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不甘示弱,為了擺脫不利戰局,他利用自己人多勢眾、戰艦大的優勢,頻頻進攻,不給朱元璋喘息之機。戰鬥進入白熱化狀態,這時,朱升向朱元璋說:“陳友諒這次傾國兵而來,人多糧少,不能持久作戰,我軍應結營於南湖嘴,以斷絕敵人的進出之路,等待他糧盡人馬疲憊,進退兩難之時,我軍再前後夾擊,必克敵製勝。”
朱元璋認為他的建議是正確的,就命令常遇春、廖永忠統舟師截住鄱陽湖口。
朱元璋揮師發動猛打強攻。陳友諒實施了巨艦連鎖布陣,朱元璋的船小,沒法進攻,傷亡慘重。朱元璋一時也沒辦法。情急之下,部將郭興又提議用火攻,又一場“火燒赤壁”開始了。天也助朱元璋,陳友諒的許多船隻被點燃了,火借風勢,風勢助火,一下子火焰衝天,湖水盡赤,士兵死者大半,連陳友諒的其他兩個弟弟也被燒死。接下來的兩天,又進行了多次激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陳友諒方麵損失較大。陳友諒見勢不妙,便想退守鞍山(今大孤山),但朱元璋早已派人封鎖了出口,陳友諒衝不出去,隻得斂舟固守。
由於當地水淺,不利戰鬥,朱元璋接受部將意見,將舟師移到左若(今江西都昌西北),以控扼江水上遊。陳友諒也移師渚肌(今江西星子南)。由於接連失利,激化了內部矛盾,陳友諒部將多有率部投降者。朱元璋還致信陳友諒,大肆諷刺挖苦,想激他出來決戰。陳友諒怒不可遏,下令將俘虜全部殺掉。朱元璋聞訊,則下令將俘虜全部釋放,傷者給藥物治療,並下令今後所獲俘虜一律不殺。
戰爭是否獲勝,與計謀,天時地利人和,知己知彼是分不開的。
當時,陳友諒被困在鄱陽湖,進退兩難,他已糧草快盡,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陳友諒躲在鄱陽湖裏不敢出來,朱元璋派兵把住湖口。在長江兩岸斷糧了,陳友諒派船出外搶糧,卻無法衝出去,船都被燒毀了。陳友諒無計可施,不甘在湖中餓死,於八月二十六日冒死突圍。行至湖口,朱元璋下令用火筏猛攻,陳友諒急忙率兵奔逃,到達涇江口時,又遭朱元璋伏兵襲擊。
朱元璋不顧危險,親自在前線指揮戰鬥,鼓舞土氣。陳友諒從船窗中向外張望,被郭英發現,一箭射中,就這樣,一代梟雄命歸黃泉。
陳友諒之死,標誌著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中贏得決定性勝利。此時漢軍大亂,紛紛解甲投降。張定邊等用小船載著陳友諒的屍首和兒子陳理逃回武昌。
此役勝利後,朱元璋回到應天,諸將在總結戰勝陳友諒的原因時請教朱元璋,他回答說:“你們沒有聽說過古人所講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嗎?陳友諒雖然兵多勢強,但人心各一,上下猜忌,內部不團結;加上連年用兵,又總打敗仗,不能積蓄力量,又抓不住戰機,一會兒打東,一會兒打西,勞而無功,軍心渙散。要明白,用兵要得時,得時則威,威則勝。我軍得時,將士一心,以一當百,如鷙鳥搏擊,巢卵全覆,得了人和,所以我能取勝。”
消滅了陳友諒以後,以朱元璋現在的實力,稱帝是沒有問題的。但作為一名有戰略眼光的人來說,他知道自己隻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推翻元朝的統治,還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稱帝還過早。朱元璋所控製的地區比過去擴大了許多倍,吳國公的稱號與當前的政治局麵不相適應,於是改稱吳王。
評析:
兵貴神速。抓住戰機,上下團結一心,方可戰無不勝。從朱元璋戰勝陳友諒這件事,可以看出,一名政治家的修養是極其重要的。朱元璋比較寬容,善於聽取手下人的意見,而陳友諒卻恰恰相反。陳友諒的失敗是獨斷專行的結果。
五 攻心為上,戰勝最頑固的對手
朱元璋消滅了陳友諒之後,就開始著手收拾第二個對手張士誠。
張土誠,江蘇泰州(今東蘇泰縣)人,鹽販子出身。至正十三年(1353)反元起義,攻占了泰州、高郵等地。至正十四年自立為王,建國號大周,以高郵為都城。至正十六年二月,他先後攻占了平江、常州、鬆州、湖州等地,並遷都平江。
張士誠為人寬厚,禮賢下士,但生性持重,狡而懦,氣度小,沒有主見,缺乏深謀遠略,總是不能抓住發展自己的機會。當陳友諒約他一起攻打朱元璋時,這本是一個消除敵對勢力的好機會,他卻死守家園,按兵不動。
