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喜愛讀書,尤其喜歡讀法家的著作,覺得書中所講的計謀權術、利益原則比儒家的道德說教更有實用價值。
李善長自命不凡,認為自己具有治國安民的大才,但苦於無慧眼識駿馬的伯樂,徒有滿腹經綸,卻無施展之處。後來,他棄文經商,來往於徽州、定遠之間。很快發了財,娶了定遠富室王家的女兒為妻,在定遠安了家。他資產豐厚,加上工於計謀,成為遠近聞名的人物。
李善長雖為商賈,但仍關心國家大事,希望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朱元璋的到來使他感到終於有主可歸了。
朱元璋早就聽說李善長是個知名人物,見他主動上門,心中暗喜,急忙召見。
早在白蓮教舉兵之時,李善長的妻兄就加入了韓山童、劉福通的紅巾軍。而李善長認為過於匆忙,為此在郭子興定遠聚義時,他靜眼觀之,並未動心,直到見到朱元璋由濠州來定遠,接連收拾地方武裝,智取驢牌寨、義收秦把頭、夜襲繆大亨等一係列舉動,轉眼間拉起了一支近3萬人的精兵,又經整傷、嚴訓、頒紀,使得一支支草寇隊伍變成了一支師行莊嚴的正規軍。
通過細心觀察,李善長覺得天下的大事就是這樣做成的,定遠的這支隊伍必成王師,朱元璋本人也必有所成,或許就是未來的天子。
李善長比朱元璋大十四歲,但他認為值得去輔佐這位年輕人,成就一番大業。由此可見,李善長的“策事多中”,果然名不虛傳,而這種“策事”智慧,也是在審時度勢,合理判斷基礎上形成的相對正確結論。
李善長不愧是老謀深算,見麵行禮後,一言不發,細細打量起朱元璋的相貌,過了好一會,忽然興奮地說:“總算天有日,民有主了。”這句話出口不凡,一下子就抓住了麵前這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的心。
朱元璋急忙問:“現在四方兵起,什麼時候才能天下太平?”
李善長侃侃而談:“秦朝末年,漢高祖出身平民,然而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貪圖眼前富貴,不燒殺搶掠,五年成就了帝業。如今朝廷不得人心,上下不和,已經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隻要主公效法漢高祖,天下很快就會平定的。”
交談中,李善長有意提醒朱元璋,說他家居濠州,與漢高祖劉邦的家鄉沛縣不遠,山川王氣,應該照在他身上。
朱元璋聽了,心裏越發高興,立即任命李善長為幕府掌書記,並囑咐他:“如今群雄並起,天下大亂,沒有像先生這樣有智謀的人是不行的。我見群雄中管文件與參與謀議的人經常誹謗左右將帥,搞得人心離散,結果敗亡。希望先生以此為鑒,協調諸將、同心同德,共創大業。”
從此,李善長就成了朱元璋的軍師,並擔負起大總管的重任,幫助朱元璋整飭軍隊,征兵籌餉,安撫百姓。把這些關係到未來發展的大事辦得井井有條。
朱元璋自從這次談話以後,處處仿效漢高祖的做法,而且把李善長當蕭何一樣看待。他心頭湧動起一股宏願,要有為於天下。
在定遠縣時,還有地主毛以和定遠縣令一起向朱元璋投誠。考慮到軍中缺乏有識之士,朱元璋也將他們收留在幕府中,給予優厚的待遇,與其商討計劃各種軍事行動。至此,朱元璋的幕府已有些模樣了。
得了馮氏兄弟、李善長和毛以之後,朱元璋精神大振,率軍向滁州進發。他不僅有了足智多謀、目光遠大的一群知識分子的佐助,而且軍中也有能打善拚的戰將。
在朱元璋的軍中,有個叫花雲的將領,率幾名輕騎兵擔任前鋒,在行進時與滁州方麵的幾千名元軍巡兵遭遇,花雲以長予迎敵保護朱元璋,朱元璋在他的護衛下率兵衝向敵陣。敵兵見花雲英勇超常,驚恐萬狀,連連後撤。這一撒竟引起連鎖反應,使滁州守敵鬥誌全無,朱元璋的大隊人馬乘機衝殺,被朱元璋一舉破城,滁州周圍的兵營也相繼投降。
這是朱元璋獨立作戰攻取的第一座城池,他沒有再回濠州,而是在這裏駐紮下來。
