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自然(2 / 3)

戴禽的《放牧圖》,成為流傳千古的藝術珍品。這幅畫上:三頭小牛,一頭母牛,一個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牛背上,一個農夫牽著一頭牛跟在後麵,旁邊點綴上幾株垂柳。這情境,在鄉下居住過的人,難道看到的還少?可有誰能如戴篙有這般的悟覺?他看到其中的生活情趣,因為他心中充滿這般情趣。

在一個皎潔的月夜,五代時後唐的李夫人獨坐南窗前沉思。月光下,窗紙上竹影婆婆,異常生動,引起李夫人濃厚的興趣。她便用墨筆在窗紙上描下了竹子優美形象,第二天再看窗紙上的筆跡,竟是一幅十分美妙的水墨畫竺這便是後來畫水墨墨竹的起源.從享受自然的角度看,這偶然得來的成就雖然可賀,更可賀的是李夫人這份悟覺,這份情趣。你隻要認真地想一想,便不難看到李夫人感於月光下窗紙上竹影婆婆時那心領神會,美妙動人的情境.人對自然的感慨主要是通過眼睛.顏色、形狀給人的感覺更有力地影響人的情緒。如紅色使人興奮,藍色使人冷靜,黃色使人愉快、黑色使人沉悶。紅、橙、黃係統的色彩,使人感到親近,人們稱之為暖色;藍、綠、青係統的色彩,使人有疏遠感,人們稱之為冷色。高大、挺拔的山峰給人雄壯的感覺.浩瀚讓人引起沉思與遐想.等等這些,無論是自然的色還是形在有悟性的人眼裏,高的樹也罷,紅的花也罷,都貫注著生命。意大利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認為:大自然與小自然有很多相似之處,河川是地的血脈,岩石是地的骨胳,海潮之漲落類似人的呼吸。達·芬奇·的畫以微妙微俏,栩栩如生著稱,這或可說是觀察細微的表現,實際更是情趣的本真.達·芬奇曾說:“畫家的心應當象鏡子一樣,將自身轉化為對象的顏色.並如數攝進擺在麵前的一切物體的形象,應當曉得,假如你們不是一個能夠用藝術再現自然一切形態的多才多藝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畫家”,這就是說繪畫是反映在畫家心裏的自然,借藝術手段再現.一個有悟性有情趣人的心中同樣有個自然,所缺少於畫家的隻是藝術手段。

心中有個自然的人才能在自然中感受自己的生命和生存的愉悅。 自然中美好的景象,使每個人將自己化為一個完美的夢。有哲學氣質的人把自然理解成頗有哲理的格言,有文學素質的人把自然變成長篇巨著,有繪畫天份的人給自然賦於意境,並由這些意境宜述自己的生命。世界級哲學家叔本華在他的《意誌與表象的世界》這書中的第一節描述過這麼一個情景:在一個浩瀚泡哮的大海裏,一個人坐育小船之中.委身於那脆弱的木筏,在猛烈的浪濤裏,遭受這狂暴世界的襲擊,而這個人卻能安詳地坐在船上。這便是自然在人的心中的最高境界,他處驚而不亂,充滿了哲人的怡悅和智慧,他的安詳反映了他對壯美的容納能力。他在脆弱的木筏中體驗著大海的力量,品味著這自然力的歌聲。他於是心裏容不下半點擔心受怕,隻有融融的歡心。

在壯美的自然中尚且如此,在優美的自然中就更能感到一種恬適的人生。春天有一種官能的美,人們在明媚的春天能感到生命的勃發與生長。這一點波蘭作家菜蒙待在他的《農民》中描寫得非常漂亮.“啊,春天來了,象是個以日光為衣裙的美麗的婦人,臉如玫瑰色的曙光,發如流動的溪水!春天米了,她從太陽裏漂浮而下,在這四月明朗的早晨,徘徊於麥田之上;從她張開的手掌裏飛起來不少雲雀,放它們自由自在地歡唱那讚美春天的歌曲!在她後麵,仙鶴成行成列地飛翔,鳥聲歡樂而又嗦亮,大雁排成人字形,橫過淡藍色的天空。鶴鳥出現在沼澤地區,燕子在茅屋附近呢喃,所有的禽鳥都歡唱著飛出來了.每逢她那日光衣裙接觸大地的時候,青草就在微風的吹拂下抖抖索索地冒了出來;肥大的幼芽從枯性膠質的外衣裏閃出光來;細小的嫩葉唱唱低語;到處都有一種強壯的多汁多液的新生命方興方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