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無窮的後悔導致錯上加錯(1 / 1)

一位母親讓孩子拿著一個大碗去買醬油。孩子來到商店,付給賣醬油的人兩角錢,醬油裝滿了碗,還剩了一些。賣醬油的人問這個孩子:“孩子,剩下的這一點醬油往哪兒倒?”“請您往碗底倒吧!”說著,孩子把裝滿醬油的碗倒過來,用碗底裝回剩下的醬油。碗裏的醬油全灑在了地上,可他全然不知,捧著碗底的那一點醬油回家了。

孩子端著一碗底的醬油回到家裏,母親問道:“孩子,兩角錢就買這麼點醬油嗎?”他很得意地說:“碗裏裝不下,我把剩下的裝碗底了。你著什麼急呀,這裏還有呢!”說著,孩子把碗翻過來,碗底的那一點醬油也灑光了。

實際上,很多人都在扮演這個故事中的孩子,在已經犯了一個錯誤時,卻沒有及時地意識到並改正自己的錯誤,以至於讓這個錯誤衍生了更多的錯誤,從而陷入協和謬誤的困境。

20世紀60年代,英國和法國政府聯合投資開發大型超音速客機,即協和飛機。

在當時,開發一種新型商用飛機簡直可以說是一場豪賭。單是設計一個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達數億美元。想開發更新更好的飛機,實際上等於把公司作為賭注押上去。但是英、法兩國的政府主意已定,堅決投資開發。在飛機的研製過程中,英、法政府發現:繼續投資開發這樣的機型,花費會急劇增加,而這樣的設計定位能否適應市場還不知道;若停止研製,將使以前的投資付諸東流。隨著研製工作的深入,他們更是無法作出停止研製工作的決定協和飛機最終研製成功,但因飛機的缺陷多(如耗油大、噪聲大、汙染嚴重等)、成本太高,不適合市場競爭,最終被市場淘汰,英、法政府為此蒙受了很大的損失。在這個研製過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棄飛機的開發工作,就會使損失減少,但他們沒能做到。最終,損失慘重。

後來,博弈論專家就把這種因一個錯誤而誘發更多的錯誤的困境叫做“協和謬誤”。協和謬誤給我們的啟示在於:在錯誤已經發生的情況下,我們要做的不是讓追悔導致錯上加錯,而是認賠服輸,盡早出局以減少損失。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即使聖賢如孔子,也還是犯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錯誤。可是做錯了以後應該如何麵對,卻直接關係到為錯誤付出的代價。

一旦做錯了一件事,這件事也就算結束了。我們在檢討之後,就必須全力以赴地去做下一件事。人生就像跨欄賽,我們不應該碰倒欄杆,但是少碰倒一個欄杆也不會有額外的加分,我們隻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跳過去就行了。如果一味地為碰倒的欄杆而惋惜和後悔,最終的成績必然會大受影響。

曾有這樣一個發人沉思的故事。

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開始創造自己的未來。動身前,他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聽說本族有位後輩開始踏上人生的征途,就寫了三個字:不要怕。然後望著年輕人說:“孩子,人生的秘訣隻有六個字,今天先告訴你三個,供你半生受用。”

30年後,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回到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老族長的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封對他說:“這是族長生前留給你的,他說有一天你會再來。”他拆開信封,裏麵赫然又是三個大字:不要悔。

既然已經錯了,就不要一味地懊悔,在錯誤中不停地纏綿,而必須要有“不悔”的勇氣與智慧,放棄那些已經無可挽回的東西。要幫助自己作出這樣的決定,需要轉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考慮在沒有付出成本或者付出成本比較小的情況下如何決策,這是一個很有效的“藥方”。

如果你以每股8元買進一隻股票,但現在價格是每股6元,你應該拋售嗎?做這個決策時,你要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以每股4元或者每股2元買入這隻股票的,我會如何決策呢?如果打算賣掉的話,就證明你對這隻股票的前景並不看好,所以最好還是拋了它。如果你看好這隻股票的前景,那你現在就不應把它出手。在一些大的項目上麵,實際上也應該動用這種思維方式。

億萬富豪張果喜原計劃在海南投資2億元,興建果喜大酒店。在工程進行到一半時,正趕上國家宏觀政策調控,海南的旅遊市場也隨之不景氣。張果喜說:“當時我意識到,海南的旅遊市場還需要幾年的調整期,此時如按計劃繼續投資,定會給企業帶來高額虧損。”

當你知道已經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時,就不要再對已經投入的成本斤斤計較,而要看對前景的預期如何。對前景的觀望,使張果喜作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暫時放棄。

當你知道有些醬油已經灑掉了,無法挽回了的時候,最明智的就是認賠服輸,抑製住把碗再翻過來的衝動。因為這種衝動,有可能把你剩在碗底的那一點醬油也搭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