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國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馬子期,此人懷恨在心,於是到楚國去勸楚國攻打中山國。當時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國易如反掌。中山國很快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為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父親臨死前囑咐我們,中山國如有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不惜一死來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怨不期深淺,甚於傷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國,以一壺酒而得勇士。”
中山國君因為一時疏忽懈怠了司馬子期而遭受國變,卻因一次無心的贈予而得到兩個勇士,它給我們的啟示在於:一定要善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好風也要憑借力。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還有句古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人即使貴為國君,也不能單憑自己的力量完成所有的任務,戰勝所有的困難,解決所有的問題。善於借助他人的力量,既是一種技巧,又是一種智豬博弈的智慧。
智豬博弈是博弈論裏麵一個十分卡通的博弈模型。這個模型來自一個故事:豬圈裏有兩頭豬。豬圈的一頭有一個食槽,另一頭有一個控製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次按鈕,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是誰按按鈕誰就要付出2個單位的成本。若大豬先到食槽,大豬吃到9個單位豬食,小豬隻能吃1個單位;若兩豬同時到達食槽,大豬吃7個單位豬食,小豬吃3個單位;若小豬先到,大豬吃6個單位豬食,小豬吃4個單位。
按照上述規則,大豬、小豬同時按動按鈕,則兩豬同時到達食槽,則扣除成本,大豬、小豬分別得到5個、1個單位的豬食;若大豬按動按鈕,小豬在食槽邊等待,則大豬、小豬分別得到4個、4個單位的豬食;若小豬按動按鈕,大豬等待,大豬、小豬分別得到9個、1個單位的豬食;若兩個豬都等待,顯然沒有豬食進槽,即兩豬都隻能得到0個單位的豬食。
根據上述分析,不管大豬選擇何種策略,小豬選擇“等待”都是占優戰略。這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就在於,與人博弈時,我們完全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為己所用。
而為了借助別人的力量為己所用,就不要忽視你遇到的任何人,因為,在人生的道路上,你並不知道前麵有什麼人在等待著你,你也不知道在向你伸出的手中哪一雙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支撐你。所以,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即使他目前處於不利的境遇中,你也不要忽視來自他身上的潛能。
任何人如果想成為一個行業的領袖,或者在某項事業上獲得巨大的成功,首要的條件是要有一種鑒別人才的眼光,能夠識別出他人的優點,並在自己的事業道路上利用他們的這些優點為自己辦事。
如果你所挑選的人才與你的才能相當,那麼你就好像用了兩個一樣。如果你所挑選的人才,盡管職位在你之下,才能卻要超過你,那麼你用人的水平真可算得上高人一籌。即使是那些目前看來並無閃光之處的人也可能有巨大的潛力可以供你使用,你所要做的,是盡己所能向所有可能的人“借力”。
想成大事者,最緊要的任務是學會如何打“借”字牌,從他人那裏獲得資源、獲得力量,以凝聚成大事的力量。
同樣,先守弱、示弱,然後弱勝的還有蒙牛。蒙牛乳業當年在內蒙古橫空出世,第一次廣告就不同凡響,然而他們打出的口號卻是做內蒙古乳業的第二品牌,告訴消費者,告訴社會,其實最主要的是告訴強敵伊利,我們蒙牛隻是乳業的小弟弟,小弟弟甘向大哥哥學習。這就是守弱、示弱,進而弱勝的哲學。蒙牛公司在中國乳業龍頭企業伊利集團的後院起家,它的低調既是嚴峻的生存現實使然,也是其茁壯成長的原因之一。
以蛇吞象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沒有相當的智慧和謀略是無法實施的,先守弱、示弱,然後以弱勝強是每個期望以小搏大的人都需掌握的博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