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劉伯溫信步走來,經過海灘邊,看見有一個人正躺在沙灘上睡覺,隻見他頭枕扁擔,平攤兩手,叉開雙腳睡得正香。整個身子和扁擔恰恰組成了一個“天”。遠遠看去,特別醒目。劉伯溫見了,不覺失笑,暗想這人真有意思,睡覺也想上天,就上前推了推他。不料那個人側了側身子,腳一鉤,頭一低,又睡著了。
說來也巧,他這一側身,扁擔正好轉到了腰裏。劉伯溫一看大驚,啊——這不是個“子”字嗎?睡著時能現出“天子”,這人恐怕不簡單了,於是急忙推醒了他,同他攀談起來。這一交談,才知道他就是自己要找到那個賣私鹽的人。
劉伯溫見此人氣字軒昂,膽識非凡,就慫恿他共謀大事。這時,朱元璋才哈哈大笑起來,說出了自己的身份,又說請過先生好幾次了,先生卻不給麵子,這一次我親自來請,總行了吧?劉伯溫一聽,才知道上了當。他被朱元璋的誠意所感動,隻好答應了。
朱元璋自從當了大元帥,並非節節勝利,有次被元軍打敗時,幸好有劉伯溫的及時激勵,才使他反敗為勝。
那次被元軍打敗,逃到了千畝田這地方招兵買馬。老實說,這時候,朱元璋有點灰心喪氣。劉伯溫看出了他的心事,便用詩句來激勵他。
朱元璋眼見於畝田這地方天寒地凍,滴水成冰,隨口說出:“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
劉伯溫馬上對上:“國亂民怨,王不出頭誰作主?”
朱元璋又說上聯:“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
劉伯溫接著對:“雷為戰鼓電為旗,風雲際會。”
朱元璋再出—聯:“天下口,天上口,誌在吞吳。”
劉伯溫大叫“好也”,又立刻應和:“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這一連三個對聯,可稱絕對,鼓舞朱元璋東山再起,後來真的一統天下,成了明太祖。後世子孫讚美劉伯溫,說是如果不是這位軍師,朱元璋是難以打天下的。
此話並不誇張,朱元璋得天下,劉伯溫功不可沒,後來他隨軍作戰,多少次生死關頭,都是劉伯溫這個軍師幫助朱元璋化險為夷,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對手。
評析:
三人行,必有我師。朱元璋胸懷大誌,力挫群雄,將最賢能之人,收來麾下,以禮相待,委以官職,終成大業。
四 不拘一格,招攬能人
每個深諳曆史的人都知道,得天下缺不了能人的幫助。秦始皇利用韓非、李斯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劉邦有張良、韓信的“運籌帷幄之中,而決勝千裏之外”的智謀而成大業,這些聖賢們是思想智慧的化身,道德行為的典範,進取成功的象征。朱元璋明白這個道理,他知道隻有招賢納土,才能共謀榮華。
於是,朱元璋開始構築他的“人才工程”,他將要對將領進行一次擴招。至正十四年(1354)七月,攻占滁州後,儒士範常到軍門拜訪,朱元璋熱情款待,留置幕下,有疑問就向他請教。範常也盡心盡責,凡有所問,必詳加解答。
龍鳳元年(1355)六月渡江攻取太平後,儒生李習、陶安率父老出城迎接。朱元璋第二天召見他們,談論天下大事。陶安獻策說:“當今四海翻騰,群雄並起,攻城奪邑,然皆好子女玉帛,無撥亂救民之心。將軍您若能一反群雄所為,不燒殺擄掠,順天應人,民心悅服,必能平定天下。”
朱元璋問:“我想攻取金陵,您認為如何?”
陶安回答:“金陵是古代帝王建都之所,龍蟠虎踞,又有長江為天然屏障,攻取以為根據地,然後出兵四方,一定會戰無不勝。”
朱元璋十分讚賞陶安的話,將他留在自己的幕府中,遇事就同他商量。
十幾年後,當朱元璋大業已成,還曾追念說:“勸我創建帝王基業的,是陶安啊!”