鄱陽湖大戰時,朱元璋擔心張士誠會乘機襲擊應天,特派徐達回守應天,可張士誠根本沒有這個打算,他的最大弱點就是無治人之能,致使其統治集團內部鬆散不振,缺乏戰鬥力。
作戰時運用“攻心為上,攻城為輔”就是一種策略。朱元璋正是這樣的人,他早就洞悉張士誠缺乏深謀遠略,不善於抓住機會,不會出奇製勝。所以,朱元璋才敢於冒險,攻打陳友諒。張士誠還有個致命的缺陷,他本占據江南這塊魚米之鄉,但整個集團竟然貪汙腐化,政治腐敗無能。他不勤於政事,胸無大誌,養尊處優,隻想保住這份家業,毫無進取之心,把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交給手下大臣決斷。他所用之人,又貪汙無能,才薄智疏,欺上瞞下。
張士誠迫於朱元璋的軍事壓力,投降了元朝,接受了元朝的太尉封號。當時元政府財政危機,大都嚴重缺糧,張士誠有的是糧,這也是元政府招降他的重要原因。降後,張士誠每年都要給元朝十幾萬石糧食,為元朝解決了不少困難。至正二十三年二月,他還幫元朝攻占了大宋政權的據點安豐,誓與紅巾軍為敵。同年七月,張士誠又幫達識帖本兒除掉楊完者,以此要求元朝給他加官晉爵,元廷沒有答應。一氣之下,張士誠於九月份停止向大都運糧,並自立為吳王。
朱元璋鏟除陳友諒後,張士誠曾派人給應天送了一封信。在信中,張士誠表示要與朱元璋永修和好。湯和將張士誠的那封信拿出來給朱元璋看,但朱元璋沒有什麼興趣。
有一天,周德興對朱元璋報告說:“前日我去鎮扛、常州等地巡察時,發現張士誠在許多地方都增派了兵力。”
朱元璋說:“此人既不敢公開與我為敵,又時刻提防著我。就目前來看,我也隻能與他和好一段時間了。”
其實,朱元璋用的是緩兵之計,因為他現在還沒有足夠的兵力與張士誠開戰。正所謂保存實力,待機消滅敵人。鄱陽湖之戰,朱元璋的機動兵力損失殆盡,隻能一點一點地去補充。另外,朱元璋從鄱陽湖水戰中總結了這麼一個教訓,盡管自己占有天時地利人和,但因為戰船小、兵馬少,所以在與陳友涼交戰時總是處於被動地位。要麼不與張士誠開戰,要開戰,就一定要具備充足的實力,不讓張士誠有任何取勝的機會。朱元璋認為,比較而言,張士誠比陳友諒要好打得多。陳友諒都能被消滅,張士誠就應該不在話下。當然,越是如此,就越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張士誠並不是一隻紙老虎,他是一頭真老虎,會反過來咬人的。如果沒把老虎打死反被老虎所傷,那就劃不來了。朱元璋之所以用緩兵之計,還因為陳友諒雖然死了,其殘餘勢力還在。
朱元璋抵達武昌城外,觀察武昌周圍的地形地貌。他發現,武昌城的城牆十分高大堅固,要是強行攻打,傷亡會很大。武昌城的南麵有一座小山,如果將這座小山占了,在小山上架起火炮,則炮彈就可以直接打到武昌城裏去。
朱元璋決定對武昌城進攻,威逼武昌守將張定邊。以武力逼迫壓服別人,這是兵家常事。雖使用武力威脅,但朱元璋還是做出一定讓步,答應不殺害武昌城內的任何一個人。於是,武昌門洞開,張定邊帶著文武百官恭迎朱元璋的到來。至此,陳友諒建立的大“漢”政權,正式滅亡。
朱元璋又回到應天,著手研究對付張士誠的戰略戰術。
機遇總是屬於那些有準備的人。朱元璋本來就是一個會抓機會的人,他做好一係列的準備工作便打算投石探路。他先派兵騷擾和攻取一些城池,采取局部包圍,耗費張士誠的兵力、物力和財力。這樣做,自己就能主動把握好戰爭的形勢。
曆史上再怎麼英明的人物,也有他的缺點。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使得朱元璋在爭奪天下的道路上多了一些曲折。他的一些缺點恰恰又被張士誠所利用。可借張士誠的軍事才幹不行,在這以後的數次與朱元璋攻堅爭奪中,根本傷不了朱元璋的元氣。
陳友諒被消滅後,朱元璋的戰略目標已經轉移,他分析形勢說:“天下用兵,河北有豐羅帖水兒,河南有擴廓帖木兒,關中有李思齊、張良弼,但河北兵力雖多而無紀律,河南稍有紀律而兵力不振,關中道路不暢、糧餉不繼。江南隻有我和張士誠,張士誠喜歡使用陰謀詭計,部隊卻毫無紀律。我擁有數十萬軍隊,隻要固守疆土,修明軍政,委任將帥,待機而動,天下是不難平定的。”
時機成熟了。
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發動的攻打張士誠的戰役拉開了序幕。
