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戰爭的成敗由民心的向背決定,這是朱元璋一個特別高明的地方。他善於積聚老百姓的力量,安撫百姓,深得民心。他了解民生疾苦,因此能對症下藥,解除沉重的賦稅,得到的民心支持,以此獲取戰爭的勝利,接下來再富民強國……
一 休養生息,安民為本
朱元璋出身低微,有權力後,對和他一樣的苦難大眾懷有切身的同情,他下令屯田,減賦,以便達到富民強國的目的。
“流亡者眾,田多荒蕪”,“城中居民僅餘十八家”……
麵對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朱元璋深深懂得人民的饑苦,所以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此舉贏得了民心,爭得了民意,從而使自己的隊伍不斷強大起來。
朱元璋是曆史上少有的從內心深處同情窮苦大眾的皇帝之一。他經常引用魏征與唐太宗的“民猶水也,君猶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軍民關係來告誡大臣,讓他們從中汲取教訓。
朱元璋一再強調:“民者,國之本也”。他還從統治者的本能出發,進一步形象地把君統民比做人禦馬,他說:
“民既不能安其生,君亦豈能獨安厥位?譬之禦馬者,急銜勒,勵鞭策,求馳部已,鮮有部顛厥者。馬既顛厥,人能無傷乎?元之末,……其驛傳一事,盡百姓之力而勞苦之,此與禦馬者何異也。其可蹈其覆轍耶!”
在朱元璋的一係列施政綱領中,往往把百姓利益放在前麵。他通過減輕賦役,發展生產、軍屯,發展手工業等措施,力圖讓百姓安居樂業。
龍鳳三年(1357年),朱元璋親征婆州時,路經徽州,曾召見當地儒士唐仲實、姚璉二人詢問民事得失。
唐仲實反映當地守將鄧愈役民築城,百姓頗有怨氣,他立即下令鄧愈停工。
唐仲實說話間又婉轉地反映“民雖得其所歸而未遂生息”的情況,意即百姓負擔過重。
朱元璋坦率地承認,解釋說:“我積少而費多,取給於民,甚非得已,然皆為軍需所用,未嚐以一毫奉己”,“民之勞苦,恒思所以休息之,局嚐忘也”,顯示出無限的愧意。
後來,為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達到富民的目的,朱元璋支持農民奪取地主的土地財產,奪來歸己;對待元朝的官田,他也采取了“化公為私”的方針,即把這些官田分給農民耕種,這一係列措施無不令百姓歡迎。還有,對發生災荒的地區,實施隨時賑濟和減免田租的政策。
朱元璋悟出了一些規律,“步急則躓,弦急則絕,民急則亂”。他總結說:保國之道,藏富於民,民富則親,民貧則離,民之貧富,國家休戚係焉。
朱元璋還從儒家思想裏學到一些安民措施。
據《論語?子路第十三》記載:孔子與學生冉有等到了衛國,讚歎衛國人口眾多,景象繁華。
冉有問孔子:“居民繁庶了,下一步應該怎麼辦?
孔子回答:“富之”,即讓老百姓富裕起來。
冉有又問:“老百姓富裕起來之後,下一步又應該怎麼辦?”
