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有遠見:積極擴張勢力(1 / 3)

目光短淺很難成大事。朱元璋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是明顯的例子。陳,張也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也算是豪傑之士,可惜缺陷太多,尤其張士誠特別短視。朱元璋的眼光卻長遠很多。他審勢度勢,勝不驕,敗不餒,謙虛謹慎,善於聽從謀士的建議,善於把謀略用到軍事作戰上去,所以勢不可擋……

一 高瞻遠矚,征服南京

郭子興死後,軍中的事務就由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妻弟張天佑與朱元璋共同主持,領兵作戰的還是朱元璋。可是,軍中不能一日無帥,元軍打來怎麼辦?孫德崖回來怎麼辦?正在大家著急的時候,大宋政權丞相杜遵道派人前來,大家公推張天佑同派來的使者一同去毫州,商議立帥一事。張天佑不久便帶回了小明王的命令,委任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從此,這支軍隊奉龍風為正朔,以號令軍中。

在和州都元帥府中,郭天敘是主帥,一切軍政大事應出自他的手中。但是,天敘太年輕,而且又沒有軍事作戰經驗,難當此重任。張天佑雖然年長,可他有勇無謀,遇到事情又優柔寡斷,一點主見都沒有。自然和州的軍政大事就全憑左副元帥朱元璋料理決斷了。和州的隊伍,大部分人是朱元璋招募招降來組建起來的,又是他新訓練出來的,所以都聽從他的調遣。另外,朱元璋身邊還有一批能征善戰的心腹,如徐達、湯和、胡大海等戰將;還有能為他出謀劃策的一群貼己謀士,如李善長、馮國用、範常等。而且朱元璋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胸有韜略,大智大勇,絕非郭、張能比。朱元璋雖然位居第三,實際上大權牢牢掌握在他手裏。他才是軍中拿得起、放得下、做得主、說了算的真正主帥。

朱元璋掌握實權以後,對於如何才能牢牢地控製軍權,如何支配將領和謀士,確實費了不少的心思。他為了嚴防文臣武將相互串連勾結,他規定,不準將領們自己選用謀士,所有文臣謀士都是由朱元璋自己選派的。而且他還規定:每攻克一個城池,就令將官屯守,不允許儒者謀士在將官左右談古論今,以防下屬將官滋長謀求獨立發展的機會。同時,每占領一個城池後,就用義子做監軍和將軍同守。他的義子保兒和大將胡大海被朱元璋指定同守嚴州,兩人曾一度意見不和。朱元璋知道後,他派帳前都指揮使郭顏仁告誡李文忠說:“保指揮(保兒)我之親男,胡大海我之心腹……你必須將此話對文忠說清楚,對胡院判(胡大海的官稱)要以真心相待,節製以守之……”由此不難看出,朱元璋派義子和將軍同守一個城池,實際上是讓義子監視將軍,並有節製政權的意思。朱元璋每次出兵打仗,都要求將士們將家屬必須留在後方。看起來,好像是要確保他們的安全,實質是讓他們留在後方做人質,以免將士投降叛變。這種方法都說明了朱元璋駕馭將士的能力,此時,惟我獨尊的封建權威意識正在其腦中萌發。

朱元璋率幾萬將士駐紮和州,他一直覺得和州城小人多,難以久居。而隔江相望的太平(今安徽當塗),乃要衝之地;東北通集慶(今南京),南鄰蕪湖,東麵的丹陽湖周圍是魚米之鄉。從軍需和戰略兩個方麵考慮,太平是必取之地。朱元璋把渡江攻取太平向江南發展的想法告訴了李善長,善長極為讚許,但認為條件尚不成熟,偌大的長江,怒濤洶湧,無船無水兵,要想渡江談何容易。就在朱元璋無處籌措之時,巢湖水寨的紅巾軍首領李扒頭、趙普勝因與廬州另一支起義軍首領左君弼有隙,屢遭攻擊,便派自己的部下俞通海到和州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早就聽說巢湖水寨有大小戰船一千餘艘,水軍一萬多人,這麼好的機會,他怎麼可能放過?他親自趕到巢湖力勸李、趙等人,一同渡江,到江南發展勢力。李、趙表示同意。朱元璋帶領巢湖水師向和州進發,不料走至馬腸河口,被元軍阻擋,朱元璋當機立斷,馬上回和州調集了一批商船,裝載精兵,擊敗了元軍。巢湖水師利用連日大雨河水暴漲之機,順利入江,駛抵和州,真乃天助朱元璋。

