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楚莊王非常注重對人才的培養。他經常宴請各方名士,以籠絡人才為已所用。一天,楚莊王又大宴賓客,君臣喝得極其痛快。天色漸晚,莊王命人點上蠟燭繼續喝酒,又讓自己的寵姬出來向眾將勸酒。突然間,一陣狂風吹過,廳堂裏的燈燭全部被吹滅,四周一片漆黑。猛然間,莊王聽得勸酒的寵姬尖叫一聲,莊王忙問何事。寵姬在黑暗中摸過來,附在莊王耳邊哭訴:“燈一滅,有位將軍無禮,偷偷摟抱臣妾,已被我偷偷拔取了他的盔纓,請大王查找無盔纓之人,重重治罪,為妾出氣。”
楚莊王聽了寵姬的哭訴,表現出很不以為然的樣子。他想,怎麼能為了愛妃的貞節而失去一員能為自己征戰四方的大將呢?於是,莊王趁燭光還未點明,便在黑暗中高聲說道:“今天宴會,盛況空前,請各位開懷暢飲,不必拘禮,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纓扯斷,誰的帽纓不斷誰就是沒有喝好!”在座的群雄哪知莊王的用意,為了討得莊王歡心,紛紛把自己的帽纓扯斷。等蠟燭重新點燃,所有赴宴人的帽纓都斷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調戲寵姬的人。就這樣,調戲莊王寵姬的人,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就連尷尬的場麵也沒有發生。
時隔不久,楚莊王借口鄭國與晉國在鄢陵會盟,於第二年春天,傾全國之兵圍攻鄭國。戰鬥十分激烈,曆時3個多月,發動了數次衝鋒。在這場戰鬥中有一名軍官奮勇當先,與鄭軍交戰斬殺敵人甚多。最後,楚國取得勝利,在論功行賞之際,楚莊王才得知奮勇殺敵的那名軍官,名叫唐狡,就是在酒宴上被寵姬扯斷帽纓的人,他有此舉正是為了報莊王的恩啊!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學者羅伯特?愛克斯羅德曾提出了一報還一報的博弈策略,並用下麵這個小故事予以解釋:
一天深夜,某教授正在熟睡之際,電話鈴突然響了起來。他睡眼惺忪地拿起電話,聽筒裏傳來女鄰居怒氣衝衝的聲音:“麻煩你管一下你的狗,不要再讓它叫了。”說完,就掛了電話。這位教授十分生氣。第二天他定好鬧鍾,半夜兩點鍾準時起床,撥通了女鄰居家的電話,過了半天,對方才拿起聽筒,帶著睡意惱怒地問:“哪一位?”這位教授彬彬有禮地告訴她:“夫人,昨天我忘記告訴你了,我們家沒有養狗。”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沒有外部力量對雙方進行強製時,一報還一報是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在楚莊王與唐狡的博弈中,楚莊王沒有用一般的報複手段去懲罰唐狡,而是寬容了他的過失,最終卻收到了更好的效果。這就告訴我們,一報還一報並非在任何時候都是良策,寬容地對待你的敵人、仇家、對手,在非原則的問題上,以大局為重,你會收獲另一片海闊天空。
有句俗語叫“有仇不報非君子”,於是,有人講究“睚眥必報”,有人堅信“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仇恨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毀滅了人們的一生,沒有希望,沒有快樂,沒有理解。滿懷仇恨的人即使不寂寞,也會孤獨一生,他們的心靈始終處於報複的煎熬之中,他們的精神處於崩潰的邊緣,盡管他們自以為有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強意誌。
在一本外文雜誌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一家市場裏,有個中國女人的攤位生意特別好,引起了其他攤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無意把垃圾倒到她的店門口。這個中國女人隻是寬厚地笑笑,不予計較。旁邊賣菜的墨西哥婦人觀察了她好幾天,終於忍不住問道:“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裏來,你為什麼不生氣?”這個中國女人平靜地回答道:“在我們國家,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垃圾往家裏掃,垃圾越多就代表會賺越多的錢。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到我這裏,我怎麼舍得拒絕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來越好嗎?”她的寬容、大度讓那些捉弄過她的攤販慚愧不已。從此,別人再也不把垃圾倒到她的店門口了,她也漸漸成了市場裏最受歡迎的人。
這個中國女人用她的寬容,不僅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同時,也為自己留了條能更進一步的退路。如果當時她帶著怒氣選擇“報仇”,和所謂的“敵人”“針鋒相對”,又會怎樣呢?結果可想而知。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消滅敵人最好的辦法是把他們變成自己的朋友。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你大可不必將它們看得過於嚴重,動輒便上升到仇恨的地步。有仇不報才是真君子。寬恕別人的過錯,寬容別人的無意冒犯,寬容別人的缺點與不足,就等於寬容了自己。
當然,寬容絕不是無原則地寬大無邊,必須遵循法製和道德規範。對於絕大多數可以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寬恕和約束相結合的方法;對那些蠻橫無理和屢教不改的人,則不應手軟。從此種意義上說,“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才是正確的博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