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複是人類最基本的本性(1 / 2)

雖然寬恕是一種美德,但是人們有時采取絕不原諒的方式也很有利的。

在幼兒園中,力氣大的小朋友可能會欺負力氣小的小朋友,但是,如果力氣小的小朋友有一個能力更大的哥哥會在他受欺負時為他出頭,那麼力氣大的小朋友實際上就不會去欺負力氣小的小朋友,因為他知道這樣做無異於找揍。

在影視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借助於報複能力來增加談判籌碼的情況。比如兩個人,其中叫張三的人掌握叫李四的人的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證據,足以令李四終身入獄。然後張三提出一筆交易,若李四給他100萬元,他就銷毀證據。然而李四在約見張三時常常會設下圈套,試圖殺人滅口。電影中常見的結果是,聰明的張三並不會帶去證據,而是把它保管在第三方,且他告訴李四,如果自己死在他手上,那麼秘密證據馬上就會出現在警察局——這就是一種報複力量。因為這種報複威脅的存在,李四將無法處置張三,而隻好將錢給張三,讓他銷毀證據。當然,讀者會問,他怎麼可以輕信張三會銷毀證據而將錢付給張三呢?原因在於,一方麵張三要在道上長期混,就有動機實踐自己的諾言而保住其在“江湖”的誠信。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麵,李四也會告訴張三,如果張三拿了錢但是又沒銷毀證據的話,那麼他會將張三碎屍萬段——這也是一種報複力量。

不少人認為,軍備競賽加劇了世界上爆發戰爭的危險。核武器是人類安全的最大威脅。但是,冷戰以來及冷戰後的世界發展現實表明,核武器的威脅似乎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嚴重。因為擁有核武器的目的並不是用它來先發製人,而是將它作為一種報複威懾力量,隻是為了體現國家軍事實力,而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也正因為其巨大的報複能力而使其他國家不敢對它動之以武。當然,這也告訴我們,來自於策略應用的智慧,更來自於實力。

不過,也正是由於核武器的巨大威懾力,所以各個國家都會試圖去擁有這種巨大的報複能力作為保證自己安全的手段。因為從個體理性出發,自己首先發展核武器的戰略利益要高於信守承諾的利益。結果就導致了著名的“囚徒困境”出現:每個人都不遵守承諾,陷入無休止的軍備競賽中。盡管存在各種限製發展核武器的公約和組織,但無論是在目前的朝鮮半島和伊朗,還是在之前的伊拉克,這種遊戲反複出現,甚至成為一些國家發動戰爭的借口。

人們常常在教育孩子時告訴他們要學會寬恕和容忍。因為,當一個人傷害了你的時候,你即使報複了他,也不能消除對你已形成的傷害。如果你還希望兩個人的關係能夠繼續,那麼最好是寬恕他。但是,從博弈論的角度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策略,更好的策略應該是不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