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磨難:英雄莫問出身(3 / 3)

說來奇怪,不知怎麼,大小菩薩一個個真的都站到了掃過的一邊。他也不問三七二十一,兩三下就掃得一幹二淨。

然後,他索性又說:“大菩薩、小菩薩,地已打掃完畢,就各歸各位吧。”

隻見大小菩薩又一個個回到了原位。

常言說:“沒有不透風的牆”,朱元璋“發配”菩薩的事,被人告發到方丈那兒。方丈半信半疑,就去看個究竟,他見伽藍菩薩身上果然寫有五個字,很是生氣,一麵叫人把字擦掉,一麵去找朱元璋算賬。可是,找到大殿看見朱元璋掃地,又在那支使菩薩,便惶恐不安地念著“善哉善哉”,低頭走了。

回到方丈室,心想:“這小行童造化不小,竟能支使神靈,這樣下去,如何了得?”於是,他借口寺裏管不起飯,打發他雲遊四方。

不管是什麼原因,朱元璋隻當了五十多天行童,就走出皇覺寺當化齋的和尚。他離開皇覺寺,隨心所欲,雲遊四方,隻要聽說哪裏的飯好要,他就往哪裏去。愛走多遠就走多遠,愛走多久就走多久,卻也無牽無掛,他打聽到南邊和西邊一帶災情輕,年景較好,於是就一直往西往南走去。他先到合肥(今安徽合肥),再折向西,到固始(今河南固始)、信陽(今河南信陽),又往北到汝州(今河南臨汝),陳州(今河南淮陽),東經鹿邑(今河南鹿邑),毫州(今安徽毫縣),到潁州(今安徽阜陽)。

朱元璋足跡遍及淮西一帶的名邑大都,他曆經安徽、河南的高山峻嶺,一路上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曆盡千辛萬苦,他想,這一帶的有錢人家平時做盡壞事,又擔心死後下十八層地獄,總想找個機會“彌補”自己的過失,多做些“善事”,求佛祖保佑,來世還能過衣食不愁的日子,千萬別做牛馬,吃苦受罪。這樣,他們對和尚就會比較客氣一點,幾文錢,一勺米,還是舍得給的。所以朱元璋總會在大戶人家門前多敲上一陣木魚,高喊幾句佛號,再耐心地多等一會兒。他總會有所收獲,遇到人煙稀少的地方,或者餓上一兩天,或者挖點野菜充饑,這也是常事。白天走鄉串村,晚上就找個破廟棲身,山棲野宿,受盡了風霜之苦。幾年的流浪生活,他受盡了冷落和嘲笑,飽嚐了人間的辛酸苦辣。

傳說,朱元璋在飄泊的日子裏,路過一個叫剩柴村的地方。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肚子餓得難受,可四周一戶人家也沒有。絕望中發現不遠的地方有個園子,一片斷壁殘垣及被火燒過的殘樹枯枝,很是失望;抬頭遠望,發現園子的東北角有棵柿子樹,樹上還有被霜打過的柿子,朱元璋一連吃了10多個,總算飽餐了一頓。

後來朱元璋率兵渡長江攻采石、太平,又經過此地,並且又發現了那棵柿子樹,心有所觸,指著那棵樹對左右講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然後特將自己身上的一件紅袍披在樹上,說:“封你為淩霜侯。”

艱苦的三年流浪生活中,朱元璋經曆了他一生中最悲慘的苦難,在化緣的日子裏,他常常脫掉袈裟,為人家劈柴挑水,換得一單半棉,三升二鬥。一天,他走過定遠縣界,到了廬州地麵,從旁邊的岔道上來了兩個道士,相互問候之後,才知道原來都是雲遊無根之人,於是便一同上路,歇在了村邊的土地廟裏。躺下不久,朱元璋便覺得忽冷忽熱,渾身滾燙,接著便說起了胡話。幸虧兩個道士仗義相救,一晚上精心的照顧他,弄了柴草烤暖屋子,用廟裏的銅香爐燒了口熱水,還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脫下來給他蓋上。第二天,他們分頭去布齋哀求,一些好心的老人送了些薑湯和熱水給他們,還煎了蔥白蘆根,才使朱元璋轉危為安。之後,他們又扶著朱元璋前行,在一座寺廟裏安頓下來,最後終於使他度過了這場災厄。

在他離寺的第二年春天,朱元璋來到巢湖岸邊。沿岸有許多以船為家的漁民,性情豪爽直快,朱元璋很快交結了些青年朋友。他隨他們揚帆遠航,學劃槳,學撒網,學用魚叉叉魚,還一起練習拳棒。

