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有一種感官的美,人們在盛夏威猛的日照下能感受到生命沉雄的力量。這一點,魯迅在他的《示眾》裏描寫得很出色:
“首善之區的西城的一條馬路上,這時候什麼擾攘也沒有。火焰焰的太陽雖然還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閃爍地生光;酷熱滿和在空氣裏麵,到處發揮著盛夏的威力.許多狗都托出舌頭來,連樹上的烏鴉也張著嘴喘氣……”
如果說生物的發生是春的當然證據,那麼生物的趨向成·熟則是夏的當然特征,到了秋天,一切已經成熟,當你看到一片片嘯嘯的落葉,一群群匆匆離去的小鳥,或是收獲了靜寂的田野,不免會有刹那的惆悵,然而,不及你細細玩味,察冽的冬天就來了,這時候你的心裏便有漸漸地升出新的希望,因為春天又在前麵了。
美妙的自然,縱然四季各異,卻都有各自的情分於人,其實就是人的生活美與悅,或少有的悲與憤的背景,隻是更加真實,更加和諧。也正因為這真誠與和諧吸引著人,特別是那些本來就真誠和諧的人,或者是那些被人類偽俗搞煩了的人,他們都向往自然,希望在哪兒平息自己被人的社會攪弄得呀呼直跳的心,希望能本真而和諧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除了我前麵提到的斯賓若莎和王徽之,生於第四世紀末葉的陶淵明更是最好不過的例子。
陶淵明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兼貴官的曾孫,他在常州時因無事,常於早上搬運一百隻餐到齋外,至薄暮又搬運回齋內.陶淵明幼時.因家貧親老,任為州祭酒但不久即辭了官職去過他的耕種生活,因此得了一種疾病。一天,他對好友說:‘“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朋友聽了這話,便薦他去做彭澤令。後因不願束帶相見郡裏督郵辭官歸鄉裏。他那時的住處,位於廬山之麓, 自然景象美麗峻雄,我們從他那些關於喝酒和田園生活的作品中,看出他那與自然相通的和諧生活,以及這生活背後的情感和悟性。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與自然的情趣,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有人說他這是逃避生活,實際上一個熱愛自然的人是不可能逃避生活,陶淵明真正要逃避的隻是當時腐朽的政治罷了.我們現在無需逃避什麼,但是具體到小範圍來講,還是有許許多多不盡人意的人與事,我們有生活累了的時候.有感到生活壓力太大的時候。這時,我們不妨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那裏有恬靜、順從、光明、溫暖,不用你去費盡心機來應付,也不用你紋盡腦汁來猜測,你隻需把自己對人生的愛好,將自己種種積極的、合理的人生態度,去捅捉大自然特有的和諧與真誠,在自然的懷抱中忘掉一切煩惱、一切優慮、一切壓力。疲勞的人在自然的懷抱中甜息;失去信心的人,在自然中獲取勇氣;軟弱的人,在自然中磨煉堅強的意誌;無知的人在自然中接受最豐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