朱元璋在滁州站穩了腳,派人打聽他家人的下落,得知他二姐和二哥、三哥都已經去世。二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從淮東前來投靠。大嫂得到消息,也帶著侄兒朱文正趕來了。親人亂世相逢,免不了痛哭一場。大家覺得今後的命運如何,就看朱元璋的了。保兒這時才十四歲,朱元璋把保兒當做自己的兒子交給馬氏撫養,改名文忠。馬氏身邊還收養了一個義子叫沐英,才十歲。他是定遠人,父母雙亡,小小年紀就一個人在街頭流浪,靠乞討為生。一天,他正在討飯,遇到一位大腳婦人,樣子很和藹。那婦人詢問他的家庭情況,小沐英一一回答。婦人見他口齒伶俐,頭腦聰明,就問他願不願意到她家去住,小沐英爽快地說:“願意。”
從此小沐英有了一個新家,那位婦人就是朱元璋的妻子馬氏。沐英也從了朱姓,賜名文英。因一般文武官員的兒子叫舍人,簡稱舍,所以人們也叫他沐舍。
文忠和沐英後來都成為明朝開國將領。
那時候,帶兵的將領都喜歡收養聰明勇敢的少年為義子。養的義子,不但作戰英勇,舍忘死,而且平時可以監視諸將起到耳目心腹的作用。
朱元璋後來又陸續收養了十幾個義子,如道舍、柴舍、馬兒、金剛奴、也先、買驢、真童、撥兒、老兒、朱文遜、王駙馬等人。道舍即何文輝,柴舍即朱文剛,馬兒即徐司馬,金剛奴、也先、買驢、真重、潑兒、老兒等人複姓後的姓名都失傳了。
不久,泗州虹縣(今安徽泅縣)人胡大海和鄧愈也來投靠。胡大海身材修長,儀表堂堂。智勇雙全,被朱元璋任命為先鋒。
胡大海的好友鄧愈,原名鄧友德,是位少年英雄,英姿煥發。他父親曾起兵反元,後來在作戰中犧牲,由他哥哥帶領其部,不久病死。鄧愈被部眾推為首領,當時他才十六歲,可每次作戰都衝殺在前。
朱元璋召見這位少年,又聽了他的經曆,不覺大喜,對他說:“你的膽略超過了你的父兄,我看把你的名字友德改成‘愈’吧。‘愈’的意思是勝過。怎麼樣?”
鄧愈立即下拜答謝。朱元璋任命他為管軍總管,仍帶領原班人馬,隨軍征戰。
至此,朱元璋的部隊在兵力、文官武將諸多方麵已有完善的配備,可以說具有了平定天下的基本力量。
為了擴大實力,朱元璋著實費了不少精力。他清楚地認識到擁有自己隊伍的重要性,所以不斷拓展自己的實力。可以說朱元璋在擁有自己武裝力量這點上,有著很深刻的認識。
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從眼光、氣度、謀略方麵與其他的起義軍將領顯示出了明顯的不同,比如他從來不讓自己的軍隊擾民;嘉獎有勸者,賞罰分明;注意人才的使用,使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並且也沒有其他起義軍將領忌賢妒能的致命缺陷。
評析:
問天下何為財富?在開明的帝王眼裏,人才就是財富。成霸業,治天下,需要有智謀雙全之人傾力輔佐,單憑孤家寡人的力量是不足以成大事的。戰場上的較量,根本上就是人的較量。當年劉邦戰勝項羽得天下,正是因為劉邦的威信召集了無數的人才為之拚命。朱元璋效法劉邦,在起義早期就顯示出了王者之氣。
二 一個好漢三個幫
朱元璋在治軍過程中,迫切地感到如果有英勇善謀的將領輔佐自己,必將事半功倍。於是有一天吃飯時,朱元璋對李善長說:“我想選一員大將軍,讓他統領軍校、操練三軍,你知道什麼人可當此任,請為我推薦一人?”
李善長沉吟半晌,才說:“當年,漢高祖問蕭何:‘誰人可做我的大將?’蕭何問答:‘周勃憨敦少知,灌嬰愛欲不明,樊噲勇而無才,王陵氣小不大。凡為大將者,仁、智、信、勇、嚴,缺一不可。國君好賢,賢才必至。’漢高祖因此大出招賢榜,招募天下豪傑。不到二個月,韓信棄楚投漢,為天下掌兵都元帥,後來果然扶助劉邦當了皇帝。主公想求這樣一員大將,也許有一個人,可擔當此任。”
朱元璋問:“是誰何人?”
李善長說:“濠州城外永豐縣,有一人姓徐名達,字國顯。祖籍是風陽人,精通韜略,名震鄉關。如今約有二十餘歲。徐壽輝、劉福通、張土誠等人去請,他都不去。他說,這些人不是可輔之人,堅意守己,待時而山,若得此人,大事可成。”
朱元璋說:“請你去請他如何?”
