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不單行,瘟疫又打劫了這個弱不禁風的家庭。瘟疫襲擊,隻能是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了。這年四月初六,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最先死去。剛過三天,朱元璋的哥哥朱重四又跟著走了。12天之後,朱五四的老伴陳氏又染病身亡。約摸半個月的時光,朱家“連遭三喪”,全家九口人已死了三分之一。”
人死歸天,然而對活著的朱元璋,最為難的是如何安葬逝去的親人。
按照禮教觀念和傳統習俗,養老送終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送終是最根本也是最起碼的一條。就是讓死者魂歸故土,使遺體能有個安置的地方,不能暴屍荒野,任憑飛禽啄食踐踏。生者認為,那樣會使死者的靈魂不安,他們可能會回來找麻煩。當然了,這樣做,更重要的是對親人的尊重和懷念。
可朱家當時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赤貧人家,純正的無產階級。在某些地方,常居一地的大姓大族,同族人有時還有公共墳山可以利用,朱家因遷徙不斷,也沒有可以利用的公共墳地。因此,墳地問題隻有向人討要了。
朱元璋和兄弟最先去求地主劉德,朱五四曾給劉德種地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他們盼望劉德多少施舍一點,或許給一塊能安葬的地也可以。誰知劉德這個狼心狗肺的家夥,把他們臭罵一頓後,驅逐他們出門。
朱元璋一家一籌莫展,哭成一團。這時,總算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劉德的兄嫂劉繼祖夫婦贈送了一塊造墳用地,葬地這個基本難題總算解決了。但還有一係列的困難等待著他們,死者用的棺材、入殮的衣物,還有祭奠用的酒食等等。這些困難,後來也隻能草草解決了事,棺材用的是草席,入殮穿的衣褲是死者生前用的破舊貨。祭奠沒有“散漿”,便以家裏度荒的草蔬糲飯充用。
辛勤勞累了一生的朱五四,他本想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換得家人的平靜,誰知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家破人亡、生離死別的慘劇,使得朱家一片呼天搶地的淒切哭聲,令人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埋葬親人的過程,遇到了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係,又讓人不免徒生悲傖。
關於朱元璋安葬父母的具體情況,有這樣一個傳說:
據說到了安葬那天,天氣燥熱,朱元璋與二哥一起將父母的遺體放在兩扇捆綁在一起的門板上,抬出去下葬。剛抬到山坡下,突然電閃雷鳴,暴雨驟至。朱元璋哥倆隻好放下門板,跑到附近的一棵大樹下避雨。大雨過後,兄弟倆跑回一看,門板不見了。原來,這一帶山坡土質鬆軟,一陣暴風雨把土坡衝塌了一塊,正好掩埋了屍體。他倆就在上麵又添了些泥土,算是安葬了,俗語叫做“天葬”,實際上反映的是窮人的無奈和悲哀。
安葬了親人,朱元璋與哥哥回到家中,空對四壁,想起今後難以謀生,哥倆又痛哭起來。
哭聲驚動了隔壁的汪大娘,她趕來安慰,收養了朱元璋幾天,朱元璋感激涕零,認汪大娘為幹娘。
由於瘟疫和災荒,汪大娘家也是難以維持。汪大娘於是提起當年朱五四曾在當地佛教寺廟皇覺寺許過願,答應朱重八舍身為僧的事……
據說朱元璋小的時候體弱多病,不吃奶,肚子脹得鼓鼓的。朱五四非常著急,一天夜裏,他做了一個夢,夢裏有人指點說隻有菩薩才能救活孩子,讓他把孩子舍給廟裏。他馬上抱著重八走進一座大廟,可廟裏一個和尚也沒有,隻好又抱回來。夢做到這裏,忽然被孩子的哭聲吵醒了。睜眼一看,重八正在妻子懷裏吃奶。倆人覺得重八得到了菩薩保佑,就很虔誠地到附近的皇覺寺許了孩子長大為僧的願。
現在,汪大娘提起這件事,勸朱元璋去做和尚,一來還了願,二來還有口飯吃。朱元璋走投無路,也唯有走上了皇覺寺,出家為僧……
評析:
生死離別,家破人亡,朱元璋才17歲,卻要經曆這些人生的大悲大難,大難之中,必有大才脫穎而出……
三 艱難困苦鑄就王者性格
