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特別善於網羅人才,並善於虛心向他們學習,接受他們在政治、軍事上的輔助。在朱元璋身邊聚集了大批文臣武將,為他奪得江山立有赫赫功勳。朱元璋不惜一切力量尋求能人的幫助,給予他們優厚的報答,待人以誠,授人以利,善於發現人才,也善於使用人才,讓每個人的力量都能充分發揮出來。朱元璋在尋覓人才上是用心良苦,在駕馭人才上是高手中的高手……
一 聚集人才謀大業
冷兵器作戰的年代裏,戰爭往往是肉搏之戰。對於領導者來說,除了幾名出謀劃策的將領之外,決定戰爭成敗的,就是大量的人了。不像今天的戰爭,打的是高科技。朱元璋知道,要幹出一番事業來,要推翻元朝的統治,沒有足夠多的人,是不可能的。也正是這樣的野心,奠定了他今後的軍事實力,也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礎。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開張的油鹽店,有賣的,自然就有買的,很少會冷場。這招兵買馬也是一樣,正所謂“樹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
戰爭發生的時候往往也是生產力受到極大破壞的時候,由於戰亂,許多人由於吃不飽肚子就跑到軍營謀一碗飯吃。在軍營裏還可以成家立業,這比在家餓肚子強多了。
在從軍者中,有極少數人是想乘亂撈些戰爭浮財,絕大多數人都是由於種種原因走投無路,不得已投身於軍營。
朱元璋赴家鄉招募兵士時,戰亂使家鄉異常破敗蕭條,朱元璋在家鄉的口碑本來就很好,他出身的種種傳說使得家鄉的父老堅信,他能幹出一番大事來,於是,紛紛報名參軍。招兵進展非常順利,在10天的時間裏,朱元璋招到了700多人,這支隊伍用《皇陵碑》的文字形容便是“赤旗蔽野而盈岡”。
朱元璋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然後帶領這批軍隊回到了軍營,令正在為兵力不足而苦惱的郭子興大喜。於是,郭子興升朱元璋為鎮撫,並讓朱元璋統率這700多人,這樣,朱元璋算是有了自己的一支軍隊,雖然少,卻是家鄉子弟兵,忠心方麵絕對不成問題。如邵榮、周德興等人打起仗來英勇善戰,一直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衝鋒陷陣。
古時候的將領對子弟兵的信任是一種迷信式的,他們經常把子弟兵視為最重要的,把所有的好裝備、武器、配發給他們,而且賞賜方麵也有偏袒。子弟兵的忠誠也是絕對的。這一點,楚漢爭霸時期項羽的例子就非常突出,項羽帶領著八千子弟兵,一度勢力達到頂點,幾乎伸手就可以得天下。當項羽垓下被圍的時候,跟隨著他的依然是他的那些江東子弟。
然而在此時,朱元璋並不是最高的統帥,再加上起義軍本來就不富有,他所招回的子弟兵並不風光,不但不能得到相應的裝備,還要時刻防備著元朝軍隊的襲擊。不過,也正是由於這種險惡的局麵、艱苦的條件才鍛煉了朱元璋臨危不懼、應付各種複雜局麵的能力。
胸存大誌的朱元璋,在帥無大誌、整日勾心鬥角的濠州城裏,實在鬱悶。
朱元璋認為孫德崖、彭大、趙均用、郭子興等六七名頭領死捆在一起,固守濠州一地,而又全都淺視寡謀,爾虞我詐,互不相讓,長此下去,前途渺茫。
因此,他決定從新募的700人中挑選出24名精兵強將,獨樹旗幟,另謀發展,開辟新的陣地,其餘的人全交由郭子興駐守濠州。
朱元璋的威信越來越大了,來投靠他的人增至3700多,憑借手中的3700多號人馬,朱元璋一鼓作氣,又說服了姓秦的一名把頭,把他手下屯駐於豁鼻山的800名“義兵”又收到自己名下。這樣,朱元璋就有了一支4000多人的隊伍,這回自己的起義軍隊伍終於像點模樣了。
在嚐到了招降甜頭之後,朱元璋又充分發揮這種軟硬兼施的方法,並且更加熟練地運用到現實演練當中。他進一步把戰爭與招降緊密結合起來,停中有打,打中有停,最終逼其就範。打的時候,一方麵是為了消滅對方,同時也是為了動搖對方,而一旦停止進攻,則隨即進行心理攻勢,使得對方潰不成軍,不戰而潰,最終投向自己的陣營。
在朱元璋收歸降軍、擴大兵員的初期,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收服繆大亨的一戰。
