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理性的選擇(1 / 1)

在生存博弈中,人們是在互動的行為下進行策略選擇,每個人的決策與對手的決策是相互依賴的。因此,倘若把對手看做是不會反應的弱智者,那就往往會在博弈中犯錯誤。

有個由100人組成的群體,每人在每個周末都要決定是去酒吧活動還是留在家裏。設定每個參與者麵臨的信息隻是以前去酒吧的人數,因此他們隻能根據以前的曆史數據歸納出此次行動的策略,沒有其他的信息可以參考,他們之間更沒有信息交流。酒吧的容量是有限的,比如說空間是有限的或者說座位是有限的,如果去的人多了。去酒吧的人會感到不舒服,這個時候還是留在家中比去酒吧舒服。

設定酒吧的容量是60人,如果某個參與者預測去酒吧的人數超過60人,他將決定不去酒吧,否則就去酒吧消遣。但是,如果許多人預測去的人超過60人,而決定不去,那麼酒吧的人數會很少,這個時候做出的這些預測就錯了;相反的,如果有很大一部分人預測去的人少於60人,因而他們去了酒吧,那麼去的人就會很多,超過了60人,這個時候他們的預測也錯了。因而一個做出正確預測的人應該是能夠知道其他人如何做出預測的人,可是在這個問題中每個人預測時麵臨的信息來源都是一樣的,即過去的曆史,同時每個人無法知道別人怎樣做出預測,因此所謂正確的預測近乎不存在。

這個案例是一個典型的酒吧博弈。它由美國學者阿瑟(W.B.archil)在1994年提出。阿瑟教授通過真實的人群以及計算機模擬兩種實驗得到了兩個迥然不同的結果。

在對真實人群的實驗中,實驗對象的預測呈現有規律的波浪狀形態,實驗的數據片斷如下:從上述數據看,雖然不同的博弈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是其中一個共同點是:這些預測都是用歸納法進行的。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個實驗的結果看做是現實中大多數“理性”人做出的選擇。

在這個實驗中,更多的博弈者是根據上一次其他人做出的選擇而做出“其本人這一次”的預測。然而,這個預測已經被實驗證明在多數情況下是不正確的。

從這種意義上來看,這種預測是一個非線性的過程,對於下次去酒吧的人數,人們無法做出肯定的預測,這是一種混沌現象。所謂這樣一個非線性的過程說明,係統未來的情形對初始值高度敏感,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美國科學家洛倫茲的“蝴蝶理論”告訴我們,一隻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蝴蝶扇動翅膀,可以導致其身邊的空氣係統顯著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係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兩周後可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

通過計算機的模擬實驗得出了另一個結果:最初去酒吧的人數沒有一個固定的規律,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個係統去與不去的人數之比接近於60∶40,盡管每個人不會固定地屬於去或者不去的人群,但這個係統的這個比例是不變的。如果,把計算機模擬實驗當作是更為全麵的、客觀的情形來看,這個實驗的結果說明的是更為一般的規律。

實際上,混沌係統的行為是難以預測的。對於酒吧問題,由於人們根據以往的曆史來預測以後去酒吧的人數,我們假定這個過程是這麼進行的,過去的人數曆史就很重要,然而過去的曆史可以說是隨機的,未來就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值。

酒吧問題所反映的是這樣一個社會現象,人們在很多行動中,要猜測別人的行動,但是卻沒有足夠的關於他人的信息,因而隻有通過分析過去的曆史來預測未來。通常,人們根據過去的經驗進行歸納而得出策略,這種做法固然可行,因為人們還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預見未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確實往往憑借曆史經驗做事。

人們常說,計劃沒有變化快,也就是說未來不容易準確預測。實際上,歸納的方法在人們的認識中沒有絕對合理性,運用歸納的方法對人們的行動的預測中更缺乏合理性。如果預測的辦法有合理的基礎,那麼就要在預測中建立一個合理的學習機製,也就是說,錯誤的預測不要緊,但應考慮有沒有辦法改進這個預測以便下一次能做出更好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