李習也受到重用,被任命為新建立的太平府的知府。
朱元璋做事就是這樣的雷厲風行。緊接著,龍鳳二年三月占據應天後,朱元璋馬上宣布:“賢人君子有願意跟隨我建功立業的,我都尊禮重用。”
消息傳開,夏煜、孫炎、楊憲等十幾個儒土前來謁見,朱元璋均加以錄用。他聽說曾擔任元朝江南行台侍禦史的洛陽名儒秦從龍隱居於鎮江,在命徐達率軍去攻打鎮江時,特地囑咐說:“鎮江有一個秦從龍,才器老成,你要尋找到他,轉達我希望見到他的心願。”
徐達攻克鎮江後訪得秦從龍,朱元璋立即派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帶著金銀前去禮聘。秦從龍抵達應天時,朱元璋還親自到城門外迎接。
一年後,由於朱元璋善待自己的部下,部下又向朱元璋推薦了徽州名儒朱升,他是休寧人,後移民歙縣,早年曾拜著名學者陳櫟為師,刻苦好學。至正四年(1345)參加科舉考試,鄉貢進士第二名,曾出任地州學正,後見天下混亂,便棄官回到家鄉,隱居於石門山,閉門著述。
朱元璋早就聽說江南文人才子眾多,渡江以來,一直留意訪求人才,對朱升的名聲已有所耳聞。聽人介紹,知道朱升有才學,便效仿劉備三顧茅廬的做法,微服從連嶺山石門,登門拜訪朱升,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大事。朱升雖身在山中,卻時刻關注著時局的變化,心中有所謀劃,他被朱元璋的誠意打動,遂進言三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這第一計策是為了加強根據地建設,鞏固後方;第二計策是為了發展生產,積蓄經濟力量;第三計策是讓他不要過早地樹立目標。這三計,言簡意賅,為朱元璋經營江南指明了方向,朱元璋牢記於心,作為自己時刻奉行的基本方針。
朱元璋廣納賢士,自己表現得很謙虛,並鼓勵他們大膽地提意見。他並不自高自大,對許多儒生,他都親自上門聘請。他知道曆史上劉備三顧茅廬的事,劉備就是禮賢下士,不擺架子,愛才如命,才會有諸葛亮這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能人輔佐,才得以鼎立於三國。
這年底,他攻占婺州。這裏是理學中心,有“小鄒魯”之稱,擁有大批富有學問的儒士,把這些人收到身邊,不僅有助於穩固當地的統治,也可以擴充自己的智囊團。
入城之後,朱元璋立刻召見了範祖幹、葉儀,詢以治道,接著又請這些人為他講解儒家經典和曆史書籍,並把範祖幹、王冕、許璦等納入幕府,讓他們參議軍國人事。
朱元璋的這次徽州之行,使得他更想把民間的有才隱士都招於門下。中國曆史上,許多有才之士,都無法實施自己的抱負而棄官歸隱。許多歸隱的人都足彼此心有靈犀,隻要有一人出山,其他人一下就知道了。因此,在龍鳳六年三月,葉深、章溢、宋濂等人到達應天。朱元璋高興地說:“我為天下謝先生們了!”
他讓人在自己的住宅西邊建了一所禮賢館,讓他們居住其中。朱元璋是一個網羅人才的高手。他曾形象地比喻說:“鋒利的寶劍可以刺穿犀牛和大象,但用它砍斫石頭必會缺損;騏驥可以奔跑千裏,但讓它拉犁耕田必將趴倒。”
他強調因才施用。劉基、宋濂、朱升等是博治經史、長於謀略的人,留在幕府,讓他們發揮智囊團的作用;胡深等是精通兵法、驍勇善戰的人,任為將官,讓他們統兵征戰四方;汪廣樣、葉琛、章溢等是善於辦事的人,則派往各地擔任行政職務。這樣,大家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幹,朱元璋的事業自然也就蒸蒸日上了。
朱元璋對俘虜中的人才,也能任用。他堅持“神武不殺”的寬大處理政策,這都充分說明,朱元璋雖然布衣出身,仍然對人才的作用深有見地。
至正十四年(1354)李善長曾勸朱元璋效法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朱元璋從善如流,把這話時刻記在心裏。他宣布:“賢人君子有能相從立功業者,吾禮用之。”
消息不脛而走,十幾個前來求見的儒士全被錄用。每次命將出師,總要他們尋訪、推薦當地名賢。有時,他還派專人攜帶金帛,四處訪求遺賢。
雖說朱元璋重視人才,但由於當時的地主儒士大多數都參與過鎮壓農民起義,因而對朱元璋的招降心存疑懼。朱元璋考慮到這一因素,因而特地宣布:“吾當以投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講明隻要誠心歸附,一概既往不咎。在他的感召下,不少曾經在元朝做官的地主儒士和多年隱居的名賢,都前來投奔了。
評析:
朱元璋能放下架子,不拘一格,開出各種有利條件吸引人才。正是因為這種向心力,人才才蜂擁而至,為朱元璋打江山奠定了基礎。
五 在民間尋找人才
有一年,朱元璋在農村尋訪人才。到了徽州,聽說有個很有學問的高人,叫唐仲實,因避亂住在洪門的山裏。軍隊來到洪門,朱元璋便命令軍隊駐紮下來,自己和李善長騎著馬,往山裏去尋找。
到了山莊,唐家大門掩著,就上前敲了兩下,門開了,出來一位胡子老漢,朱元璋作揖,問道:“唐仲實在家嗎?”“哎呀,小婿外出未歸,請將軍留下姓名,我好轉告。”
朱元璋全身披掛,戎裝未脫,就這樣匆匆忙忙趕來,竟然未找到要找的人,懊惱地說:“真不巧啊!”
