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之關係(乙)(2 / 2)

此外,哲學中的另一部分,即政治哲學與社會哲學。對於人生日常行為,也是有直接重大的影響的。在曆史上,我們的社會,已有過很多的改變,才變到現在的地步。它每一個改變,都有一個新的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作領導。就是直到今日,亦複如此。關於這一點,有人說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僅係社會狀況的反映。像鏡子裏麵的影子,並沒有什麼力量。我想這話有一半對,有一半是不對的。即說政治哲學及社會哲學是社會狀況的反映,是對的;但說他沒有力量,是不對的。我們走到某一個地步,我們才能看見某一地步前麵的一些東西,這是當然的。譬如因為我們的社會,是在現在的曆史階段,我們才會有現在的社會理想。在遊牧時代,無論如何不能有很高的社會理想,這是不成問題的。不過社會理想既已形成了一種理想,就會有一種力量,形成一種運動。還有一種人說社會改造之成功,並非出於一二人的理想,乃是群眾處在某種環境之下,不能生存,感覺到改革的需要。必須如此,才能成功。這是很對的。但也不能因此就輕視理想之重要。群眾不感改革之需要,雖強行一種理想,亦必歸失敗,這是真的。但隻有群眾的需要,而無理想之指導,則其行動是盲目的,亦必不能成功。我們固然相信理想是環境所產生,非一二人憑空想出。但既有此理想,它還可以領導人們去改造環境。有兩句老話:“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若把英雄二字,換成理想二字,即“理想造時勢,時勢造理想”,這話很不錯的了。這一點,現在人,可以說都很感覺到。不管其政見之左或右,主張保持現狀或改變現狀的那一派,他都感覺到一種政治社會運動,非有一種政治社會哲學作根基不行。

說到此處,就又說到我們常說的“死哲學”與“活哲學”之不同了。什麼是活哲學呢?能成為一種力量,領導人的行動的即是;反此,就是死哲學。或者它前亦會是活過,但今已成一二人的空話了。

我們還可以聯帶說及所謂新哲學和舊哲學的問題。究竟有沒有新哲學,即能不能憑空生出來一種與舊的全無關係的哲學呢?也許將來會有超人出世,創了出來。但這可說是沒有的。其實,無所謂全新的哲學。新的哲學中亦有舊的分子。不過能把舊的和現在的知識、環境,聯成一片。能如此者,就是新哲學。不能,即不是。

從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哲學中有幾部分,對於人們的日常行為是很有影響的。如剛才所說的有許多道理,我們信它或不信它,我們的行為,可以有大大的不同。

再總起來說,哲學裏有一部分對於人生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有一部分,有直接的關係。有一部分對於日常行為,不生直接重大的影響;但是有一部分,則生直接重大的影響。所以有些人說,譬如出兵打仗,對方的器械兵力,固屬我們所要知者;但其總司令是持怎樣的哲學,也是我們要知的。再如出租房子,房客能否拿得出租錢,房東固然要知道;但其持著怎樣的哲學,房東也要知道。如果房客持的是如《列子·楊朱篇》所說的哲學,他一定會把你的房子,住得亂七八糟。這是就哲學之與人生有關係說的。還有人說哲學毫無實用價值,隻是用一些很好看的字眼,說些沒意義的話。這兩方麵的話,都有些道理。實際是:哲學裏頭有一部分是與人的日常行為即人生,有直接重大的關係;有一部分沒有直接重大的關係。哲學乃是一個總括的名詞。

(選自《三鬆堂全集·第十一卷》,1970年1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十一卷又名《哲學文集(上)》,收錄了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哲學史補》及1948年前的其他單篇哲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