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江西富商來到一個賣古玩字畫的店裏,看中了一套三件精美細致的古硯,售價800兩銀子。富商認為價格太高,於是推說隻看中了其中兩件,要店主降價。店主看了看他,要價仍是800兩。富商不願掏錢。這時店主慢悠悠地說:“這樣看來,你是沒有看中我這套東西了。既然這樣,我怎麼好意思再賣給別人呢?”說著,他隨手拿起一件丟在了地上,精致的古硯馬上摔得粉碎。富商見自己喜愛的古硯被摔碎了,再也沒法矜持下去,急忙阻攔,問剩下的兩件賣多少錢。店主伸手比了一下:800兩!富商覺得太離譜了,又要求降價。店主並不答話,把另一件古硯也摔在地上。富商真的著急了,但他覺得隻剩下這最後一件了,總該降價了吧!誰知店主麵色不改,仍要800兩。富商有些生氣地說:“難道一件和兩件的價錢一樣嗎?”店主想了想,微微一笑說道:“是不應該一個價錢,這一件我賣1000兩。”富商還在猶豫,店主又把最後一件古硯也拿在手裏。富商再也沉不住氣了,請求店主不要再摔了,他願意出1000兩銀子把這套殘缺不全的古硯買走。
交易完成以後,看得目瞪口呆兼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小夥計問店主:“為什麼摔掉了兩件,反而賣了1000兩銀子?”店主回答說:“物以稀為貴。富商喜歡收藏古硯,隻要他喜歡上的東西,是絕不會輕易放棄的。我摔掉兩件,剩下的一件當然價錢就更高了。”
在討價還價當中,拒不妥協的店主最終實現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下麵的啟示:一旦你下定決心堅守某個立場,對方隻有兩個選擇:要麼接受,要麼放棄。當然,這樣的做法對雙方都是一種無形的巨大壓力。
其實,這種邊緣策略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應用。例如我們在買東西時,就經常有意無意地運用著邊緣策略。邊緣策略也是人們在談判時經常用的策略。策略家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這個策略,在某些特殊場合如談判中,就能夠取得較理想的收益。
討價還價是人們在市場上買賣東西時經常發生的事情。賣物品的人希望盡可能地賣出高的價錢,而買東西的人希望以盡量低的價錢買到他想要的物品。賣東西的人在開價時考慮的是兩個方麵:出一個高的價錢,如果這個價錢是買者所預料並且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的話,對方的殺價是有限的,這樣,賣者有很大的獲利空間。但是,如果給出的價格太高,超出了買者的預期範圍,對方會認為價格太離譜,賣者存在著欺詐行為,討價還價即刻終止。
討價還價開始於賣者給出的一個價格之後。假定這個價格為A,並假定這個價格在買者“預期的”範圍之內。這時,討價還價便開始了。買者往往給出一個低價。假定這個價格為B,那麼實際的成交價格(用字母C表示)將處於這兩個價格之間,即B≤C≤A。成交價格在談判中形成。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究竟以何價格成交,影響因素很多,如買者對該物品實際價格的判斷,賣者對利潤的預期,每個人談判的耐心,等等。
在談判過程中,買者所接受的價格和賣者所出的價格,逐漸在靠攏。這個過程是一個“痛苦的”、耗費精力的過程。過程中有時會陷入僵局,雙方均不讓價。此時,雙方均會使出自己的殺手鐧,即雙方使用“威脅”手段,即威脅要退出談判。比如,買者會說:“這是我接受的最高價格,否則我將走人。”即發出終止的威脅。賣者也會說:“價格不能再低,否則我要虧本。”買者和賣者均在使用邊緣策略:你要接受這個價格,如果買賣不成,責任在你。
在討價還價中人們會不自覺地使用邊緣策略,然而,這些不一定都是有效的邊緣策略。當買方不想接受對方的價格,為了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買到物品,他采取的“邊緣策略”是:“我身上隻有這麼多錢,你賣還是不賣?”買者甚至掏出錢包裏的錢,以示自己的話是真的。此時,賣者被逼到危險的邊緣,他的選擇是:要麼以買者的價格賣出該物品,要麼不賣。這是一個有效的邊緣策略。
使用“邊緣策略”是逼迫對手采取自己希望的行動以終止談判的有效方法。但是,如果對對手沒有足夠的了解,很有可能的是,對方無法接受你的策略而發生兩敗俱傷的結果。比如,當買者顯示自己隻有那麼多錢而逼迫對手接受某個價格的時候,賣者無法接受這樣的價格。此時,買賣以不能成交而終止,雙方以前的談判過程歸於無效,雙方均有損失。
另外的可能是,策略使用者並沒有真正地將對手逼到牆角,對手仍有回旋的餘地,對手後退一步,反過來使用“邊緣策略”。比如,當買者與賣者討價還價到一定的價格區域仍沒有達成協議時,買者對賣者說:“如果你的價格不再降低,那麼我就走人了。”買者想通過終止談判來威脅逼迫對方讓步。但此時,賣者讓了一步說:“好,我給你一個最低價。但這是我能夠接受的最低價格,你如果再不接受,你到其他地方去買吧!”賣者讓了一步,但反過來使用邊緣策略,逼迫買者接受他所給出的所謂最低價格。這就取決於買者所能承受的最低限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