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誠敬(1 / 3)

誠敬二字,宋明道學家講得很多。這兩個字的解釋,可從兩方麵說。就一方麵說,誠敬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方法。就又一方麵說,誠敬是一種超凡入聖的途徑。我們於以下先就誠敬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方法說。

就這一方麵說,誠的一意義是不欺。劉安世說:“某之學初無多言,舊所學於老先生者,隻雲由誠入。某平生所受用處,但是不欺耳。”此所謂老先生即司馬光。劉安世《元城道護錄》說:“安世從溫公學,凡五年,得一語曰誠。安世問其目。公喜曰:‘此問甚善。當自不妄語入。’子初甚易之,及退而(上隱下木)栝日之所行,與凡所言,自相掣肘矛盾者多矣。力行七年而成。自此言行一致,表裏相應。遇事坦然,常有餘裕。”誠是司馬光一生得力的一字。劉漫堂《麻城學記》說:“溫公之學,始於不妄語,而成於腳踏實地。”不欺有兩方麵,一是不欺人,一是不自欺,我們常說:“自欺欺人。”自欺欺人,都是不誠。所謂“不妄語”,即是不欺人;所謂“腳踏實地”,即是不自欺。例如一個人學外國文字,明知有些地方,非死記熟背不可,但往往又自寬解,以為記得差不多亦可。這即是自欺,亦即是不腳踏實地。朱子說:“做一件事,直是做到十分,便是誠。若隻做得兩三分,說道:今且慢恁地做。恁地做也得,不恁地做也得,便是不誠。”明知須如此做,而卻又以為如此做亦可,不如此做亦可,此即是自欺,亦即不是腳踏實地。劉安世力行不妄語七年,始得“言行一致,表裏相應”,此即是自不欺人,進至不自欺。言行一致,表裏相應,可以是不欺人,亦可以是不自欺。例如一個人高談於國難時須節約,但是他自己卻時常看電影,吃館子。他於看電影,吃館子時,他的心理若是:得樂且樂,我說應該節約,不過是麵子話,哪能認真?他的心理若果是如此,他的高談即是欺人的妄語。於看電影,吃館子時,他的心理若是:雖然於國難時應該節約,但偶然一兩人奢侈,於大局亦不致即有妨礙。他若以此自寬解,他即以此自欺。真正言行一致,表裏相應的人,可以沒有如此的欺人自欺。所謂真正言行一致,表裏相應者,即不但人以為他是言行一致,表裏相應,而且他自己亦確知他自己是言行一致,表裏相應。一個人的言,是否與他的行完全一致,一個人的“裏”,是否與他的“表”完全相應,隻有他自己能完全知之。所以隻有於他自己確知他自己是言行一致表裏相應時,始是真正完全地言行一致,表裏相應。朱子說:“人固有終身為善而自欺者,不特外麵如此,而裏麵不如此者,方為自欺。蓋中心願為善,而常有個不肯的意思,便是自欺也。須是打疊得盡。”真正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的人,即是外不欺人,內不自欺的人。

程伊川說:“無妄之謂誠,不欺其次矣。”無妄即是沒有虛妄,沒有虛假。此所謂不欺,似是專就不欺人說。照我們以上的說法,不自欺即是沒有虛妄,沒有虛假。《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惡惡臭的人,實在是惡;好好色的人,實在是好。他的好惡,一點沒有虛假的成分。如一個人看見一張名人的畫,他並不知其好處何在,但他可心裏想,既然大家都說好,必定是好,他因此亦以此畫為好。他以此畫為好,即是虛假的,至少有虛假的成分。又如一人對於一道理,自覺不十分懂,但可心裏想,或者所謂懂者亦不過如此,於是遂自以為懂。他自以為懂,即是虛假的,至少有虛假的成分。這種心理都是自欺,都不是無妄。如上所說看畫的人,不但自以此畫為好,而且或更以為須向人稱讚此畫,不然,恐怕他人笑他不能賞鑒此畫。此其向人稱讚,即是欺人。如上所說,自以為懂某道理的人,不但自以為懂,或且更以為須向人說他自己已懂,不然,恐怕他人笑他不能了解此道理。此其向人所說,即是欺人。凡是謬托風雅,強不知以為知的人,都是自欺或欺人的人。不自欺比不欺人更根本些。不自欺的人,一定可以不欺人,但不欺人的人,不見得個個皆能不自欺。所以程伊川說:“無妄之謂誠,不欺其次矣。”

誠與信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常說誠信。信與誠都有實的性質,我們說信實,又說誠實。所謂實者,即是沒有虛假,即是無妄。若對於信與誠作分別,說信則注重不欺人,說誠則注重不自欺。不欺都是實,所以信曰信實,誠曰誠實。若對於信與誠不作分別,則誠可兼包不欺人,不自欺,信亦可兼包不欺人,不自欺。例如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信之實,篤行斯二者弗去是也。”(1) 篤行即是實實在在地去行,即是於行時沒有一點自欺。由這一方麵說,信與誠二字可以互用。不過信的意思,終是對人的成分多,而誠的意思,則是對己的成分多。

從社會的觀點看,信是一個重要的道德。在中國的道德哲學中,信是五常之一。所謂常者,即謂永久不變的道德也。一個社會之能以成立,全靠其中的分子的互助。各分子要互助,須先能互信。例如我們不必自己做飯,而即可有飯吃。乃因有廚子替我們做飯也。在此方麵說,是廚子助我們。就另一方麵說,我們給廚子工資,使其能養身養家,是我們亦助廚子。此即是互助。有此互助,必先有互信。我們在此工作,而不憂慮午飯之有無,因為我們相信,我們的廚子必已為我們預備也。我們的廚子為我們預備午飯,因他相信,我們於月終必給他工資也。此即是互信。若我們與廚子中間,沒有此互信,若我們是無信的人,廚子於月終,或不能得到工資,則廚子必不幹;若廚子是無信的人,午飯應預備時不預備,則我們必不敢用廚子。互信不立,則互助即不可能,這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