李善長說:“過去湯聘伊尹,文王訪呂尚,漢得張良,光武求子陵,蜀主三顧諸葛亮,符堅任王猛,此乃禮賢之效,還是明公親自去才是。”
第二天,朱元璋便跑去對郭子興說道:“麾下雖有數萬甲兵,但無強將。李善長薦舉徐達,我想與李善長去請此人。”
郭子興同意了。
朱元璋和李善長一起策馬而去。
朱元璋同李善長到了永豐縣。朱元璋傳令三軍,不許擾動居民。倆人下馬步入村中,來到徐達家裏。
李善長上前叩門,過了好大一會兒,才見徐達來開門。
朱元璋仔細看這徐達,果然儀表非凡。徐達讓客,三人共人草堂,分賓而坐。李善長把朱元璋介紹給徐達,徐達命人備茶,茶罷一巡,徐達便說:“朱公欲救天下的百姓生靈,有一件事必須先做。”
朱元璋忙問何事,徐達說:“必須先掃淨各地舉兵造反的群雄,統一天下。如今元勢尚盛,諸雄割據,亦都富強,以濠州一郡之兵,來做統一大業,恐怕是很困難的?”
朱元璋點頭說:“曆史上,周文王得太公而滅紂,漢高祖得韓信而楚亡;我已經得了像你這樣的一批良將賢士,況且我又是仗義誅元,我實施的又是以仁治軍,深得民心,我完成一統大業,又有何難?”
徐達聽了朱元璋豪氣衝天的一番話,便大笑道:“從來定天下者,在德不在強,明公能以仁德為心,不嗜殺為本,天下足可平也。”
隨後便安頓了一下家屬,與朱元璋、李善長三人,一起騎馬來到朱元璋的招兵館中。
朱元璋此時要得天下,因此很是心急。坐下來之後,朱元璋又急忙細問徐達打仗攻戰有哪些好招。徐達說:“這我就很難說了,隻能臨時發揮,隨機轉變,哪還有確定的招數?古人雲,勝利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上勝,這是以仁取勝;二是中勝,這是以智取勝;三是下勝,這是以勇取勝。但這仁、智、勇三者,做大將的缺一不可。”
朱元璋又問:“曆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有些小國越打越大,而有些大國反而滅亡了,這是何故?”
徐達說:“合天理,順民心,愛眾恤物,敬老尊賢,人自樂而從之,雖小可以致大;倘奢淫暴虐,或柔而無斷,或剛而少謀,或愚昧不明,或好殺不改,都會失敗。”
朱元璋完全讚同他的觀點,認為徐達確實是個大將之才。
當天晚上,朱元璋主動與李善長、徐達同眠共寢。
第二天早起,朱元璋見徐達、李善長二人眼珠發紅,眼圈發青,便問他們為什麼沒睡好,徐達說:“主公呼嚕聲太大,所以我們睡不著。”
李善長忙出來打圓場:“史書上講,幹大事的人都打呼嚕的,呼嚕聲越大,作為越大,主公要是不打呼嚕,我們反而會睡不踏實。”
朱元璋又將徐達引薦給郭子興,郭子興見徐達氣度非凡,委實喜歡,當即封了個鎮撫之職。
幾天後,郭子興校場點軍:以朱元璋為元帥,徐達為副將,趙德勝統參軍,鄧愈統後軍,耿再成統左軍,馮國用統右軍,李善長為軍師,耿炳文為前部先鋒,馮國勝為五軍統製,李文忠為謀計使,率兵七萬,去攻打滁、泗二州。
事實證明,朱元璋請來的徐達真是奇才,文武雙全,出生入死,,征戰四方,功勳卓越,後來成為了名聲顯赫的大明開國元勳。
評析:
戰爭年月,人才難得。得一賢才,作用非同小可。心胸狹隘的人,是容不下人才的,當然就無人相助,也就談不上成功。一個好漢需要三個幫,朱元璋深知其中的道理。
三 苦心求賢,不遺餘力
朱元璋當上了起義軍的主帥之後,兵多將廣,急需找個搖鵝毛扇的軍師。他聽說浙江青田有個劉伯溫,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讀兵書,就派人去請他出山。
劉伯溫個性很強,凡是自己沒有看準的事,任你怎麼說,他是絕對不幹的。所以,對朱元璋的幾次盛情邀請,他都謝絕了。
朱元璋手下幾個性情暴躁的武將發火了,異口同聲地說:“幹脆派兵把劉伯溫抓來,要是他再不答應出山,就把他殺了吧。”
朱元璋說:“不行,我自有辦法。”說服了幾個武將,把這事暫時擱置下來。
沒過多久,劉伯溫雲遊到了杭州。不知怎的,當地突然出現了一個挑籮筐賣私鹽的人。此人不但重義氣,輕錢財,而且武藝高強。劉伯溫在人們的稱道中聽說有這麼一個人,很感興趣,決定去見他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