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蕃,字仲舉,東漢人士,少年時期曾經在外地求學,獨居一室,整天讀書交友而顧不上收拾屋子,院子裏長滿了雜草。有一次,他父親的一個朋友薛勤前來看望他,問他:“你為什麼不把院子打掃幹淨來迎接賓客呢?”陳蕃笑了笑說道:“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聽了很生氣地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一般人講這個故事,就到此為止了,教育人做大事要從做小事做起,把陳蕃當做了反麵的典型。
然而事實上呢?據《世說新語》記載:“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士範,登車攬轡頭,有澄清天下之誌。”
陳蕃後來官至太傅,為人耿直,為官敢於堅持原則,並廣為搜羅人才,士人有才德者皆大膽起用,一時間政事為之一新。陳蕃確實將天下掃得不錯。
反倒是那位因批評陳蕃而留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千古名言的薛勤,我們卻不知道他後來完成了什麼事業。
為什麼陳蕃不掃一屋卻掃了天下呢?就在於他懂得考慮博弈時候的機會成本。
同學之間經常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兩箱蘋果,一箱是又大又鮮,另一箱由於放得久了,有一些已經變質了,問先吃哪箱,即先吃好的還是壞的?
最典型的吃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先從爛的吃起,把爛的部分削掉。這種吃法的結局往往就是要吃很長一段時間的爛蘋果,因為等你把麵前的爛蘋果吃完的時候,原本好端端的蘋果又放爛了。第二種是先從最好的吃起,吃完再吃次好的。這種吃法往往不可能把全部的蘋果都吃掉,因為吃到最後的爛蘋果實在是爛得沒法吃了,就隻好扔了,造成了一定的浪費。但好處是畢竟吃到了好蘋果,享受到了好蘋果的好滋味。
兩種吃法,各有各的道理。在實際生活中,究竟先吃哪個蘋果,對個人其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從經濟學的角度,先吃哪個蘋果的選擇,就如陳蕃是先掃小屋還是先掃天下一樣,蘊含著深刻的博弈論思想。
博弈論認為,人的任何選擇都有機會成本。機會成本的概念凸顯了這樣一個事實:任何選擇都要“耗費”若幹其他事物——其他必須被放棄的替代選擇。在實際生活中,對被放棄的機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預期和評價,這取決於他們的主觀判斷(主觀的機會成本)。具體到先吃哪個蘋果的問題上,兩種吃法,代表的實際上是兩種觀念,兩種對機會成本的主觀判斷。第一種吃法的主觀判斷是浪費的機會成本大於好蘋果味道變差的機會成本,第二種吃法的主觀判斷是味道變差的機會成本大於浪費的機會成本。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都要麵對“先吃哪個蘋果”的選擇,我們每天都要自覺不自覺地對各種機會成本進行比較。
個人對機會成本的感覺會有偏差,這給人的啟示是: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既要尊重自己的感覺和選擇,也要尊重他人的感覺和選擇。每當遇到純屬個人的選擇時,在決策上,應盡可能地由自己作出,而不要由他人或集體作出,因為隻有自己才了解自己的主觀機會,而別人和集體決策者卻缺少充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