朱元璋分析了張士誠防區的情況,認為他的統治中心是以平江為中心的江南浙西一帶,那裏人口密集,物產豐富,防守堅固,而江北的淮水流域防守相對薄弱,且中間隔著長江,南北兵力不好呼應。朱元璋製定出“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冀,然後專取浙西”的總的戰略方針。按此方針,整體作戰步驟又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主要是攻取江北的淮東地區,剪其羽翼;第二階段,分兵兩路攻取湖州、杭州,斷其東吳兩臂;第三階段,圍攻其老巢平江,攻其腹心,徹底消滅東吳。
朱元璋的用兵思想始終都很明確,知己知彼,根據戰爭的實際情形采取一定的戰略戰術。在他周密的戰略部署、靈活機動的戰術指導下,同年七月底,朱元璋又召集文武大臣商討對張士誠第二階段的征討。他指出:張士誠的湖州守將張天騏、杭州守將潘元明等全都是不怕死的亡命之徒,他們與張土誠同甘苦,共患難,互為手足,如先攻取平江,張士誠危急,這時湖、杭兩軍必然齊力援救,援兵會合,不易取勝;如出兵湖外、杭州,使張士誠疲於奔命,無法救援,我可集中兵力,去其羽翼,然後直搗平江,必然可以取勝。
朱元璋在出征前一再告誡諸將攻下城池後,不許燒殺搶掠,特別不能侵毀平江城外張士誠母親的墳,以免激起東吳人產生敵對情緒。
第二階段的戰役還沒結束,朱元璋發布了檄文,宣布張士誠犯有八大罪。李善長等人認為張士誠“勢雖屢屈而兵力未衰”,應等待更有利的時機,朱元璋則認為張士誠已是窮途末路,消滅他的時機已然成熟。八月初,他下令以徐達、常遇春為正、副統帥,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浙西,朱元璋特別又叮囑破城時不得殺掠,不得毀壞房屋,不得發掘墳墓。
經過幾個月的圍攻,到十一月,湖州、杭州相繼陷落,周圍地區望風歸降。在攻克湖州後,徐達即引軍北上,會合諸將圍攻平江,實施第三步作戰計劃。此時,張士誠地盤盡失,困守平江孤城,坐以待斃。
同年八月,朱元璋派徐達等人率軍從龍江出發挺進太湖,大敗守將張天驥,並包圍了湖州。張士誠急忙調兵,又被徐達奇兵夜襲,張士誠的糧道被截斷了。
在攻打張士誠、平定平江時,朱元璋麵臨著非常複雜的情況。
朱元璋以一顆不變應萬變之心,采取招撫政策。當朱元璋對張土誠進行勸降時,張卻不聽。朱元璋命徐達圍攻平江,並架起三層高的木塔,借此俯視城中的情況。塔的每層都設有大炮,隨時向城裏開炮。張士誠對此並未畏懼,他憑借堅固的城防之事,拚命防守,拒不屈服。朱元璋幾次派人到城中規勸,還親自寫信給張士誠,再三陳說利害,都遭到張士誠拒絕。平江被圍日久,糧食枯竭。張士誠幾次指揮部隊突圍,都未成功。
已投降的張士誠部將李伯升派門客人城勸降,門客勸張士誠說:“公當初率十八人起兵,攻入高郵,被元朝百萬大軍包圍,如虎落陷阱,死在朝夕,元兵突然潰散,公遂乘勝臨床攻取三吳,有地千裏,田上數十萬,自立為王。此時若能不忘昔日的困苦,招攬豪傑,隨才任用,撫恤人民,操練兵馬,統禦將帥,有功者賞,無功者罰,使號令嚴明,百姓樂附,不但三吳可以保全,平定天下也不是難事。”張土誠說:“你當時不說,現在說這些有何用?”門客說:“我當時說了,公也不得聞。為何?公之子弟親戚將帥,羅列中外,錦衣玉食,歌童舞女,日夕酣宴。帶兵者都自以為是韓信、白起,謀劃者自以為是蕭何、曾參,傲視天下,目中無人。公則深居內殿,敗一軍不知,失一地不聞,縱然知道,也不過問,遂有今日。”
張土誠雖然知道自己的末日快要來臨,但就是不願投降。
張士誠仍在作垂死掙紮。他率殘兵展開巷戰,且戰且退,逃回王府,見妻子已上吊自殺,便找了一根長繩,試圖懸梁自盡,卻被人救下,他瞑目不語,徐達讓人用門板把他抬到船上,送往應天。到了朱元璋麵前,他仍是閉著眼不說話,朱元璋追問他有何話可說,他隻回答了一句:“還有什麼可說的,天日照爾不照我。”
評析:
“天日照爾不照我”,這是張士誠的人生哲學,跟項羽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如出一轍,都反映了他們的獨斷專行、驕傲自大。戰爭這種事,雖說是天事,但主要還是由人決定的。張士誠和項羽都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上天的意誌,這實在是莫名其妙的。
朱元璋則跟劉邦一樣,韜光養晦,銳意進取,善於用人,虛心聽取勸誡,不剛愎自用,不一意孤行,所以才能戰勝對手,奪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