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樂嗬嗬地回答:“你猜!”
“中尉?”
大帝搖頭說:“不是。”
“上尉?”
“也不是!”
軍人走近仔細看了看說:“那麼你也是少校?”
大帝鎮靜地說:“繼續猜!”
軍人取下煙鬥,那副高貴的神氣一下子消失了。他用十分尊敬的語氣低聲說:“那麼,您是部長或將軍?”
“快猜著了。”大帝說。
“殿……殿下是陸軍元帥嗎?”軍人結結巴巴地說。
大帝說:“我的少校,再猜一次吧!”
“皇帝陛下!”軍人的煙鬥從手中一下子掉到了地上,猛地跪在大帝麵前,忙不迭地喊道:“陛下,饒恕我!陛下,饒恕我!”
“饒恕你什麼?朋友。”大帝笑著說,“你沒傷害我,我向你問路,你告訴了我,我還應該謝謝你呢!”
很明顯,能夠“容過”的人,往往能夠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群眾基礎,同時,也能夠得到人們的讚賞和認可。
寬恕不僅是愛心的體現,而且是極高的做人境界,表麵上看,它隻是一種放棄報複的決定。這種觀點似乎有些消極,但真正的寬恕卻是一種需要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的積極行為。寬恕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做人品質,一種正確的做人自我意識的體現。一個人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會有寬恕的胸懷。做人寬恕得到的收益是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和諧。
地位越高越不能輕視別人
周公曾告誡他的兒子伯禽說:“品德高尚又保持恭敬的人,能獲榮耀;土地廣大富庶又能保持節儉的人,能獲平安;地位尊榮又保持謙卑的人,能夠顯貴;人多兵強又保持敬畏的人,能打勝仗;聰明能幹又保持愚笨的人,能夠獲利;博學多才又保持幾分淺薄的人,能夠益智。這六條,都是謙遜之德。即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如果不謙虛,也會失去天下,身遭滅亡,夏桀、商紂就是最好的例子。天子都會因為不謙遜而致敗,其他的人怎麼能不謹慎呢?所以《易經》說:‘有一種方法,大足以守住天下,中足以守住國家,小足以守住自身。’說的就是謙遜啊!天道總是毀損自滿的人而補益自謙的人;地道總是擾亂自滿的人而順應自謙的人;鬼神總是禍害自滿的人而降福自謙的人,人們總是厭惡自滿的人而喜歡自謙的人。《易經》說:‘保持謙遜,萬事亨通,君子善終,大吉!’你好自為之吧!”
周公的話確實道出了為人處世的秘訣。可是要在生活中做到謙和待人卻並不容易。大凡一個人,有了一點成就,在官不如自己大、錢不如自己多、名氣沒有自己大的人麵前,難免有幾分優越感,洋洋得意之時,哪顧得上謙遜呢?然而,他們卻沒有想到,正因為別人地位較低,他摔一跤倒不要緊;正因為你地位高,從高處掉下來,就痛多了。要想不掉下來的唯一方法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有一次,田子方乘車趕路,與太子擊相遇。太子擊急忙下車,迎上前去,恭恭敬敬行禮。田子方卻端坐車上不動。太子擊不高興地說:“不知道是貧賤的人有資格瞧不起人,還是富貴的人有資格瞧不起人?”
田子方說:“當然是貧賤的人有資格瞧不起人。富貴的人怎麼敢瞧不起人呢?國君瞧不起人,就要亡國;大夫瞧不起人,就要敗家。至於貧賤的人,如果不得意,穿上鞋子就走,到什麼地方得不到貧賤呢?所以,貧賤的人才有資格瞧不起人,富貴的人怎麼敢瞧不起人呢?”
還有一次,太子擊進來見魏文侯時,賓客和大臣們都站起身,隻有田子方端坐不動。魏文侯臉上有不悅之意,太子擊也很不高興。
田子方看出父子倆的心思,不禁一笑,說:“我為你站起來嗎?不知是否合乎禮;我不為你站起來嗎?不知是否犯了罪。請讓我背誦一段書吧:楚恭王做太子時,想到雲夢去,路上遇到大夫工尹,工尹忙躲進一戶人家,避而不見。太子下車,來到這戶人家門口說:‘老先生,何必這樣呢?我聽說:尊敬他的父親,不等於還要尊敬他的兒子。如果還要尊敬他的兒子,這是非常不吉利的。老先生何必這樣呢?’工尹說:‘以前我隻認識你的外表,從現在起,我了解你的內心了。果真這樣,你準備到哪裏去?’”
田子方背完書,魏文侯點頭誇道:“好!”
太子擊上前背誦楚恭王的話,一連背了三遍,並表示一定要向楚恭王學習。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這句話真是很有道理。因為當我們的朋友表現得比我們優越時,他們就有了一種重要人物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表現得比他們還優越,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造成羨慕和嫉妒。有時候,我們的優越感,還會使自己處於尷尬的境地。
子貢去承地時,看見路邊有一個穿著破衣爛衫、名叫丹綽的人。子貢上前,用輕率的口氣,漫不經心地問道:“喂,這裏到承地還有多遠?”
丹綽默不作答。
子貢不高興地說:“人家問你,你卻不回答,是否失禮?”
丹綽掀開身上裹著的破布說:“看見別人卻心存輕視之意,是否有失厚道?看見別人卻不認識別人,是否有欠聰明?無故輕視侮辱別人,是否有傷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