紅巾軍起義後,元朝軍隊鎮壓不力,一些地方的地主武裝紛紛結寨自保,稱為“義兵”。元朝廷見這支力量可以利用,就封以官爵,讓他們為朝廷賣命。
定遠人繆大亨,是當地的地主,曾經組織了一隻軍隊,帶了二萬人進駐橫澗山,占山為王。元朝為了拉攏他,曾封他為義兵元帥,又特意給他派去一個監軍,督促繆大亨與官兵一起作戰攻打濠州。
為了獲得繆大亨這支部隊,朱元璋對症下藥,一開始就采取打的策略,派花雲為先鋒,奇襲橫澗山。花雲身長麵黑,綽號“黑先鋒”。他馬到成功,一舉擊敗了繆大亨。使得元朝監軍張知院落荒而逃。繆大亨收拾殘局,待天明時列陣準備再戰。朱元璋部下有人與繆大亨是朋友,朱元璋派他去勸繆大亨投降。繆大亨見大勢已去,於第二天早上投降了朱元璋,其部下7萬多軍民也成了朱元璋的部下,朱元璋的勢力迅速擴大。
人數的增多也給朱元璋帶來煩惱,由於一些起義軍的將領軍事素養不高,更不懂得用兵領軍之道,而且士兵的成分極其複雜,所以軍紀不嚴明。起義軍將領還經常縱容士兵搶掠百姓財物,另外還讓人頭疼的是這些士兵行軍打仗一旦遭受挫折,就會一哄而散。
這些是朱元璋深惡痛絕的,麵對這種情況,朱元璋采取了用刻苦訓練的方法來約束士兵。
朱元璋從繆大亨那些招降的士兵當中挑選出二萬精兵,加上自己原有的士兵,已有兩萬五千多人,加上地方小武裝,接近3萬之眾。他非常重視部隊質量,認為兵不貴多,而貴在精,精兵強將的戰鬥力可以戰勝數倍於己的敵人。
朱元璋親自訓練,在訓話的時候對這些士兵說:“你們以前與別人作戰,沒有獲勝,並沒有其他的原因,而是由於軍紀不整,人心不齊,軍心不穩,訓練不係統,所以必然會敗下陣來。現在我之所以嚴格訓練你們,就是為了作戰的時候能夠勇敢向前,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你們必須服從命令,努力訓練,當兵打仗要有立功受賞之誌,要有建功立業思想,所以要萬眾一心,嚴訓練,嚴守紀,知進止,奮力殺敵。在這裏當兵,賞罰一定能兌現,拚力受賞,不進受罰,如有違抗命令,就要殺頭。”
在朱元璋的悉心訓練下,這群人訓練極為刻苦,時間不長,就成了一支能征善戰的隊伍,屢屢打敗元朝的軍隊,而且軍紀非常嚴明,鮮有擾民之事。
朱元璋從招降的部隊中也看到了問題,招降的部隊雖然作戰勇敢,但是其長時間養成的懶惰習性一時難以改徹底,這種習性經常在戰場上或者戰後複發,害苦了老百姓,現在經過嚴格訓練,賞罰分明的管理,部隊的懶散作風已經大為好轉。
朱元璋此時的情況就好比聚沙成塔,而嚴明的紀律就像粘合劑一樣把這些人聚集到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可以說正是有了嚴明的軍紀,才使朱元璋戰鬥集團從原本一盤散沙的雜牌軍變成了能夠合力對付敵人的訓練有素的王牌旅。
朱元璋除招降之外,還有另外的一種方法:鼓勵勞苦大眾參軍。這個群體中農民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種現象早在他第一次募兵時就已經顯現出來了。這是他最早嚐到擴兵甜頭的老辦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種辦法。
招收貧苦人參軍,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特指性。這主要是由於貧苦農民的要求不高,他們往往是為了糊口才來參軍的,所以隻要能有一口飯吃,就不會有過多的要求。他們對同樣是窮苦的百姓不會有騷擾之心,因而與那些有刁蠻、賊盜之習的人相比,這種兵員是最好訓練、最好管理的。同時由於這些貧苦農民生活在元朝社會的最底層,受到了最不公平的待遇,因而他們與元政府的仇恨也是最深的,在與元朝軍隊作戰的時候具有很強的戰鬥自覺性,不需長官動員就會勇敢地去殺敵。
尤其是在訓練方麵,相比起那些招降而來的“兵油子”,這些出身貧苦的士兵格外賣力。他們內有深仇大恨,外又衣食無憂,因而很容易進入反元抗元的角色。如此一來,一支能吃苦、守紀律、善作戰的部隊很快就在朱元璋的作戰序列中出現了。
朱元璋的軍隊訓練有素、作風優良遠近聞名,這一時期來投的最為著名的地方武裝頭目有吳複、馮國用、馮勝、丁德興等人,這些人或能征善戰,或長於出謀劃策,成了朱元璋的左右手,幫了朱元璋不少忙。
譬如丁德興,是個能很快進入角色,找準自己位置的人,他剛一投奔過來就隨朱元璋參加了一次大會戰,帶領著他的子弟兵率先攻破了敵人的大寨,活捉了頭領,並且還招降了幾千兵馬。
