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冬父親連手也不伸,高興地看著孫子吃:“慢一點,莫塞到鼻子.”
兒子便非常地掃興。以後他便常給父親買些小東西,差不多都不能討父親歡心.他有些惘然,卻仍然不死心.他想父親搬來同他一道住,可是他沒條件擁有稍微寬敞一點的房子。於是他工作加倍地努力,他把升職,搞到一套較為寬敞的房子作為奮鬥的目標。似乎沒人理解他,獨有他自己為這點想法而暗自高興.他不止一次憧憬著三代同堂異常甜蜜生活的情景……如果說三十歲以前的兒子叫索取,那麼三十歲以後的兒子便可以改名為給予.索取這個兒子他什麼都要,能要到世上的好東西他便認為是最快樂的事。要不到東西他會哭會喊或鬧翻天,要到了東西他會樂、會笑、會快樂地玩。他在索取中享受人生,享受人生的快樂。給予這個兒子他已經成熟,他已經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能夠得到什麼,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可能多創造出些有價值的東西來,他要給父母、給妻子、給兒子、給親朋戚友,給許許多多他熱愛的人們,他要在給予中享受人生,享受人生的快樂。
兒子都擔心父母生病。三十歲以前的兒子是擔心父母病了自己沒人照顧,三十歲以後的兒子是擔心父母病了要飽受病痛的折磨。
兒子都擔心父母死去。三十歲以前的兒子擔心父母死了影響自己的生存生活,三十歲以後的兒子擔心父母死了太不值得太讓人傷心,享受不到自己可能有的最好的報答。
兒子與兒子對生活的態度不同,享受到的生活有別天壤。隻知索取的兒子得到了又用光,無論可能得到多少,他總是用得精精光光.因為索取到的東西就最不費力氣,他對這些東西便沒有一絲兒感情,他用了就用了,用得沒味,用完了便隻剩下了單調和空虛.懂得給予的兒子能享受到生活的雙重樂趣,當他憑了智力掙到財富,他會無比高興;當他將這些財富給予別人更是高興無比。他掙來這些財富費盡心力,他對這些東西充滿感情,他滿懷情感地給予,給予的除了東西還有感情。東西給去了,感情總是存在自己的心底,他給予的越多,他感到越充實,感到活著的生命更有意義.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隻會索取的人往往容易輕生,因為他不明了生命的真正價值,而懂得給予的人往往十分地重視生命,他明白生命不僅屬於自己,還屬於自己以外的他人。
兒子的給予是從索取那裏撿回的德行。如果兒子不養兒子,似乎難一些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說沒當父親的兒子很難算得上一個完整的男子漢,這話是有一定的道理.兒子跟父親學到了不少。我們也因此常時提到家教.實際上.在為人處世方麵,特別是在愛人與給人愛方麵.兒子最好最有力量最有效果的老師,往往是兒子自己的兒子。父親教會兒子接受愛,兒子自己的兒子教會兒子給人愛。這就好比正刻了字印出來總是反的一樣:愛隻會教人接受愛,需要愛才會教人去愛。這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似乎失去了他應有的威力。我曾經不止一次地發現:
一個潑辣之至的婦人,養出的兒子卻溫文而雅。
一個生性懦弱的父親常常教出強悍威猛的兒子。
一個慈祥有餘的母親常常教出凶殘成性的孽子.這種背悖初衷的結果往往使人驚訝不已。事實上本該就是如此。父母的給予是一味地給予,甚至沒有半點互惠互利的影子,給兒子的印象,必然是理所當然的索取。索取這索取那,包括母親的潑辣、父親的懦弱、母親的慈祥、父親的凶悍。既然是站在另一麵,潑辣的母親自然教出文雅的兒子,懦弱的父親自然育出凶猛的兒子……這是兒子的悲良,也是人類的悲哀。
好在兒子有做父親的時候,而且人都有記性,於是兒子最後都象父親,變得溫存厚道.從兒子成長的旅程中似乎看到:人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需要人的愛和幫助,這種愛和幫助並不一定就使他具有愛和幫助他人的心願,隻有當他愛和幫助別人時才培養了一穎愛和幫助別人的心.兒子是在別人的愛與幫助中成長的。兒子是在愛與幫助別人中成熟的。如果承認兒子就是世界的未來,未來的世界當然會一日比一日美好;如果相信兒子就是人類的希望,人類的希望將是非常誘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