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1352年三月初一投奔濠州郭子興軍門的,史書記載,在他的投奔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朱元璋來投奔郭子興,門衛們見他相貌特殊,以為是元軍派來的間諜,再加上朱元璋血氣方剛,在盤問中發生了口角,士兵們立即將他捆綁起來,準備殺掉。朱元璋毫不畏懼,大喊大叫,驚動了郭子興。
郭子興聽到外麵有人大喊大叫,一問才知道,有個身材魁偉、相貌奇特的人要投奔他的門下,卻沒有投奔的屈從之態。他非常感興趣,倒要看看究竟是何人敢這麼“囂張”。
郭子興發現此人不僅身材魁偉挺拔,而且擁有一種反元的鬥誌和信念,於是親自給他鬆綁,與他交談,把他收為門下的一名兵卒,以觀後效。
朱元璋是有心來投靠,在被門衛攔住要斬首的時候,朱元璋的大聲嚎叫,不僅保住了他的性命,還成就了他後來的事業,這是朱元璋翻身的第一聲嚎叫。
曆史就在一聲嚎叫中定格了!
評析:
亂世出英雄。亂世之時,一切都沒有定型,機會到處都有。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抓住機會的。有些人膽小怕事,對自己的小命提心吊膽,未必有膽量站在統治者的對立麵去抗爭。朱元璋這一點則非常令人欽佩。他在冷靜地觀察過天下形勢之後,毅然參加了起義軍。這需要有莫大的勇氣和自信。反抗元朝的統治並不是一條平穩之路,而是充滿了各種極端的風險。但如果不敢反抗,終其一生隻能做最底端的農民了;而義無反顧地踏上風險之路,卻有機會建功立業。人生與其庸庸碌碌,不如轟轟烈烈!
二 有勇有謀,嶄露頭角
朱元璋初到義軍,由於沒有什麼背景,又人生地不熟,在起義軍隊伍當中沒有人為他撐腰,那些將領們對朱元璋更是一無所知,也就更別提什麼被賞識,受重用了。起義軍隊伍中,有一位雄才大略,心存大智的少年,但是誰也沒有覺察,除了郭子興隱隱約約知道自己收了一位不平凡的士兵之外,其餘的人,永遠也不會想到,“皇帝”就在自己身邊。
那個時候,朱元璋要做的,就是證明自己,尋找機會,展示自己的實力,而不是怨天尤人,或是迫不及待地炫耀。
朱元璋脫下袈裟,穿上紅襖,纏上紅頭巾,正式成為紅巾軍的一名士卒,成為郭子興身邊的一名近身步卒。這對於朱元璋來說,並非隻是表麵上的轉變,而是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的深層次的靈魂升華。
其實,他也不會想到,就是這一次選擇,改變了他的人生,也改變了中國的曆史……
朱元璋的表現異常出色,不僅能夠完成訓練任務,還時時有所發揮,充分顯示了其積極進取的精神。這是領導最為高興和欣慰的,郭子興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在不知不覺中對朱元璋另眼相看了,覺得朱元璋是個可造之材。
但是,戰爭是殘酷的,不管訓練場上表現得如何出色,都不能代表在戰場上同樣出色,有的人往往隻會在虛假中蒙騙他人,而到關鍵時刻根本派不上用場。
朱元璋是什麼樣的人呢?