沒想到臨時突生變故,趙普勝於中途變卦,率部離去。當此之時,朱元璋自持有了水師,立即召集諸將,製定渡江方案。有的將領主張直搗集慶,朱元璋認為這樣做太過於冒險了,決定先攻取采石。

1355年六月初二,朱元璋親自率徐達、邵榮、湯和、常遇春等人,戰船一千餘艘,分兩隊渡江。快到南岸時,朱元璋認為采石是個大鎮,防禦必嚴,而旁邊的牛渚磯伸入江中,不易固守,於是下令在牛渚磯上岸。經過一番拚殺,磯上元軍被殺退,朱元璋大軍順利登陸,很快拿下了采石。

渡江成功後,李扒頭想獨立發展,殺死朱元璋,不料走泄了風聲,反被朱元璋灌醉後,捆住手腳扔入江中,其部下全部歸順了朱元璋。攻下采石後,士兵們搶著搬運糧食牲畜,朱元璋非常不高興,對徐達等將領們說:“今全軍渡江,拿下采石,是為了乘勝奪取太平,在江南成就大業,若縱容兵士掠奪財物後回和州,再想回來成就大事可就難了。”於是他效仿當年項羽破釜沉舟之計,將所有船隻纜繩砍斷,任其順流而下。

然後,朱元璋傳令三軍:“前麵就是太平,城裏財寶美女,無所不有,攻下此城,任你們隨意取用,然後就放你們歸去。”將士們聽了,無不歡欣鼓舞,直奔太平城下,人人奮力,很快就破城而入。

兵士們正準備大搶一通,卻隻見滿街都貼著告示:嚴禁搶掠,違令者軍法處置。富豪陳迪等捐獻了一批財寶,朱元璋全部分給將士們,大家也就心滿意足了。朱元璋又下令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太平的百姓無不衷心擁護。

1355年六月底,朱元璋分兵兩路進攻集慶。南路由徐達等率領往東攻占溧水,再取溧陽,從南麵包抄集慶,主要是切斷集慶與南麵元軍的聯係;北路由張天佑率領降將陳塋先的士兵,直取集慶。朱元璋將陳塋先留在太平,陳塋先暗中指示部下,不要認真打,裝裝樣子就可以了。張天佑吃了敗仗,退回太平。同年八月,再次進攻集慶。陳塋先又傳話部下,不要真打。這時,徐達占領溧水,又分兵攻取了溧陽、句容、蕪湖等地,切斷了集慶與南麵元軍的聯係。九月,朱元璋決定對集慶發動第三次進攻,由郭天敘、張天佑帶兵去攻。郭、張攻打集慶東門,陳瑩先也領本部人馬來到集慶,並佯攻南門。隨後設宴請郭、張兩位元帥,乘其不備,以伏兵殺害郭天敘,又生擒了張天佑,將集慶主帥福壽處死。紅巾軍隻好退守溧陽。