孔子回答:“教之”,即讓老百姓學文化,懂道理。
朱元璋曾經規定,從皇帝到百官有司,人人都要以勸農桑、興學校為第一要務,朝廷議政有司督察、官吏考勤等等,無一不以農政、學校政績優良為依據。
在工商業稅製方麵,朱元璋則要求“斟酌元製,去其弊政”,切實減輕工商戶主的負擔。出身貧苦農民家庭的朱元璋,深知廣大農民所以揭竿起義,正是忍受不了地主階級霸占土地和財物,他要改變這個“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紛紜吞噬,亂無寧日”的不平等現象。
他實行“給民戶由”的政策,支持農民搶奪地主的土地和財產。編造“戶籍”,又置“戶帖”,記載百姓民戶的籍貫、人口、年齡和所從事的行業,相當於現在人們所用的戶口簿。當官府發給百姓後,這種戶帖即為“戶由”,“戶由”上記明民戶的產業和丁糧數目,作為納稅當差的憑證,後來又逐步完善,記載民戶包括土地在內的全部產業,在法律上承認民戶的財產包括土地的作用。
據說,戶籍的出現與朱元璋征戰時的一段經曆有關,也是他一次管理田地的嚐試,成功後一直在各地推廣。
事情是這樣的:
朱元璋親自征伐舉州時,地主俞元瑞從鄉下逃往處州城,處州被攻克後,他的家產被農民清算得“家業蕩然,遺田數商而已”。但查土地時,卻無從查起,弄得義軍無所是從。
龍鳳四年,朱元璋下令清查土地畝數,以便依數納稅。他在婆州實行土地清理,讓每戶都報上土地的實際數目。
龍鳳九年(1363年)朱元璋又在徽州施行“民自實田”之策,防止官吏橫征暴斂。
“民自實田”的結果是:過去地主隱瞞土地,向農民轉嫁負擔的現象大為減少,其意義不可低估。
可以說,支持農民奪取地主的田產和財物,並給予法律上的承認,這對於爭取廣大農民的支持,建設和鞏固根據地起到了很大作用。
這就是戶籍製的最初形態。
朱元璋把農業生產抓上去了,又減輕各種賦稅和徭役,廢除新歸附地區的舊政,對新歸附區的所有稅賦和搖役實施“盡行用免三年”的政策。
朱元璋的減輕刑罰和“給民戶由”政策,實質上是曆代明君都曾嚐試過的“與民休息”政策,這種政策是戰爭之後所必需的恢複生產、穩定秩序的舉措,曆史證明是非常有效的。
朱元璋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還加強了對江南根據地的稅收征管力度。他對於本轄區豐富的鹽、茶等資源派人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取證調查工作,不僅徹底搞清了鹽、茶等物資的具體數目,並且還為這些物資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額規定出了相應的稅率。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官吏每年得到的俸祿都是從鹽稅中抽出來的,可見這項收入相當可觀。
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朱元璋還實行了軍墾屯田製。
由於連年戰亂,人民流離失所,土地荒蕪。
軍糧問題一直困擾著各路紅巾軍,朱元璋也是如此,經驗告訴他,沒有糧食就沒有人願意站到招兵旗下,因此糧食問題與政治問題休戚相關。
朱元璋說:“為國之道,以足食為本,理財之道,莫先於農”,要從根本上解決軍餉供應問題,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須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甚至軍隊也要搞生產。
從滁州到和州,再到應天,朱元璋沒有一天不在為這件事煩心。到了應天之後,朱元璋除了考慮軍紀問題外,考慮最多的就是糧食問題。軍隊一日無糧就會造成軍心不穩,軍心不穩必將大亂,士兵就會燒殺搶掠,更不用說行軍作戰了,而百姓無糧則會四處逃荒。這些問題不解決,怎麼能叫統一天下呢?
所以,朱元璋要建立軍隊自我補給機製,讓軍隊打仗時拿刀,勇猛作戰;閑時拿起鋤頭自力更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為此他特地下令“聽從武官開墾荒田,以為己業”,文官撥給典職田,召佃耕種,由佃戶“送納子粒,以代俸祿”,以此減輕財政負擔,並推動轄區內荒地的開墾。後來,朱元璋又命諸將分軍於龍江等處屯田。
龍風二年7月,建立江南行省,設營田司,以修堤防,專掌水利。這裏所謂的“營田”,主要是以軍士為主的屯田,所謂“營田司”,兼有組織兵士屯田之責。
朱元璋的屯田製度規定:無論哪一級部隊,都要開荒種地,實行屯田。為了顯示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為了使軍墾製度化、規範化,朱元璋真抓實幹,設立專職機構,任命專職官員加以管理,專門負責軍隊墾荒事宜,以提升這項工作的政治意義。
與此相應的是龍鳳四年建立的民兵製度,朱元璋要求自己占領區中的各地政權,要訓練民間丁壯,“農時則耕,閑則練習”。
龍鳳九年,朱元璋將民兵製度進一步推廣,把兩淮江南諸郡的民間丁壯全部組織起來,“練則為兵,耕則為農”。
解決了軍隊的補給問題後,朱元璋又果斷地廢除了“寨糧”製度,(寨糧是一種征糧於民的做法),這使得百姓更加感激不盡。對於那些新歸附的州、縣、郡,朱元璋下令免除當年賦稅或者勞役,如果有災年,也下令加以減免,體現了恤民、養民的仁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