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膽識:有勇氣才能成大事(1 / 3)

朱元璋投奔郭子興的起義軍,雖是形勢的逼迫,膽識卻是主導的因素。天下風雲際會,唯膽大的人最有機會出人頭地。朱元璋不僅膽大有勇,同時智謀無比。他之所以從軍,是憑他的膽識。惡劣的環境往往能逼人上進。之後,他既已參加農民起義,便憑智勇雙全,不斷升遷,有了統率一路軍馬的權柄,遂逐漸有了取得天下的大誌……

一 天下大亂,毅然投奔起義軍

關於元朝末年的風雲形勢,要再回到朱元璋17歲時、1344年初的那場天災人禍。5月,暴雨一直下個不停,使得黃河以南白茅堤決口,洶湧的河水淹沒了兩岸的農田,接著又橫灌大運河,衝淹了濟南。洪水不僅影響了漕運,對稅收大戶鹽場也構成了威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更不妙的是,以後每年黃河幾乎都發生水災,國計民生的大事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元朝首相脫脫決定重修河堤,根治水患,使黃河水按原來的河道流。

1351年四月,水利專家賈魯被任命為工部尚書兼河防使。召集各地民工十五萬、戍軍二萬人,治理黃河。十幾萬民工從黃陵岡開挖,南到白茅堤,西到陽青村,全長二百八十餘裏。主要是疏通河床,使河水東流,回歸故道。整個工程耗資數以億萬計。

黃河一再決口,多次泛濫,使得河兩岸的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本來這裏的百姓就不是很多,但就是這些留下來的不多的人們還要遭受瘟疫的折磨。現如今,官府又要讓他們去挖河,監工和官吏對他們不僅克扣口糧,還常常用鞭子抽打他們,使他們身處絕境,受著多種的欺壓。河北、河南的廣大民工怨聲載道,憤怒至極,以至整個修河的工地上,就像堆滿了仇恨的幹柴,隻要有一個小小的火星就會迅速地燃燒起來。

“變鈔”和“開河”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線。當時民間到處傳誦著一首《醉太平小會》“堂堂大元,奸佞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軍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百姓們吟誦著這首詞,心中積壓的怨氣使得他們就要爆發了,全國到處怨聲連綿不斷,一場特大的暴風雨就要來臨了。

明教教主韓山童和他的徒弟劉福通以及杜遵道、韓咬兒看到時機已到,於是積極籌備起義。他們先讓人鑿了一個石人,臉上隻刻了一隻眼,並且在石人的背後刻上“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字樣,派人悄悄地將石人埋在將要挖掘的黃陵岡沙道上,然後讓幾百個教徒喬扮成農民模樣,到河北、河南一帶傳唱一首童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宣揚天下會大亂,聖明的神會給人們派來一位能夠拯救天下蒼生於水深火熱中的聖靈,一時間,消息傳遍燕趙大地,人們急切地盼望著救世主的降臨。挖河開工後不久,人們果然在河道挖出了獨眼石人,頓時,整個工地沸騰起來,大家興高采烈,情緒激昂,人們似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韓山童和劉福通抓住時機,率領教徒,頭裹紅巾,身穿紅色戰袍、戰衣、打著紅色的旗幟,準備起義。不慎消息被泄漏了出去,官兵包圍了起義軍所在地,劉福通率眾苦戰衝出重圍,韓山童不幸被捕犧牲,其家人乘亂逃出重圍。劉福通脫身後,馬上號召起義軍,提前起義了。五月初三,劉福通出奇不意地率眾攻占了潁州、羅山、上蔡、正陽、霍山等地。黃陵岡的民工們得到消息,殺了監工,頭上包了紅巾,和劉福通領導的主力彙合在一起。

不到十天,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五六萬人,一場轟轟烈烈的紅巾軍大起義正式爆發了。

1351年八月,邳州(今江蘇邳縣)人李二(又叫芝麻李)與趙均用、彭大等八人偽裝成河工,夜至徐州城,智取該城。天亮後樹旗募兵,眾至十餘萬,接連攻取宿州、五河、虹縣、靈璧,乃至安豐等縣。同年十二月,鄧州布販王權,也聯合張椿起兵,攻占了河南不少州縣,被稱為“北瑣紅軍”。1352年正月,孟海馬等人也發動起義,攻占了襄陽等地,被稱為“南瑣紅軍”。

