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很是囂張了一陣的日本軍國主義遭遇了美國大兵,結果廣島、長崎被兩顆原子彈給夷平了,隻好重建家園。1990年,眼看戰後經濟搞得是有聲有色,結果又被泡沫經濟給玩完了,隻好亂畫賬本。2011年,日本GDP位列世界第三,結果又嚐到了地震、海嘯、核危機這“三昧真火”,隻好再建家園……但日本人的一句“我不怕”,就把這些跌宕起伏的境遇統統踩在了腳底下,因為他們始終相信日本能夠屹立亞洲乃至世界而不倒!
見證奇跡的時刻
二戰結束後,日本人的家底基本就算被敗光了,連地主家也沒了餘糧,窮得叮當響。可是全國的老百姓們還得吃飯呀,如果再不著手改革的話,那後果可不是一般的嚴重了。
1960年7月,池田勇人組建內閣,終於提出了一項造福百姓的收入倍增計劃,並宣稱這個他多年潛心研究的計劃必將使日本發生根本性轉變。敢情從1945年到1960年這十幾年來他都在家裏沒事倒騰這個,1×2=2、2×2=4……反正就是翻倍嘛,算來算去得出個結論:隻要GNP達到7.2%,最高不超過9%的增長率即可實現翻兩倍的目標!先不管這“衛星”放得咋樣,畢竟不看廣告看療效麼。
當時日本不太算GDP,而是習慣看GNP。GDP我們最熟悉了,每天晚上7點整雷打不動準時開始的新聞聯播就愛沒事彙報一下我國GDP又增長了幾個百分點之類的好消息,全稱為國內生產總值,專門用來衡量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而GNP是指國民生產總值,專門計算收入分配,說白了就是全國人民能掙到多少錢。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GDP是表示生產概念的,而GNP則表示收入概念。
搞清楚這兩個概念也就明白了為什麼1960年代的日本成為了奢侈品消費大國,因為人們的收入真的增長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1968年,經過幾年經濟發展的日本首次趕超英國、西德,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經濟第三強國。英國人震驚了,這也超得太離譜了吧?於是英國BBC等電台節目紛紛開始探討日本,高呼這簡直就是“世界的奇跡”!現在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
奇跡一:經濟“飛”起來!1960年代被稱為是“黃金的60年代”,當時各個發達工業國家基本都實現了增長,世界貿易不斷擴大,日本因此受惠多多,進出口規模大大增加。恰逢此時,中東油田也開發順利,這些挖油的“油老板”們為全世界提供了最低廉豐富的石油。知道多少錢一桶嗎?“驚爆跳樓價”160公升僅售2~3美元哦,親!還包郵哦,親!天哪,想當年那個時候真是用油如用水,奇跡啊奇跡。
奇跡二:政治“穩”起來!在池田首相提出經濟振興政策並落實以後,國家對當前政府那是信心百倍,整體政治條件穩步向前發展,以至於在野黨居然連個對策都拿不出來,比起現在日本首相更換速度比換片兒還快的政治格局,那個時期的日本官員真是活得幸福死了。
奇跡三:技術“轉”起來!當時日本技術上的革新帶來的增長率居然達到60%,這和他們不惜血本的投資轉型是分不開的。比如當時的東洋化纖全部資金隻有7.5億日元,但是為了引進技術,就向美國的杜邦公司購買了價值10億左右的尼龍生產技術,技術的投資與提升不僅沒有使公司倒閉,反而使公司直接占領了市場。川崎製鐵也是如此,在一片廢墟上依靠世界銀行的貸款大獲成功。因此,在化學、鋼鐵、造車等技術上的轉型使日本經濟獲得了更大的發展,所以這又是一個奇跡。
奇跡四:資本“借”起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發展可以,但這錢從哪拿呢,僅僅隻是開動印鈔機的話,那物價過不了幾天就要飛上天了。所以,企業隻能發行股票和債券來圈錢,或者從銀行貸款,還有的就是借貸私人金融機構的貸款,俗稱高利貸。後果當然很嚴重。反正錢是弄來了,經濟也上來了,至於這個經濟發展是不是吹泡泡,政府官員們現在也沒空搭理,一切都向GNP看齊就行了。
奇跡五:勞力“養”起來!有地皮、有技術、有資本,但還缺個勞動力,機器買回來沒工人不也是白搭嘛。可這人從哪來呢?總不能向美國人借大兵吧,還得自己挖潛力。所以這一時期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農村向大城市的人口流動急劇增加,也就是“農民工”開始流行起來了。可光有體力也不行,還得用腦!所以在當時的日本,中學畢業生才是最吃香的,他們通常被稱作“金蛋”,這些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工廠和企業,由內部專門培養。他們的優勢就是年輕,有活力,工資較低,靈活性強以及具有應對先進科技的技術基礎,說白了就是現代技校開在了企業裏。這一政策既滿足了當時技術型人才的缺失,也規範了技校辦學水平參差不齊和脫離實際的現實,另外還培養了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可謂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