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是應天的南天門,搶占寧國是朱元璋在軍事上保衛應天的又一關鍵。寧國現被元軍占據,以後無論落入誰人的手中,從寧國出兵隨時都可順利進取應天,對朱元璋非常不利,更重要的是它阻礙了朱元璋出擊東南,奪取浙江的通路。1357年四月,徐達、常遇春奉命攻打寧國,元將別不花、楊仲英、朱亮祖率軍堅守城池,再加上寧國城小堅固,徐達等攻了許久都沒有攻下,而且常遇春在戰爭中中箭受傷。朱元璋知道後,親自帶兵到寧國督戰,並命令趕造飛車,朱元璋身著鎧甲,令駕飛車分數路並進齊攻寧國。守將楊仲英抵擋不住,大開城門,請降,徐達乘勢攻入城內,活捉了朱亮祖,收降士兵二十萬。朱元璋又派兵攻占了績溪、徽州、休寧、黟縣和婺源等地。5月,常遇春在池州路總管陶起祖的幫助下,占有池州。同時,繆大亨受命攻取了揚州,青軍元帥張明鑒投降。
經過一年多的征戰,朱元璋率眾將官先後攻占了鎮江、廣德、長興、常州、寧間、江陰、常熟、徽州、池州以及揚州等重要軍事重鎮。從軍事上確保了應天,鞏固了江南根據地。
也就在攻占徽州時,鄧愈向朱元璋推薦了朱升。朱升向朱元璋獻計,他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著名策略,他勸誡朱元璋要想成就大事業,就要建立鞏固後方,努力發展生產,使自己的經濟實力增強,有多餘的糧食可以做軍糧,而且目標不要過大,不要過早稱王。朱元璋對他的見解讚賞有佳,並誠肯地請他做自己的謀士。
朱元璋占領應天以後,隊伍在不斷地擴大,很快就發展到十幾萬。兵不可一日無糧,當時,常年征戰,軍需主要靠“捎糧”,也就是寨糧。他知道要想真正鞏固、穩定江南根據地,除了軍事上的保證之外,還必須解決糧食問題。他曾說:“凡入敵境,聽從將士捎糧;如果攻城池時遇到抵抗,任憑將士檢括(抄掠),抄掠的財物歸自己占有;如果投降不抵抗,要安民,不準掠搶,這樣,將士們人人奮力向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胡大海和常遇春對這種獲取糧草的辦法並不讚同。他們認為,攻占一個城池容易,而鞏固這個城市靠的是百姓的支持。糧、稅都出自百姓,老是捎糧,百姓擔負不起。應該采取其它措施,朱元璋也認為他們講得有理,但就目前的狀況,老百姓還是要拿一點,其它的由部隊自己解決。朱元璋借鑒當年曹操屯田的經驗,下令屯田,興修水利、灌溉土地、恢複發展、開墾荒地、且耕且戰,並且以生產如何作為賞罰的標準。一年後,屯區解決了本部的需要,而且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負擔。兩年後,軍屯和水利兩項措施卓有成效,軍隊保證了自己的軍糧供給。1360年五月,朱元璋下令各州縣不許再收寨糧,老百姓對這一舉措非常擁護,並深表感激。
在屯田的同時,朱元璋還著手建立了一個管理民兵的萬戶府。朱元璋講:“古時寓兵於農,有事則戰,無事則耕,閑時練武。現在是兵爭之際,應該因時製宜,所有郡縣,抽取民間壯丁,編作民兵,由民兵萬戶府統領,農時耕種,閑時練習戰陣,一旦有事即可用之征戰。戰爭結束,有功的封賞,無功的還職為民。這樣,民無坐食之弊,國無不練之兵,戰無不勝,守無不固,這就是寓兵於農的意思。”朱元璋就是這樣一麵把作戰隊伍和生產隊伍合二為一,一麵又把地方隊伍同出征作戰的軍隊區別開來,既提高了生產力,又提高了戰鬥力,並且兩項也不會發生衝突,朱元璋終於在群雄齊爭的戰爭中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堅強後盾,讓自己在這個豪傑輩出的年代站穩了腳跟。
評析:
南京攻取之後,朱元璋並不急於再攻城略地。隻有先穩住陣腳,才能圖更大的發展。保護好自己已有的地盤,才有能力去攻取更多的地盤,而最後的目標則是:成者為王!