後來,朱元璋來到廬州府的六安州,他見一個穿著長衫儒者模樣的老人,身上背著一個箱子,走起路來特別的吃力。朱元璋上前卸下老人背上的箱子,幫他背了起來。走了好久,倆人走到珠砂鎮,在一棵大槐樹下休息。老人看著麵前這個好心的年輕人,見他寬寬的前額向前隆起,長長的下巴明顯上翹,垂鼻方孔,眼睛大而有神,臉像一個銀元寶,又有峰巒疊起之狀。在普通人眼裏,這不是一個英俊的麵容,但在相書上,卻是龍風之姿,富貴之相。他又問朱元璋的生辰八字,聽後肅然說道:“在我眼睛裏看過的人多了,相和命都無法與你相比。你要善自珍重。”朱元璋臉上掠過一絲苦笑。老人還告訴他,此行,利往西北,不利東南,朱元璋便乖乖地聽從,甘願借這位江湖術士的吉言。

在他的化緣途中,看到各地百姓非常困苦,到處是衣衫襤樓,到處是麵如土色,春逐野菜,秋食草根,稍遇凶荒,到處都是流民。朱元璋發現,從巢湖邊的廬州、六安到河南的汝寧府,一路上,除去各大小寺院虔誠的善男信女外,老百姓普遍信仰白蓮教。

白蓮教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創始人是吳郡昆山(今江蘇省昆山縣)的茅子元。他19歲在延祥寺落發修行,修行觀禪法。南宋高宗初年的一天,他於禪定中聽到烏鴉叫聲,恍然有悟,即口誦偈言:“二十餘年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沉吟。忽然聽得慈鴉叫,始信從前錯用心。”幾年後,他便在昆山澱山湖建白蓮堂,自稱白蓮導師,坐受同修淨業的諸男女弟子的跪拜。孝宗時候,作為太上皇的宋高宗,曾召茅子元到京城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賜號白蓮導師、慈宗照主,自此白蓮教宗風大振。

白蓮教不僅是一個組織嚴密的宗教教團,它還把廣大貧苦農民聚集起來,成為發動農民起義的一種組織形式。朱元璋與白蓮教的門弟相接觸,感受到他們對佛的深信不疑,他也接受了白蓮教義和反元的宣傳教育。

幾年如蓬逐風般飄泊的生活,使他熟悉了自己走過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艱苦的生活鑄就了他堅強勇敢、堅韌不拔的精神,也練就了他健強的體魄,但惡劣的環境也使他的性格變的猜忌、好鬥、殘忍。

到1347年秋天,汝、穎一帶年景不好,朱元璋聽人家說,家鄉已經過了災荒,好多人都回到故裏了。

朱元璋並未六根清靜,割斷俗緣,他開始思念家鄉,思念少年時的好朋友,他決心回到闊別了三年的故土。

公元1348年,朱元璋21歲,他結束了三年的流浪生涯,十二月底,返回皇覺寺。表麵看來,他和走出皇覺寺時一樣,一頂破箬帽,一個木魚兒,一個瓦缽。實質上,他已不是當年的小沙彌了。他要以皇覺寺為棲身之地,立誌勤學,刻苦讀書,練習武功,結交天下豪傑,準備幹一番大事業了。

朱元璋回到皇覺寺後,他不像其他和尚那樣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在勞作之外,他還抓緊時間讀書識字,同時也留意時局的變化。生活雖然依舊艱苦,可他心裏很踏實。

這時,外麵的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平靜了。元朝各級統治者無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吃喝玩樂,至於民生疾苦,百姓的死活,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老百姓要維持最低的生活標準都不可能,又不甘心活活餓死,萬般無奈,隻有鋌而走險。小規模的起義此起彼伏、風起雲湧,浙江台州、溫州一帶的起義民眾,在旗子上寫道:“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充分揭示了造反的原因,喊出了廣大人民的心聲。

白蓮教的首領們,也抓住時機,加緊組織反元力量,為了鼓動百姓,他們編了一些民謠,讓兒童傳唱。如河北有童謠說:“塔兒黑,北人作主南是客;塔兒紅,朱衣人作主人公。”河南童謠雲:“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淮楚地區也有童謠:“富漢莫起樓,窮漢莫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園。”這些童謠深受廣大貧苦農民的歡迎,廣為傳誦。大家都感到,天下即將大亂,元朝的統治就要滅亡了。

朱元璋也時刻留心著時局,他從小深受壓迫,對元朝的統治深惡痛絕。這時,他覺得天下必將起義,但他卻不動聲色,依然我行我素,白天清齋幾碗,晚間酣然睡覺,倒也不緊不緩,自由自在,不過心裏時時觀注著外界的變化,等待著時機的到來。

評析:

朱元璋寄身皇覺寺,受到了不平的待遇,他並不忍氣吞聲。寺廟雖然有點相對安逸,朱元璋也不貪戀,毅然走上了“化緣”的道路。“化緣”經曆中,一路顛簸坎坷,命運的無情,生活的艱難,還有不斷襲擊的疾病和瘟疫,隨時威脅著朱元璋的生命。正是這樣,朱元璋飽嚐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閱盡了世事的變幻無常,深知民生疾苦,所以能自強不息,練就了王者的性格和能耐。一旦機會來到,就能奮發圖強,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