朱元璋一路不斷收編各個地方武裝,很多來投靠的人,後來成了輔佐朱元璋不可缺少的力量。
馮國用、馮國勝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是看到繆大亨的投靠才來的,兄弟倆都是二十多歲,家中有幾百畝田地,幾十家佃戶,是個中小地主。
馮國用從小聰明好學,不但通曉經史,還經常和弟弟馮國勝一起,舞槍弄棒練習武藝。兄弟倆頭戴儒冠,身著儒服,談吐不凡,是當地的知名人士。
郭子興在濠州起兵時,兄弟倆糾集鄉民,自立山頭。由於力量單薄,怕被別的力量吞並,總是提心吊膽地過日子。現在聽說朱元璋勢力強盛,並且軍紀作風嚴明,主帥得民心,講義氣,打算去投奔,但吃不準朱元璋對他們這樣的讀書人會有什麼態度,心裏覺得不太踏實。
其實,他們哪知道,朱元璋愛武將,更愛儒才,在發跡之初,武將可以幫助自己奪得江山,而有了一定的實力和基礎之後,治理國家或軍隊,更需要儒才的出謀劃策。
一見麵,朱元璋見他倆溫文爾雅的神態,暗自高興,忙招呼他們坐下,熱情招待。受到如此禮遇,倆人心裏的一塊“石頭”才算落了地。
朱元璋首先出了道考題:“兩位麵目雍容,儀表大方,想必是滿腹經綸,不同凡人。現在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卑人應該何去何從呢?願聽兩位指教。”
馮國用回答說:“我有六個字相告。”
朱元璋往前湊了湊身子說:“快說說,是哪六個字。”
馮國用一字一句地說道:“有德昌,有勢強。”
“有德昌,有勢強。”朱元璋不斷重複著這六個字,似有柳暗花明的感覺,自己許多年來一直在尋覓的東西被別人一語道破。
馮國用見朱元璋很感興趣,就接著說:“大江以南,建康(一名集慶路,今南京)的形勢最為險要。古書上說,建康乃是龍盤虎踞之地。曆史上許多朝代都在那裏建都。現在駐守建康的元將懦弱卑怯,不知兵事。主公應率師南進,先取建康作為根據地。然後遣將四出,救民於水火之中,施行仁義。不要像那些沒有出息的山寨主那樣,貪圖美色金錢等眼前小利。這樣,建功立業,並不是件難事。”
朱元璋自從軍以來,第一次聽到這麼高明的論斷,心中大喜,覺得要施展自己的抱負,就需要招攬這樣的人才。整日都是考慮打仗的事,身邊的人大多也是圍繞殺敵進言,而眼前這位儒才,卻是目光遠大。朱元璋當即任命兩人為幕府參謀。
馮氏兄弟的隊伍與其它寨子的不同,他們是一支訓練有素的小部隊,有較好的素質,這主要得力於擔當寨首的馮氏二兄弟有識有謀。為兄的馮國用有書生之資,長相和處事都頗具儒雅之風;為弟的馮國勝則精於武技,箭法精湛。這對朱元璋來說,可謂是適得其所,相得益彰,他自然喜出望外。
馮國用、馮國勝二兄弟的到來,對朱元璋來說具有另外一種意義:當時從實有兵力來說,朱元璋的隊伍已經不算小,然而他最為缺少的就是將才。驢牌寨和豁鼻山、橫澗山的部隊自然要靠原寨帥來實施主要的管理,但適當地補充領導者,加強管理也是必要的。更為重要的是,朱元璋麵對的多是郭子興的老部下,行事多有不便,因此他首先缺少的就是自己的幕僚。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指揮眾多下屬更是顯得力不從心,馮氏兩兄弟的加入,正好填補了這方麵的不足。尤其是馮國用,最善謀略而且目光遠大。
“有德昌,有勢強”這六個字,強調了要想平定天下,首先要有道德品行,同時也要有強大的實力;道德操行可以得人心,力壯勢大可以定四方。馮國用的言談具有登高望遠之妙,這樣的見識,是朱元璋未曾聽過的。朱元璋第一次感到儒生的重要,將馮氏兄弟留置於幕府,做了他身邊的高參。
至正十四年(1354)六月,有了訓練有素的隊伍,又有了目光高遠、識見非凡的幕僚,朱元璋決定按照既定目標先行第一步:他向東南方出擊,攻打安徽滁縣。途中又有一名儒生、定遠名士李善長求見。此人對朱元璋一生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李善長,字百室,祖籍徽州教縣。他曾因“少有誌計,讀書粗持文墨”,“習法家言,策事多中”而被“裏中推為祭酒”。
史書記載說,李善長從小聰明過人,六歲那年,元文宗發布了重開科舉的詔令,父親希望他能走科舉做官的道路,光宗耀祖。但李善長年齡稍大後,發現元朝統治者歧視漢人,通過科舉發跡的機會十分渺茫。於是,他放棄了仕途之路,改學文案書牘,鑽研做官吏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