三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陳友諒是沔陽玉沙縣(今湖北沔陽西南沔城)人,出身漁家,原姓謝,因祖父人贅陳家,改姓陳。陳友諒武藝高強,力大如牛。
他小的時候也曾讀過幾年書,懂得一些文史,在衙門中曾做過一段帖書,後來聚眾起義,迫於官兵的追剿,投奔了徐壽輝,因功升為領兵元帥。
徐壽輝原是一名布販,又名真逸,亦稱真一,人緣好,結交了不少的江湖朋友。他身材高大魁偉,相貌出眾,後來加入了彭瑩玉領導的彌勒教,被推為首領。彭說徐乃是彌勒佛下世,應為人主。1351年(至正十一年)八月,他們起兵反元,九月攻占蘄水和黃州路,在蘄水稱帝,國號天完,年號治平,定都蘄水。然後,起義軍兵分兩路,一路由鄒普勝、倪文俗率領,攻取漢陽、武昌等地;另一路由彭瑩玉領導,攻占江州、饒州等地。起義軍紀律嚴明,不燒、不殺、不掠、所到之處,深受百姓愛戴。不久,起義軍就占領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微南路和浙江北部大片領土,彭瑩玉在與元軍的鬥爭中不幸陣亡。彭瑩玉一死,徐壽輝遷都漢陽,大權被倪文俊掌握,後倪文俊被元朝誘降,並想謀殺徐壽輝,失敗後逃到陳友諒的轄區,被其殺害,而倪的隊伍也盡歸陳的部隊。於是陳友諒自稱平章。
朱元璋自從渡江占領太平後,其地盤就和陳友諒轄區接壤。1357年十月,常遇春奪取了原屬徐壽輝的池州後,與陳友諒發生了衝突,當時,雙方為了爭奪池州,展開了拉鋸戰。為了確保應天安全,朱元璋決定攻取安慶。安慶當時由趙普勝陣守,此人英勇善戰,難以對付,徐達等攻了許久也毫無進展。對此,朱元璋詳細分析了陳友諒與趙普勝的情況,陳友諒猜忌、多疑,怕趙普勝超過他,又怕趙普勝和朱元璋合作,而且趙在實力與名望方麵,不輸於陳友諒,資曆比陳也深,於是陳把趙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朱元璋利用這一點,使用離間計,使陳友諒誤認為趙普勝想投奔自己。九月,陳友諒以會師為名,親至安慶,殺死了趙普勝,朱元璋輕而易舉的除掉了陳友諒的一個重要幫手,但安慶仍沒有攻克。1360年,陳友諒率軍欲取池州,朱元璋設計斬殺敵首萬餘,生擒三千,使得陳友諒難以前行。後陳友諒挾徐壽輝進攻太平,又攻占了采石,在采石,他殺死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大漢,改年號大義。陳友諒弑君稱帝後,派人約張士誠一起進軍應天,當時群雄之中,陳友諒實力最強,他的水師是朱元璋的十倍,他擁有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和江海鼇等一百多艘大艦,戰舸數百條,應天的文武官員聽說陳友諒要來攻取應天,不少人都驚慌失措,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上鍾山據守,也有的則主張放棄應天,保存實力,再作計較。還有的主張主動出擊太平,牽製陳友諒的兵力,麵對諸將的議論,朱元璋沒有理睬,而是將曾建議他先攻陳友諒的劉基請進密室,向其請教退敵之策。劉基仍建議,集中兵力先擊陳友諒。兩人仔細研究了東西線形勢,決定實行戰略轉移,集中兵力向東北和西線出擊,並與劉基一起製定了一個誘敵深入、設伏殲敵的作戰方案,一場保衛應天的戰役打響了。
朱元璋知道,陳友諒驕傲輕敵,又求勝心切,於是設計誘其快速進兵應天。朱元璋命令連夜把江東橋拆掉,改成石橋;又命趙德勝修建虎口城,駐兵把守;令常遇春、馮勝、華高等領兵三萬埋伏於城東北的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側;令徐達率軍列陣於南門外雨花台一帶;令張德勝、朱虎率舟師在城西北的龍江關外(今南京興中門外)設伏,朱元璋親率主力埋伏在城北的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並規定敵人進入埋伏圈後,舉紅旗為號;舉黃旗時,伏兵出擊。
五月初十,陳友諒率舟師東下,直奔應天。當他趕到江東橋時,發現木橋變成了石橋,呼“老康”不應,方知中計,想撤回已經來不及了。此時,朱元璋在盧龍山頂居高臨下指揮戰鬥,下令擂響戰鼓,舉起黃旗,於是,伏兵四起,殺聲陣陣,常遇春、馮勝率伏兵衝向龍灣,徐達也領兵從南門殺到,會同張德勝、朱虎的舟師,將陳友諒的兵馬團團圍住,分而殲之。
看見從四周殺出的眾多士兵,漢軍將士心裏一陣恐慌,爭相登舟,想著趕緊離開。不想,正值退潮時期,戰艦全部擱淺,漢軍被殺死、淹死的不計其數,兩萬人被俘,陳友諒乘小船才僥幸逃脫。朱元璋此戰大獲全勝,並繳獲上百艘巨艦,數百艘虞舸,陳友諒主力盡失。
張士誠原打算發兵,今見陳友諒大敗,便按兵不動。
降將張誌雄所奏,安慶守將此次傾巢而出,大部已降,安慶空虛。朱元璋根據這一信息,立即派徐元帥率軍攻占安慶,不久,胡大海奪占了信州。袁州守將對陳友諒殺害徐壽輝深感不滿,便獻城投降了朱元璋,其他徐壽輝的部下,也因不滿陳友諒的行為,而與之斷絕關係,陳友諒自食惡果,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
