都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朱元璋長相很奇特,大鼻子、粗眉毛、圓眼睛、腦門骨向前突出一大塊,大下巴比一般人長出一寸多,黑黑的凹口臉,讓孩子們望而生畏。他個性突出,講義氣、有心計、有韜略、敢作敢為,有組織天才。

據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朱元璋小時候替地主放牛時,同齡的小夥伴們都聽他調遣,大家經常在一起玩的遊戲是扮皇上。朱元璋光著腳,把棕櫚葉子撕成細絲,掛在嘴上當胡須,找來一塊破水車板頂在頭上當太平冠。他讓小夥伴們排成一行行的,整齊恭敬地向他三跪九叩頭,並歡呼萬歲,儼然像是真皇帝了。實際上他已經成為這群夥伴的小頭目。

一天,朱元璋和夥伴們在山坡上放牛。幾個人瘋玩了一會兒,卻不知不覺餓了,但是天氣還早,誰也不敢提前回村,怕挨地主的鞭子。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有的說,地主劉德家整天吃白米飯和肉,我們都不知道肉是啥滋味;有的說,地主不放牛羊就有肉吃,可我們天天放牛放羊卻沒有肉吃。越說大夥越餓,朱元璋突然提高嗓門對夥伴們說:“我是你們的‘皇帝’,朕準你們宰牛充饑。”

“聖旨”一出,窮小子們都樂壞了。湯和箭步飛奔牛群,抓住一頭花牛犢,用放牛繩把它捆住,周德興舉起砍柴刀,一下子結果了小牛的性命。朱元璋指派其他人,剝皮、割肉、撿柴、壘灶、點火,大夥圍坐一圈,一麵烤一麵吃,個個眉飛色舞,人人興高采烈。不到一個時辰,一條小牛被吃得隻剩一張皮、一堆骨頭和一條尾巴了。大夥們拍著鼓脹的肚子,抹著油嘴兒,抬頭看天,太陽已經下山了,是趕牛驅羊回家的時候了。

這時大家才都發起愁來了,少了一頭小牛,若被地主發現了,怎麼辦呢?還是元璋有主意,他將小牛的皮骨埋了,把血跡也清理幹淨,然後親自鑽進山洞,把剩下的牛尾巴插進石縫裏去了,然後他宣布:“大家回去,口徑要一致,就說小牛鑽進山洞石縫裏去了,誰也拉不出來,所以回來晚了。”

回去後,朱元璋照計跟地主東家這樣一說,東家劉德不信,讓孩子們領著他去看個究竟。朱元璋帶路,故意繞著圈子走,直到伸手不見五指的時候,才點著火把進了那個山洞。洞裏陰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一群人大氣都不敢出。突然,朱元璋用手指著石縫裏的牛尾巴說:“快看,山神把牛牽走了!”這句話把人們都嚇壞了。大家連忙朝著牛尾巴磕頭,求山神保佑。從此這座山便叫“驚牛山”。叫久了,後來就成了“金牛山”了。

東家劉德被這麼一折騰,也隻好無奈作罷,朱元璋用巧計騙過了地主,小夥伴們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都願意聽他發號施令,這裏麵的好幾位,後來拚死拚活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成為明朝的開國元勳。

評析:

朱元璋的出身確實極端貧寒,不過,貧寒的生活卻使他不得不抗爭,不得不經常尋求人生的突破。人很多的性格往往在幼小的時候就產生了,苦難讓幼小的朱元璋變得堅強,因為如果他懦弱了,他就無路可走,他隻有豁出去拚搏,才能擺脫貧窮,開創自我的新天地。

二 天降大難,出家為僧

公元1344年,朱元璋17歲的時候,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已行將垂暮,統治者貪婪殘暴,施政無道。暴政的高壓、社會的黑暗已經使廣大農民掙紮在死亡線上,可是蒼天無眼,災禍不斷,一場百年不遇的災荒和瘟疫又突然襲來。

朱元璋的家鄉,在這年春天遇上百年大早,天不下雨,地裂大縫,莊稼枯萎。百姓們隻好祈天求雨,請和尚念經,求菩薩保佑。然而無論怎麼辛勤祈禱上天,還是沒有下一滴雨。不僅如此,過了一段時間,還飛來了鋪天蓋地的蝗蟲,一會兒工夫將枯黃的莊稼吃了個淨光。這對農民來說,真是喊天不應,呼地不靈。當地一批批的人餓死,又流行瘟疫,成千上萬的人被瘟疫奪去生命,村村死人,戶戶發喪,幸存者為了活命,紛紛逃奔他鄉,鬧得雞犬聲稀,人煙冷落,到處一派蕭條破敗的景象。

瘟神也沒有放過朱元璋的家。朱家的生計本來就難以維持,生活已夠窘迫的了,幾年的自然災害,農田幾乎顆粒無收,而租稅卻有增無減,哪還有錢交沉重的賦稅。朱家過著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的日子,真是一天不如一天。朱元璋後來回憶說:“因念微時,皇考皇妣凶年艱食,取草之可茹者雜米以炊。艱難困苦,何敢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