對於一些士兵在訓練場和戰場上截然不同的表現,郭子興早已心知肚明。朱元璋是一個可造之材,但還沒上過戰場,也許真的到了戰場上,沒準他連人都不敢殺呢。由於對朱元璋的戰場表現還缺乏直觀的認識,所以還得“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
於是,在出兵打仗的時候,郭子興就有意把朱元璋帶在身邊,以考察朱元璋在戰場上的能力。
這一考察,郭子興發現朱元璋的表現非常出色。
《明史?郭子興傳》亦稱朱元璋投奔後,“數從戰有功”,雖然究竟功在何處,語焉不詳,但綜觀這些記錄可以看出:朱元璋在戰鬥中是十分勇敢的,戰功卓著,無與倫比。
在主帥親自領兵出戰的時候,他擔當起主帥的保駕翼衛的角色,左突右擋,所向披靡,使主帥既有勝利的喜悅,又有安全感。若主帥在家留守,令部下自行攻討的時候,亦惟有朱元璋一人“往輒勝”,無敗仗記錄,不僅斬殺敵兵是“過當”的,而且生俘人數亦最多,結果使郭子興的隊伍很快地昌盛起來。這樣英勇無畏的青年,怎能不叫人格外喜愛呢?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郭子興就深深的感到朱元璋不僅是一個可以引為心腹的人,而且還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將才。為了更好驗證自己的觀點,他把朱元璋調到了元帥府當親兵。為了顯示對朱元璋的賞識,還提升朱元璋為九夫長。
朱元璋的人生有了起色,他盡職盡責,英勇無畏的精神使他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由於朱元璋處事有些見解,郭子興遇到什麼事情也經常找他商量,探討。郭子興發現朱元璋對問題的分析不僅透徹,而且總能提出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因此對朱元璋更加信任了。
郭子興發現,眼前這個人,不僅是個勇士,還是個儒才,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助手。
朱元璋的可造之處在於,他的腳步並沒有在此停滯不前,他還擁有更為高遠的目標。長期身處義軍隊伍中,他有了一種更為深刻的認識,那就是自己身邊這支隊伍是由莊稼漢組成的,素質也不高,並沒有太多讓人敬佩的人物,這與他所想象的那種正規軍隊有很大的出入。
起義軍的素質如此,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因為起義軍的建立,本身就是反元的需要,他們絕大多數是具有反元情緒的窮苦農民,幾乎沒有經過訓練。
幾次仗打下來,朱元璋知道,起義軍要百戰不殆,嚴格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一課。
也就是這個時期,奠定了他的軍事基礎,這是一個軍事家的發跡所在。
郭子興在起義之初,考慮到以自己的鄙薄之力難以與強大的元軍相抗衡,他就聯係了其他幾個豪強一同舉事。這聯合起來共同反元的統一戰線,說是聯盟,但也存在著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上層意見不統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道,結果誰也不服誰。其他幾個人比郭子興的勢力大,因此,在指揮權問題上,郭子興有時候就難免要聽從他人的指揮和安排。況且郭子興本人在性格上也有缺陷,他為人傲慢,易猜忌,沒有氣量,且好記仇,因此與其他幾位將領關係處得不好。
所以郭子興在這個時候,很少有人能幫助他、理解他,他一直很困惑。遇到了朱元璋,他發現朱元璋不但平時操練表現得非常出色,而且戰場上又是一個勇敢善戰的好手,為了主帥的安全常常奮不顧身。這種盡職盡責,且言聽計從的人是非常難得的。
行動中,朱元璋發現,與他一起共事的那幾位將領,沒有一個是稱心如意的理想夥伴,他們都是一些土豪,目光短淺,不懂政治軍事,隻是不滿元朝的統治才起來反抗,並不想徹底推翻元朝的政權,隻是想自保一方。所以在軍紀上自然也就不如郭子興的軍隊嚴明,而且領導才能也不如郭子興的高超,隻是在財產權勢上要比郭子興略強而已。
沒辦法,誰叫人家是老大。盡管郭子興的想法是好的,可他們根本不聽他那一套,還是該怎麼著就怎麼著,誰也不屈從於誰。郭子興認為這樣下去,終非長久之計,因為反元鬥爭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沒有一支軍紀嚴明、訓練有素的軍隊,怎麼能夠在這場艱苦的持久戰中取得優勢,占盡先機,並取得最終的勝利呢?
可以說,郭子興還是有點軍事才能和政治眼光的。他知道由莊稼漢組成的隊伍,素質差是必然的,但終歸有一個良好的信念,那就是反元,以拯救自己。這一點就是“質的飛躍”,腦子裏有“質”的飛躍,總比徒有“量”要好,因為“量”還可以再繼續打造嘛。
郭子興知道自己不能完全做到正規軍隊所要求的一切,但是他使自己所統率的義軍向“紀律嚴明,作戰有序”的正規軍靠攏。如果能遇到一個與自己同心同德,而且又能為自己忠心做事的人,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了。朱元璋恰恰就是這個人,無論從哪方麵來講,都是上上之選,可造之才,舍他其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