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倉無煙之戰(1 / 1)

1973年美國《財富》雜誌稱包玉剛為:海上的統治者。1976年美國《新聞周刊》稱包玉剛為:海上之王。包玉剛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的商戰實例更是精彩絕倫。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誠一起,和英國資本集團展開的九龍倉之戰更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眾所周知,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它承擔了香港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和儲運任務。世界船王包玉剛當然想把這麼重要的碼頭收歸旗下。當時,垂涎九龍倉的還有位居十大財團之首的李嘉誠。由於李嘉誠同時又在和別人爭奪“和記黃埔”,所以一時無法兩麵出擊。當包玉剛了解到李嘉誠采取了強攻“和記黃埔”、緩攻九龍倉的策略後,經過認真分析決定聯合李嘉誠對付英資企業怡和洋行。包玉剛主動拋出“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給李嘉誠,增加李嘉誠競爭“和記黃埔”的實力。李嘉誠是一個受恩必報的人,他也把自己的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讓給了包玉剛。這就等於包、李兩巨頭結成了聯盟,共同對付怡和洋行。

氣勢洶洶的怡和洋行自是不甘心,以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而包玉剛沉著應戰,在三天內奇跡般地調集21億元,隻花了兩個小時,便使“九龍倉”股份增加到49%,徹底控製了這個企業。

九龍倉之戰是世界船王的又一個傳奇,大漲了華人的誌氣,也大大打擊了英資企業的囂張氣焰。

在九龍倉一戰中,包玉剛、怡和洋行,以及李嘉誠三方實力均衡,單獨兩方的一對一硬拚,任何一方都不會占有優勢。但是如果三方的任何兩方結成聯盟,就會有較大的把握擊垮第三方。這個道理就如同三角形中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一樣。那麼,應該與哪一方聯合呢?

在得知李嘉誠采取強攻“和記黃埔”、緩攻九龍倉的策略後,包玉果斷地決定聯合李嘉誠。包玉剛為表示誠意,首先向李嘉誠投出橄欖枝,將自己的“和記黃埔”的股票轉給了李嘉誠,同樣得到了李嘉誠的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然後又用奇跡般的手法徹底控製了九龍倉。

包玉剛審時度勢,製定出結交李嘉誠、進攻怡和洋行的方針,聯合一方攻打一方,結果奪得了九龍倉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