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田是靠珠寶發家的富豪。
1969年12月,藤田訪問東京一家百貨公司,請求該公司為他提供一個銷售鑽石的櫃台。
“藤田先生,這樣的買賣在年關季節是不能做的,盡管你認為買主都是些有錢人,但他們也不會拿錢去購買鑽石。”
最後藤田還是耐心說服了這家公司,並答應在其一個位於市郊的分公司為他提供一個櫃台。
藤田考察了環境,雖然地方偏僻、顧客少,但他堅信珠寶本來就不是一種大眾消費品,它隻是針對掌握著大量財富的少數人,隻要打動這些掌握大量財富的少數人,買賣是一定可以做成的。於是,他讓紐約的鑽石商將貨品發往東京,並迅速展開“年關大拍賣”活動。銷售的第一天,營業額就達到300萬日元,藤田便在近郊和四周地區同時展開大拍賣,結果平均每處拍賣櫃的營業額都超過了5000萬日元。
藤田能夠獲取成功,在於他抓住了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少數。
資深作家肖劍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不知道你們怎麼樣,反正我從小到大,就喜歡偷懶,喜歡考試完了聽別人說:這家夥不用功,可成績還這麼好,真聰明!”
肖劍坦白,他的聰明其實也就是他知道怎麼樣才能抓住關鍵少數,從而事半功倍。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很勤奮,但是他們沒有成功,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掌握方法和竅門。勤能補拙,這個說法有點道理,但要加上補充條件:在勤奮的同時,要開動腦筋。否則,你隻是簡單的重複勞動,能有多大進步呢?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二八法則,又叫80/20定律。從博弈論的角度,我們也可以叫它為二八博弈法則。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雷托在他所從事的經濟學研究中偶然注意到19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
在調查取樣中,他不僅發現大部分的財富都流向了少數人手裏,同時還發現兩件他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一是,某一個族群占總人口數的百分比和該族群所享有的總收入或財富之間,有一種微妙的不平衡關係。
但帕雷托真正感興趣的是另一發現,那就是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他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度都見到過這種現象。不論是早期的英國,還是其他國家,他都發現這相同的模式一再出現,而且在數學上呈現出一種穩定的關係。
通過研究,帕雷托歸納出這樣一個結論,即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回報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平衡的關係。通常的情況是80%的收獲來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氣隻帶來20%的結果。
推理而知,一個小的原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的結果、產出或酬勞,因此,找出最重要的20%,專注於能帶來最大成功的關鍵少數,你就會事半功倍。
如果你發現自己雖然很努力地工作,但至今仍然一事無成,這時不妨集中能力於大事上,將“辦事抓關鍵”作為一種日常的習慣,這不僅是一個行事準則,更是一種博弈策略。
那麼,如何找出最重要的關鍵少數?
把你做的事情劃分為四個類別,你就會知道決定你成敗的關鍵少數是什麼。
1.緊急且很重要
例如,老板要你在明天早上10點鍾以前提出一份報告。因為它緊急而又重要,要比其他每一件事都優先。如果拖延是造成緊急的原因,則現在已經不能再拖延了,這些是必須立刻要做好的工作。
2.緊急但不重要
這一類是表麵上看起來極需要立刻采取行動的事情,但是如果客觀地檢視,我們就會把它們列入次優先裏麵去。
例如,有一位朋友約你去吃飯,都是些好長時間未見麵的好朋友。你或許會認為這是一個次優先的事情,但是有一個人站在你麵前,等著你回答,你就會接受他的請求,因為你想不出一個婉言謝絕的辦法。但其實這類事情是可以放到次優先裏麵去的。
3.繁忙
很多工作隻有一點價值,既不緊急也不重要,而我們常常會在做更重要的事情之前先做它們,因為它們會分你的心——它們給人一種有事做和有成就的感覺,也就無意中浪費了你的精力。
例如,一位經理在一個星期六早晨到他的辦公室去,要做某一件他一直拖延沒有做的事情。他決定先把他桌上的東西整理一下,整理好了以後,他想,既然整理了桌子上的東西,也整理一下抽屜好了。結果,他把一個早上的時間用在重新整理抽屜和檔案上麵,但他並沒有做自己原來要完成的事情。
4.浪費時間
例如,如果我們看完電視之後覺得很愉快,那麼看電視的時間就用得不錯。但是如果事後我們覺得用來看電視的時間不如看一本好書,那麼看電視的時間就可歸在“浪費”一類。
當你認識到哪些事情是騙走你寶貴時間的低價值活動,你就要像清除垃圾一樣將它們毫不客氣地丟掉,集中精力在那些高價值的時間投入上。這才是正確的博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