這些起義的紅巾軍,全都信奉白蓮教,與劉福通的軍隊是同一係統,統稱“北方紅巾軍”,以劉福通為領袖。

1351年夏天,彭瑩玉在江淮率眾起義,響應劉福通。同年八月,鄒普勝和徐壽輝在蘄州起兵。十月在蘄水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宋”,後改天完(取壓倒“大元”之意)。不久,天完政權兵分兩路:一路攻取武昌、江陵,另一路奪占長江中、下遊及浙、閩地區。這支部隊同樣頭裹紅巾,亦稱紅巾軍,他們所到之處,不殺不淫、不搶不掠,紀律嚴格,深受百姓擁護。這支軍隊士氣高漲,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他們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因為他們都在南方一帶活動,所以被稱為“南方紅巾軍”。

1352年二月,郭子興、孫德崖帶兵攻占濠州,朱元璋的家鄉也籠罩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

郭子興是定遠縣(今安徽定遠)有名的大戶,原籍曹州(今山東曹縣)。他父親在定遠賣卦相命時,娶了當地大地主的瞎女兒為妻,分得一份財產,定居定遠,成為當地有名的地主。郭子興目睹了元朝的腐敗,感覺元朝氣數已盡,天下將會有變,於是,他把自己家的財產分給貧苦的老百姓和囊中羞澀的俠土,結交了不少的英雄豪傑,帶領大家燒香,加入白蓮教。劉福通起義後,他決定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響應,沒用了幾天的工夫,就召集了數萬人,二月二十七日,他帶兵趁夜裏應外合,一舉攻下濠州。

郭子興攻下濠州之時,朱元璋已經回到了皇覺寺。他時時觀注著外麵的世界,農民起義的聲浪越漲越高,而此時的朱元璋卻不動聲色地觀察著風雲變化,他已不是那個易於被人左右、易於衝動的少年了。他冷靜沉著地分析時事,農民起義的消息傳來後,他心裏興奮極了,現在濠州城被郭子興攻占,而且起義軍不斷地在擴大,他更加高興。

這個動蕩的時局催促他深思,要他選擇。這時元朝派來了一支蒙古軍隊,這些軍官原本是將門後代,累世承襲,平日裏花天酒地,從不訓練,而且軍隊腐敗不堪。這支隊伍原本是來攻打濠州城的,可是他們平日裏隻知吃喝玩樂,哪裏懂得打仗,更何況紅巾軍的威名遠播,官兵上下都懼怕紅巾軍。所以不敢貿然進攻。為了向上級邀功領賞,於是他們派人每天出去到附近的村子裏抓年輕的小夥子,抓來後給他們裹上紅布,冒充紅巾軍,算是俘虜,以便交差。老百姓受不了元軍的欺壓,呼朋喚友,到濠州城投奔起義軍去了。朱元璋在廟裏也很擔心,怕自己繼續留在廟中會被元軍抓去充當紅巾軍,如果是這樣,還不如去濠州投軍,況且好友湯和等人都已經參加了起義軍。但這時也有個難題,濠州城裏有五個起義首領,該投奔誰好呢?

正當朱元璋還在思索的時候,有一天,湯和讓人給朱元璋捎來一封信,說現在兵荒馬亂的,在寺廟裏呆著實在不安全,讓他也來參加義軍。朱元璋看後,仍然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他到村裏找周德興商量,周德興勸他去濠州投奔義軍,並勸朱元璋卜一卦再定。這時他的同房師兄告訴他,湯和濠州捎信一事已經被人發現,元軍要抓他,勸他趕緊逃走,寺裏呆不下去了。正在這時,郭子興的部下又認為皇覺寺以正統自居,又擁有大片田地,剝削佃戶,就一把大火燒了寺廟。朱元璋此時已沒有退路可走了,決心入濠州城,投奔義軍,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反抗。朱元璋焚香磕頭問卜,結果逃與留皆不吉。再卜一卦是否應參加義軍造反,結果大吉。朱元璋下定決心,夜走濠州城,投奔郭子興。後來,朱元璋在《皇陵碑》中回憶當時情景:“……好友寄來書信,勸我參加義軍,心中擔憂又恐懼,正在猶豫不定,此事卻被別人發覺,聲言要告官府。形勢急迫,算上一卦,結果逃亡和留守皆不吉,隻有投軍方大吉。”這就是朱元璋高人一等的地方,他向世人表明,他投奔起義軍的決心是神靈的啟示,他的行為是受命於天,受菩薩保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