皇覺寺,原來叫於皇寺。規模很大,佛事俱全。俗世天災人禍,影響寺裏香火不旺,也呈現出一派荒涼景象。朱元璋到了皇覺寺,高彬長老見他身體結實,頭腦靈活,吃飽了飯馬上就有精神,覺得長老身邊也需要這麼一個機靈的小和尚侍候,端茶倒水,預備齋飯。而且寺廟裏的雜活也得有勤快的人來幹,在征得其他主持同意後,就收下了朱元璋,並指派他做行童之職。
行童其實就是一個小雜工,相當於今天飯店裏打雜的,是一個受人差遣和伺候人的角色。行童要幹的事情非常多,也非常繁重,比如每天得打掃衛生、上香、掌管樂器,還要給長老們端茶送水,做飯洗衣,還要被其他和尚呼來喚去。
這還不算什麼,關鍵是每每幹完這些活,等到朱元璋吃飯的時候,別的和尚早已經吃過,隻給它留下一些剩飯。而且由於行童的身份,幹活時朱元璋還得看長老們和師兄們的臉色。
麵對這一切,朱元璋的心中很不平靜,他萬萬沒想到佛門淨地竟如此等級森嚴,整天宣講“眾生平等”的長老和師兄們為什麼偏偏對自己這樣不平等?由於心中不平,朱元璋幹了幾件令和尚們目瞪口呆的事。
每天打掃佛殿是行童份內職責。有一天,高彬長老突然大發脾氣,因為他看到佛殿裏的香燭被老鼠咬壞了,就追查起這是誰的責任,後來追查到朱元璋頭上。高彬長老指著朱元璋大罵了一通。
朱元璋有氣發作不得,隻好忍受著長老的指責,等到長老一走,朱元璋就用掃帚把菩薩打了一通,並指責菩薩,說菩薩掌管大殿,整天光吃供奉不幹活,還縱容老鼠為害,實在該打。
另有一次,朱元璋在打掃佛殿的時候,被伽藍菩薩的腿絆了一跤。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起得比雞早,幹得比驢多,可吃的比豬還差,全都是殘湯剩飯,而泥胎菩薩卻有收受不盡的供奉,氣不打一處來,再加之以前曾因老鼠咬香燭的事情被長老責罵了一通,憤怒不已的朱元璋不顧師兄弟們驚詫的目光,在伽藍菩薩的背後寫了“發配三千裏”的字樣,令其他和尚們隻能目瞪口呆。
真是豈有此理,膽大妄為,老和尚看了,暗暗驚歎不已,直覺到這個小行童非同一般……
可以看出,朱元璋並不是一味地屈服,也不是一味地伸,而是一屈一伸,張弛有道。麵對著大環境的不可抗拒,朱元璋無奈之下,接受了命運的擺布,成了皇覺寺的一個行童和尚,但這並非是朱元璋的誌向,而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朱元璋的誌向是什麼?他的誌向決不是窩在皇覺寺,做一個任其他和尚任意支使的小行童。在寺廟裏得不到公平,朱元璋敢於反抗、仇視不平的性格也隨之顯現出來。
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個性十足,具有很強的叛逆心理,對身邊發生的事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對於寺院中的人也有自己的判斷標準。
香燭被老鼠咬壞了,長老們出於對徒兒們的嚴格要求,自然要對責任人做出責罰,這也是無可厚非的,而且找到朱元璋的頭上,也並非完全冤枉。朱元璋畢竟還是一個孩子,好好地教訓一番,或許還是有好處的。但是朱元璋心裏也非常委屈,自己本來就做了很多的事情,又怎麼能夠分出精力來照看這些香燭佛像。但對長老的話又不能不聽,朱元璋隻好把這一股氣撒到佛像上,以一個孩子的心態完成了這種反抗,他把佛像打了一通,以此來完成了自己在“屈”之下的“伸”。
朱元璋的這種舉動看似率性之舉,實質卻是頗有深意的,絕不僅僅是在耍孩子氣……
朱元璋這樣做,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向師兄弟們以及長老們表明自己的態度,告訴他們自己確有不滿。他之所以敢於向菩薩挑戰,把那些人們頂禮膜拜的神打一通,也就公開表明了自己對於所謂權威的蔑視;而在菩薩背後寫上“發配三千裏”,也表明了自己的誌向並非是永做蓬蒿之客,像他們那樣,僅僅做一個寺廟裏的和尚。但是這些寓意並不是直接說明,即使是寺廟裏的長老們找麻煩,他也可以借助孩子氣而搪塞過去。
朱元璋在皇覺寺做小行童的日子並不長。
由於旱情並沒有結束的跡象,平時主要靠收地租和接受布施得以維持的寺院,如今已是入不敷出。供養20來個新舊弟子的吃用,所存的錢糧已所剩無幾。
這年11月初,高彬主持無奈之中就對徒弟們說寺內要罷粥,要徒兒們有家歸家,無家可回者就遊方去化緣。
入寺僅僅50天的朱元璋還不會念經作佛事,卻學會了做雜活,便自恃能幫人幹活,背起包袱遊方化緣去了。
朱元璋外出化緣,還有一種說法:法師的恐懼和嫉妒。
據說,一天朱元璋在掃地時氣倒是出了,但時間耽誤了,天近晌午才掃到大殿,心中不免發急,他掃著掃著,順口說道:“大菩薩、小菩薩,快快站到一邊去,別妨礙我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