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體驗“過山車”(2 / 3)

最後聲明:以上都是時代的見證,絕非“托兒”。1960年代的日本的確富了,消費不僅僅隻是時尚,而慢慢成為一種美德,人們努力工作的唯一動機就是好早日增強自己的購買力,滿足自己的物質享受,即使到今天也仍然是這樣。

島國的爛賬

1960年代的日本就這樣富起來了,一躍成為經濟強國。但到1980年代這種說法就有點out了,在達到製高點後,日本經濟急遽下滑,著實體驗了一把“過山車”的刺激!日本為了戰後重建借了不少錢,這高利貸是惹不起又躲不起的,“高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那麼,日本到底是怎麼窮死的呢?

這還要從日本那些坑爹的標誌性建築物說起。可能東亞人都有一種標誌情結,中國人建的山寨白宮、山寨世博中國館就已經成為了全國人民的笑柄。當年日本比起中國的這些更離奇更荒唐!他們專門立了個《標誌性建築法》,這等於是公開要搞勞民傷財的事啊,這部法律中明文規定:與基礎建設有關的工程可以取得無息貸款。一聽說借錢不要利息,全國各地的部門都瘋了,兩眼放著紅光,滿地找鈔票,於是一些無良的賭場老板借此機會紛紛向各地方領導塞“紅包”。拿到錢後,各地領導就開始動腦筋要蓋些什麼了,那些標明“文化”、“藝術”、“時尚”、“自然”的場館就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但實際上這些玩意兒和標明的主題毫不相幹。更坑錢的是,建造這些場館少不了要請那些大牌設計師。什麼才叫大牌?沒在國際上獲過獎的,簡曆都不讓你投。那些大牌設計師們因為有著雄厚資金墊底又得到了官員的默許,於是設計時天馬行空,出來的作品一般正常人都會直搖頭,表示看不懂、不明白。這般坑錢也就算了,還要坑爹的是,大型美術館之類的展品一般隻有3~5件,價值卻是上億日元;露天音樂廳可以容納1500人左右,然而整個町最多不過300多人……如此可笑的標誌性建築層出不窮,嚴重浪費了國家的財政,其實日本才真正是人傻錢多的主。

1990年,某家媒體畫了一幅漫畫,左邊的美國人是“世界第一債務大國”,卻開著賓利豪華轎車,而“世界第一債權國”的日本人竟站在一家商店門口辛苦地高喊“歡迎光臨”。20年後,中國“光榮”地繼承了日本成為美國的第一債權國,這算不算是黑色幽默呢?僅僅六年,日本人從牙縫裏摳出來的錢就被大藏省(相當於財政部)給揮霍了,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這錢當然不會是日本版“郭美美”們花的,而是一心為了政績的官員們吹起來的泡沫,顯而易見,他們已經得了“建設中毒症”。政府為了強化基礎建設,花了整整65兆億的日元,這筆錢在當時是全世界投入到基礎建設中最多的。如果這發生在中國,所有人都不會奇怪,因為咱們是發展中國家,像大西北那些地方的基礎設施真的是慘不忍睹啊。可日本是發達國家,它的基礎設施其實自戰後重建以來早已恢複得差不多了,而這種將近10倍於其他發達國家的投資完全就是被人為地拖出了正常軌道,甚至連“麵子工程”都不算,反正政府瘋狂地建設,政客們則陶醉於這種假大空,然後民眾為這些行為買單,這基本可以斷定為不是為建設而建設,而是政府無腦的投資。

那為什麼這種無腦的行為在日本這麼流行呢?原因自然是為了那所謂的“好處費”!

通常日本政府為了公平起見,往往也會利用透明合法的方式來公開進行招標,但是私底下這些錢都會變相地流入到相關的政治團體,比如1993年就有政客因收受了政治黑金而被曝光。所以,直到今天日本政客還是依舊聲名狼藉且總體形象不佳,首相也是換了一茬又一茬的。日本官員一般都有個潛規則,在職期間他們將利潤肥厚的合同送給自己的直屬機構,玩得絕點兒的還可以不通過招標的方式進行暗箱操作,作為回報,他們理所當然是要吃回扣的;退休以後,自然順理成章地進入這些企業隨意任個閑職,坐等收錢。所以日本1990年代以後經濟萎靡的關鍵就在這裏,很多企業宣布自己製造出來的就業機會其實都是由政府出資和維持的。這種大量的偽工作大大削弱了服務業和其他第三產業的資金來源,整個國家陷入了一種瘋狂的惡性循環怪圈,大型的毫無實際用處的建築物如果停止建設,那麼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就必須返鄉,無數人包括那些政治大佬們也得麵臨失業危機,政府官員就再也沒有油水可撈,整個日本會變得更加一潭死水,於是就像吸毒,除了不斷地增加吸食的力度外還不斷地增強它吸食的頻率,目的隻有一個——虛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