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豬博弈告訴我們,誰先去撳按鈕,他就會造福全體,但是,多勞者卻不一定多得。許多人由此就認為,自己隻要什麼也不做,最後肯定就能利用他人的努力,來為自己謀求利益。這卻是一個明顯的誤解。
原來,在智豬博弈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大豬的實力是明顯高於小豬的,如果小豬決定不去按按鈕,大豬總是一定會去的。可是,如果在博弈中大家的地位半斤八兩,這時假如大家都選擇當小豬。博弈的結果就隻能是大夥一塊挨餓了。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爭著做那隻坐享其成的小豬,隻想付出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回報。可是,大家都不肯付出,最後就隻能一起都沒得吃了。我們都知道三個和尚的故事,也可以說明這樣一個道理。這三個和尚都想做“小豬”,不想付出勞動,不願承擔起“大豬”的義務,最後導致每個人都無法獲得利益。
其實,如果你是一個聰明人,在這種情形下,你就應該及時站出來,去充當那隻撳按鈕的大豬。這樣做,表麵上你是吃虧了,但它卻及時打破了困境,使大家都從中獲益,並且會使你在群體中獲得支配地位,從而在未來獲得更大的利益。這種行為看似愚蠢,實則智慧之極。“吃虧是福”,是古人名言中的哲理,的確值得我們認真汲取。
社會上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行動,但這些行動在客觀上也為社會上其他的人帶來了好處。從智豬博弈中我們可以看到:
(1)兩隻豬一起去按,然後一起回槽邊進食,則大豬由於食得更快可吃下7個單位食物,小豬隻能吃到3個單位食物,扣除各自的成本,大豬實際贏利5個單位食物,小豬則贏利1個單位食物。
(2)若大豬去按,小豬先等候在食槽邊,則大豬因時間耽擱隻食得6個單位食物,小豬食得4個單位食物,大豬扣除成本後贏利4單位食物,小豬沒有成本因而贏利也為4單位食物;若小豬去按,大豬先候在槽邊,則當小豬趕到槽邊時大豬已經吃了9個單位食物,小豬不僅什麼都沒吃到,反而還付出了1個單位成本。
(3)兩隻豬都不去按,則大家都隻能得到0個單位食物。那麼,這個博弈的穩定結果將是哪種情況呢?不妨這樣考慮,既然“不按”是小豬的優勢策略,按就是小豬的劣勢策略。而劣勢策略是參與人永遠不會選擇的,因此相當於小豬的策略集合裏從來沒有考慮過“按”一樣,因此可以把“按”這個策略從小豬的策略集合中剔除出去。於是小豬隻剩下一個策略“不按”。在這個簡化後的博弈中,對於大豬而言,按是一個優勢策略,而不按是劣勢策略。因此,我們可以繼續剔除大豬的“不按”策略,於是博弈進一步簡化成:大豬,按;小豬,不按。
經過第二輪剔除,我們得到了一個唯一的策略組合(按,不按),即大豬選擇按,小豬選擇不按。這個唯一的組合代表了它們策略行為唯一可收斂的情況,是一個穩定的結果。而這種不斷剔除劣勢策略的方法,叫重複剔除劣勢策略,所得到的穩定結果叫重複剔除劣勢策略納什均衡。
剔除劣勢策略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思想是:理性的人永遠不會選擇其劣勢策略。
智豬博弈深刻地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免費搭車問題。無論大豬按不按,小豬都選擇不按(這是它的優勢策略)。假定小豬不按,大豬最好去按。而且,有意思的是,大豬選擇按在主觀上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在客觀上小豬也享受到了好處。這正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原理的一個童話版。看不見的手原理的意思是:社會上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行動,但這些行動在客觀上也為社會上其他的人帶來了好處。在經濟學裏,這頭小豬被稱為“搭便車者”。但若全部的博弈主體都試圖免費搭車,那麼就可能陷入囚徒困境而無法自拔。
同樣,先守弱、示弱,然後弱勝的還有蒙牛。蒙牛乳業當年在內蒙古橫空出世,第一次廣告就不同凡響,然而他們打出的口號卻是做內蒙古乳業的第二品牌,告訴消費者,告訴社會,其實最主要的是告訴強敵伊利,我們蒙牛隻是乳業的小弟弟,小弟弟甘向大哥哥學習。這就是守弱、示弱,進而弱勝的哲學。蒙牛公司在中國乳業龍頭企業伊利集團的後院起家,它的低調既是嚴峻的生存現實使然,也是其茁壯成長的原因之一。
以蛇吞象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境界,沒有相當的智慧和謀略是無法實施的,先守弱、示弱,然後以弱勝強是每個期望以小搏大的人都需掌握的博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