郭天敘、張天佑死後,原郭子興的舊部全部歸朱元璋指揮,這時他才正式成為這支軍隊名副其實的都元帥,小明王麾下的一員大將。

1356年三月初一,朱元璋親率大軍從太平出發,三攻集慶。先前部隊在集慶城外突破陳塋先的大營,陳塋先被活捉,其部將三萬六千人全部歸降。朱元璋認為,眼下正是用人之際,應化敵為友。先前正是這夥人殺了郭天敘和張天佑,要解除他們心中的疑慮,為我所用。於是他從中選出五百勇士做自己的親兵侍衛,將原親兵全部撤下,當夜就讓這五百人輪流為他守夜,隻留親兵侍衛馮國用一人陪住。朱元璋膽識非常人所及,非常人所能比。他回到帳中,脫下盔甲,倒頭便睡。他的這種以誠相待,用人不疑的大無畏精神,折服了這五百勇士。不僅如此,也使得那三萬多降兵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都表示原意為朱公效死。三月初十,朱元璋下令向集慶發起總攻。馮國用率領這五百壯士首先攻入城中。元朝主帥福壽率軍巷戰,兵敗被殺,平章阿魯灰等均戰死,禦史王稷、元帥李寧等被俘,水軍元帥康茂才及全城軍民五十萬歸降,隻有蠻子海牙一人突圍逃走。江南重鎮集慶被朱元璋征服。

朱元璋入城之後,召集官吏軍民大會,宣告說:“元朝政治腐敗,兵戈並起,老百姓遭殃……,我領兵到這裏,是為你們除亂解難的。你們大家要各守其職,不要疑慮害怕;有賢人君子願意跟我建功立業的,我以禮相待並重用;做官的不許橫暴,不許殘害百姓;舊的規章製度對大家不利的,我一律將其廢除。”大家聽了朱元璋這一番激動人心的講話,又見朱元璋的軍隊果然紀律嚴整,都放心了,集慶城裏很快就秩序井然。

攻占集慶的次日,朱元璋下令改集慶為應天府,以表示自己起兵是“上天應命”的。又設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以廖永軍為統軍元帥,以趙忠為興國翼元帥,戍守太平。七月,小明王得到朱元璋占據應天的捷報,便下令提升他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任命他為江南中書省,總攬省事,並設立和完善了其他行政、司法、軍事機構,建立起了一個完備的地方政權。這個政權的誕生標誌著朱元璋在其政治生涯進程中又邁進了堅實的一步,雖然政權在名義上受小明王節製,實際上是完全獨立的。

評析:

南京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朱元璋若有遠大圖謀,南京是必需打下的一個重要根據地。如不取南京,隻能在小地方混日子;若取了南京,天下大業就能看得見了。

二 四麵出擊,積極鞏固地盤

朱元璋攻占應天(南京)之後,並沒有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他知道自己在群雄並起之際,不過是有了一塊自己的立足之地。他的地盤隻是以應天為中心,西起滁州至蕪湖,東起句容至溧陽這麼一塊狹小的地方。他非常清醒地分析了自己麵臨的形勢:地盤不大、兵力不強、四麵受敵,隨時都有被吃掉的危險。朱元璋當時所處位置是:東邊有元軍據守鎮江;西麵徐壽輝的勢力已達池州(今安徽貴池);南邊元將八思爾不花扼守徽州(今安徽歙縣)和寧國(安徽宣城);東南張士誠占據平江、常州和浙西地區;東北邊青衣軍張明鑒據有場州(今江蘇江都)。除此以外,元將石抹宜孫守處州(今浙江麗水),其弟厚孫據婺州(今浙江金華),宋伯顏不花占衢州(今浙江衢州),形勢很不樂觀。不過,朱元璋沒有因此而害怕,他總是這樣想:軍事形勢雖然嚴峻,但是並不等於沒有發展的機會,他著眼全局,分析時局。元朝自脫脫死後,統治階級內部更加腐敗,皇帝天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造龍舟、造宮渭、建房屋、玩天魔舞女,整天沉浸在遊玩享樂之中,大臣們又相互傾軋、爭權奪勢,元朝的統治日益沒落,就像一輪快要落山的太陽,而當權者卻渾然不覺,各地農民起義軍乘機大舉進攻,元朝江山危機四伏。

