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戴維遜在美國摩托車曆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生產摩托車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在市場需求剛剛興起、競爭對手相對較少的情況下,哈雷?戴維遜公司和另外一家摩托車生產廠家迅速壟斷了全美雙輪摩托車市場。那時的哈雷?戴維遜儼然是摩托車產業中的王者。
1908年,福特T型車成為摩托車最為強勁的對手。一戰後,人們更為關注質優價廉的產品,福特相時而動,努力尋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但是,哈雷?戴維遜卻熱衷於生產成本高昂的豪華型大馬力摩托車,該公司的一些摩托車甚至超過了一些轎車的價格。在這種形勢下,哈雷?戴維遜公司的一大部分市場被英國的諾頓以及德國的寶馬等摩托車企業瓜分,公司麵臨嚴重困境。
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豐田摩托車依靠高品質的技術含量和低廉的成本迅速贏得美國市場。此時的哈雷?戴維遜依然我行我素,生產大型豪華摩托車,這使得成本一直高居不下。許多原本對哈雷摩托車懷有深厚感情的消費者都不得不選擇了質優價廉的日本豐田,而那些願意出高價購買交通工具的人則選擇了福特等轎車。哈雷公司的發展逐漸陷入困境,昔日王者風範早已不現。
哈雷?戴維遜的錯誤在於疏忽大意。他沒有采取措施,沒有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他的問題不在於錯誤的投資擴展方向,而在於反應遲鈍,缺乏生機,不願意作任何改變。因此,真正阻礙該公司發展的關鍵因素是落後的企業經營機製和缺乏創新的市場發展戰略。可以說,正是該公司的自以為是和狂妄自大阻礙了自身的發展。
生活中的大多數博弈都是動態博弈,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上更是如此,頑固不化,固守老式觀念,閉門造車的做法必將危害企業的發展。哈雷為他的自以為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直到後來的副總裁比爾斯,組成了一個新的班子,采取一係列措施,實施一些日本的鼓勵技術,努力開拓市場,哈雷才得以穩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