陳友諒對此次失利很不服氣,七月,他命張定邊又奪回了安慶。派重兵把守,朱元璋一時難以拿下,劉基向朱元璋建議,他說:友諒以重兵守安慶,後方必然空虛,可先取陳友諒老巢江州。朱元璋接受了劉基的建議,率師直搗江州。守長江天險小孤山的將軍傅友德、丁普郎率眾投降。陳友諒倉皇逃往武昌,江州被攻克,朱元璋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南康、東流、蘄州、黃州、廣濟、興國、撫州相繼被攻克。接著,建昌(今江西南城)守將王溥向朱元璋投降,還派人還招降了南豐州及臨川等八個縣城。就連陳友諒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平章祝宗也派人向朱元璋請降,朱元璋答應了他們的要求。第二年正月,朱元璋親往龍興受降,並將龍興路改為洪都府。不久,吉安、龍泉的守將也歸附朱元璋。至此,江西各州縣和湖北東南大部全都納入了朱元璋的管轄範圍。
從應天保衛戰到洪都歸降,雙方的軍事力量僅僅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弱變強,朱元璋已經具備了和陳友諒一決雌雄的實力。1362年二月,朱元璋返回應天,他召集諸位將領研究下一步的戰略,對東西兩個敵對勢力比較分析之後,他指出:“友諒剽而輕,其誌驕。士誠狡而懦,其器小。誌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若攻士誠,友諒必空國而來,使我疲於應敵,事有難為。先取友諒,士誠必不能逾姑蘇一步,以為之援。”
經過這幾次的戰爭後,朱元璋強調:今後的戰略仍是先攻陳友諒,後滅張士誠。
評析:
應天保衛戰,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朱元璋能尋找機會,抓住機遇,變被動為主動,精心設計並導演了這次戰鬥,充分顯示了他駕馭戰爭的能力。這次戰鬥進行的每一步都在朱元璋的預料之中,初步顯示了他的軍事天賦。朱元璋抓住陳友諒驕傲輕敵的弱點,誘敵上鉤;又借助應天地理形勢複雜的有利條件,將陳友諒巨艦引入狹窄的河道;又巧妙準確地掌握江水漲潮退潮的時機,使之擱淺,逼敵軍棄舟登岸。避開敵軍善水戰之長,發揮自己善陸戰的優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使應天轉危為安。
四 作戰要天時地利人和
朱元璋與陳友諒的較量,就像拉鋸戰一樣。此時北方軍事形勢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龍鳳”的實權落入劉福通手裏。元軍也發動反攻,結果小明王落入元軍手中。朱元璋不顧劉基的勸阻,一定要去救小明王。陳友諒卻乘機發動戰爭,強行征集大量民兵,趕造數百艘戰艦,準備與朱元璋決一死戰。
龍鳳九年四月,陳友諒傾巢而出,水陸大軍號稱六十萬。如果他趁應天空虛,長驅直入,朱元璋很可能來不及調兵布防,會受到致命打擊。由於上次在應天吃了大虧,陳友諒心懷顧忌,不敢直奔應天,卻決定先拿下軍事重鎮洪都(今江西南昌)。他率大軍將洪都層層包圍,發起猛烈進攻。駐守在這裏的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分派諸將防守各門,拚死抵抗。陳友諒攻了一個多月,也未將城池攻破。洪都被圍,與外界的聯絡被切斷。朱文正派人於夜間駕小漁船潛出水關,晝伏夜行,於六月趕到應天。朱元璋一時不易調集足夠兵力,對來人說:“回去告訴文正,再堅守一個月,我會親率大軍趕到。”
來人返回途中,被陳友諒抓獲,陳友諒許以高官厚祿,讓他招降洪都軍民。他假意答應,等被帶到城下時,卻高呼道:“我已到應天見過主公,主公讓大家堅守,援兵很快就到。”話剛說完,就被陳友諒的軍士刺死。
麵對陳友諒的大舉進兵,朱元璋匆忙在應天集結兵力。七月初,朱元璋親率舟師二十萬,溯江西上。途中分派兵力,切斷陳友諒退路。此時,陳友諒圍攻洪都已達八十五天,他聽說朱元璋率援兵趕來,怕腹背受敵,便解除了對洪都的包圍,到鄱陽湖迎擊朱軍。
鄱陽湖之戰終於打響了。
戰鬥進行得很激烈,朱元璋的軍隊有點兒失利,很是危難,但手下的戰將卻越戰越勇猛。這一仗雙方都打得很艱苦。陳友諒損失將士六萬多人,朱元璋也戰死將士七千多人。
戰鬥進入第三天時,朱元璋仍親自指揮,雙方打得天昏地暗。朱元璋的幾名英勇部將壯烈犧牲,大軍被迫後退。郭興建議加大火攻,於是,他立即下令常遇春征調七條漁船裝滿蘆葦、火藥等易燃物,乘著黃昏起風的時候,將這些漁船點著,衝進陳軍大寨。熊熊大火將陳友諒的幾百艘戰船燒毀,頓時烈火熏天,湖水盡赤,死者大半。
朱軍將士乘勢猛攻,斬敵二千,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陣亡。陳友仁驍勇、善戰,有智、有謀,失去他,陳友諒等於失去了一條臂膀,心情非常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