白胡子老漢一聽,哈哈大笑起來,說:“哈哈,不巧之事天下多,做盡不巧就見巧。你說對不對?將軍。”
朱元璋被逗樂了,說:“對。”便寫了四句:“夕陽落門遍地紅,元璋洪門訪先生。風雨大地同舟渡,山裏求賢為百姓。”寫罷送給老漢,說:“有勞老者,轉給唐先生,等兩天我再來。”
在回營的路上,朱元璋和李善長商議說:“要等唐先生,就在洪門住下。”
李善長急了,說:“兵貴神速!如此等待下去,恐有不測。”
朱元璋點點頭說:“是的,但軍為謀用,勇而無謀,雖猛何益?我決心等唐先生,請勿多言。”
第二天一早,唐仲實自己前來拜見,朱元璋一見大喜,迎進軍營,賓主坐下,二人越談越投機,朱元璋問道:“唐先生,漢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在危難之時,統一中國。請教先生我當如何?”
唐仲實說:“這幾個皇帝都不亂殺人,愛護百姓,所以能做到統一。現在,你攻取城池,軍紀良好,民心安定,這是大好事。但是,大多數老百姓對農耕沒有信心,負擔也很重。”
朱元璋連忙說。“先生講得好,講得對。目前我的積蓄少,費用多,隻好多拿百姓一點,我也想讓百姓能夠鬆一口氣,隻是目前尚無萬全之計。”
“將軍,何不學曹操實行屯田。”
朱元璋大腿一拍,說:“好!”
於是,朱元璋就命令大將康茂才快速去辦。
唐仲實見朱元璋行事如此認真,措施如此果斷,很受感動。於是說:“現在耕作仍是老法,產量不能提高。拿水稻來說,從神農嚐百草到如今,還是撒稻,這要改一改。不過這是後話啦!”
朱元璋說:“不是後話,現在就動手。”
“啊!將軍有辦法嗎?”
“有!有——”
朱元璋講起兒時的故事。
原來,朱元璋想起少年時家貧,給財主家放牛。有一次由於隻顧玩耍,牛吃了東家的“撒稻”水田,吃了大片“撒稻”秧苗,待到發現時,太陽已落山了。朱元璋害怕東家知道後自己受皮肉之苦,就悄悄地來到另一塊“撒稻”秧地,拔了幾把秧苗,補插在缺苗地裏,遠看著也是綠油油的,就跟原來的“撒稻”一樣,東家竟沒有發現破綻。
朱元璋過了幾天去看,那後插的秧苗漸漸由黃轉青,竟然長得比“撒稻”還要好,杆子粗壯,葉子厚大。秋收時,那稻子就像狗尾巴一樣沉甸甸的,一株要比“撤稻”多二三十粒,不到半畝地。
朱元璋當時想,我要是有塊地,就這麼栽種水稻該有多好。後來,朱元璋由於生活不定,也就把這事拋到腦後了。
唐仲實一聽,連說:“將軍好記性,這也是天意。小人願意拿百畝水田試種。”
“那就太感謝唐先生了。”
朱元璋帶兵繼續南行。
唐仲實就在洪門向各家佃戶宣揚改“撒播”為“栽秧”。“栽秧” 高產,按原地約收稅; “栽秧”失敗了,唐仲實和朱元璋願意賠償。當時,從洪門北到寧國,南到徽州的農民,都把水田的“撒播”改為“栽秧”。這年秋天,所有栽秧的水稻畝產比撒播多收五六成。第二年,“栽秧”的方法就遠近聞名了。
朱元璋在戎馬之際,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這事傳了出去,那些割據一方的草莽英雄聽了都大不以為然,然而老百姓聽了,卻都蹺腳盼望朱元璋早日到來。
朱元璋登基以後,就頒布命令:全國推行“栽秧”,使水稻產量大大地提高了。
評析:
尋找高人,卻有意外收獲。受到一句話點撥,突然來了靈感。為民算計,必會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