農民起義軍頻頻出擊,劉福通三路北伐,把元朝的主力部隊幾乎全部牽製在北方,使他們沒有辦法顧及到東南方向的朱元璋。劉福通在北麵、徐壽輝在西麵、張士誠在東麵,三路大軍為朱元璋築起了三麵屏障,將元朝的主要部隊隔在外麵。朱元璋正確地分析了形勢,準確地抓住機遇,製定出進攻的正確戰略:主動出擊、鞏固應天、站穩腳跟、謀求發展。達到這個目的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要確保應天府,肅清周圍敵對勢力,攻取鎮江、寧國等要地;二是要解決軍隊長期糧草供應問題,這樣才能安定軍心民心。

1356年二月,張士誠將平江改為隆平府,以承天寺為宮室,設置百官。不久又攻占了無錫、常州、湖州等地。

三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率湯和、廖永安、張德麟等統兵攻鎮江。鎮江,乃應天東麵的門戶,也是長江下遊軍事重鎮。如果鎮江落入張士誠手中的話,他就可以逆流而上,直搗應天。朱元璋明白,這塊地乃應天咽喉,決對不能落入他人之手。在攻城前,朱元璋為了嚴肅軍紀,提高戰鬥力,他和徐達商定了一條苦肉計,利用徐達的威信,激勵將士的鬥誌,他故意找徐達的錯誤,然後要把徐達處以死刑。李善長等文武官員再三為其求情,朱元璋才答應讓他帶罪立功,攻取鎮江,並且不許燒、殺、掠奪,否則罪加一等。為了能夠免去徐達的罪狀,將士們果然個個神情激昂,奮勇直前,一股作氣攻克了鎮江。徐達號令嚴明,將士們沒有一個不聽的,城中的百姓並沒有因為戰爭而受到騷擾,因此,對義軍非常擁護愛戴。義軍和元朝的軍隊簡直是有天壤之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此時,浙西大部分地區為張士誠占有,為了解除來自張士誠的威脅,朱元璋在攻占鎮江之後,又派兵攻占了金壇、丹陽等縣。六月,朱元璋又命鄧愈等領兵攻占了廣德,使應天東南有了屏障。接著他又派儒士楊憲,帶著朱元璋親筆信和張士誠通好。但是,張士誠當時並沒有把朱元璋放在眼裏,他不僅把使者楊憲扣留了,而且還花重金誘降了徐達手下將領陳保二,並讓其攻打鎮江。朱元璋特別憤怒,便命徐達在龍潭(今江蘇句容縣北)痛擊陳保二,陳保二大敗而逃。張士誠又派兵攻宜興,守將耿君用戰死。朱元璋得知張士誠派兵攻打鎮江的消息後,決定放棄和平方式,以武力對付張士誠。他命徐達、湯和率軍攻常州。因為派去的兵力不夠,攻了許久都未成功,於是,朱元璋又增兵三萬,而張士誠也增兵數萬守城。兵力相等,久攻不下,徐達決定智取。他首先把精兵埋伏在城外,自己親自率軍增援,命王均用鐵騎橫衝敵人陣營,敵軍大亂,策馬想逃回營地,正好中了埋伏,結果大敗。

八月,張士誠的元帥江通海投降,張士誠憤怒萬分,命史文炳率水師數萬攻嘉興,結果又大敗而回,而戰船也損失了許多。經過這幾次挫折,張士誠才感到朱元璋決非等閑之輩,不可輕視,於是他派使帶信向朱元璋求和。信中說道:“前蒙你遣使通好,而我卻愚昧不明事理,以致貽誤時機。現在你發兵圍我昆陵(今江蘇常州),願與貴軍講和,以解困厄。情願年給糧二十萬石,黃金五百兩,白金三百斤,作為犒賞三軍之資。從此各守封疆,則我不勝感恩。”朱元璋回信講:讓他歸還扣留的使臣和將校,並每年送糧五十萬石,則即刻班師。

張士誠看完回信後,覺得要價太高,沒有答應。第二年上半年,朱元璋派兵攻占了長興、江陰等地。長興、江陰乃軍事要地,此處一失,張士誠則不敢擅自出兵,朱元璋派大將耿炳文守長興,又命吳良、吳禎兄弟守江陰。至此,張士誠西犯鎮江的道路被截斷,後被迫無奈竟投靠了元朝,被封為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