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尚有一派,以為天然人為,本來不相衝突;人為乃所以輔助天然,而非破壞天然;現在世界,即為最好;現在活動,即是快樂。今姑名此派曰中道。
尚有言者,即屬於所謂損道諸哲學,雖主損,而其損之程度,則有差別。上述中國道家,老莊之流,以為現在的世界之天然境界即好,所須去掉者隻人為的境界而已。此派雖主損而不否認現世。今名此派曰浪漫派。柏拉圖以為現在的世界之上,尚有一完美的理想世界。現在世界之事物是相對的;理想世界之概念是絕對的。現在世界可見而不可思;理想世界可思而不可見。今名此派曰理想派。佛教及西洋近代叔本華之哲學,亦以為現在世界之上,尚有一完善完滿的世界。但此世界,不但不可見,且亦不可思,所謂不可思議境界。今名此派曰虛無派。屬於所謂益道諸哲學,雖皆主益,而其益之程度,亦有差別。如楊朱之流以最大的目前快樂為最好境界;目前舒適,即是當下“樂園”。今名此派曰快樂派。如墨子功利家之流,以為吾人宜犧牲目前快樂而求將來較遠最大多數人之安全富足繁榮。今名此派曰功利派。西洋近代哲學家,如培根、笛卡兒等以為吾人如果有充分的知識、權力與進步,則可得一最好境界,於其中可以最少努力而得最多的好;吾人現宜力戰天然,以拓“人國”。今名此派曰進步派。至於屬於所謂中道諸哲學,則如儒家說天及性,與道家所說道德頗同;但以仁義禮智,亦為人性之自然。亞裏士多德繼柏拉圖之後,亦說概念,但以為概念即在感覺世界之中,此世界諸物之生長變化,即所以實現概念。宋、元、明哲學家,頗受所謂“二氏”之影響,但不於寂滅中求靜定,而謂靜定即在日用酬酢之中。西洋近代哲學,注重“自我”;於是“我”與“非我”之間,界限太深;黑格爾(Hegel)之哲學,乃說明“我”與“非我”,是一非異;絕對的精神,雖常在創造,而實一無所得。合此十派別而世界哲學史上所已有之人生哲學之重要派別乃備。
(選自《人生哲學》,1926年9月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