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不生氣,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2 / 3)

有個男人帶了位朋友回家,進門就挨了女人一頓惡罵。男人一點兒

也不生氣,照樣平靜地為朋友倒水泡茶。

“你涵養真好。”朋友笑道。

“不是涵養好不好的問題,”男人說,“我上午去了一趟太平間,麵對死亡,我忽然覺得我們生存在世上都算得上是一種享受。那麼能被妻子罵,簡直就是一種幸福。”

被妻子罵居然可以算是一種幸福?這是怎樣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哲理啊!我們常常感歎生活的艱辛、生存的煩惱和生命的缺憾,卻不曾想到,隻要還係著一個“生”字,我們就已經承蒙著命運萬分的恩寵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生存已屬不易,又何必自己給自己製造麻煩呢?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尋找快樂,而不是煩惱。我們不是為生氣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控製憤怒情緒

憤怒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情緒,同時,它也是一種最軟弱無力的表現。憤怒的人隻是為了宣泄自己的不滿,而實際上,憤怒對於解決問題沒有絲毫幫助,隻會讓事態惡化。一個有修養的人,一個想成就大事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控製自己的怒氣。曾國藩認為,身居高位的人,動輒發怒,那麼就會疏遠下麵的人;一個處於下位的人,逞強發怒,那麼定會冒犯上麵的人;隻要有一方不能控製怒氣,就會影響更多的人,於人於己都無好處可言。這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不能控製自己怒氣的危害性,值得琢磨。

憤怒往往使人失去理智,以至於無法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去研究和探討事物發展的規律、認清事物的本質。在許多場合,人們常常因為不可抑製的憤怒,失去了解決問題和化解衝突的最佳機會。一時的憤怒,可能意味著事過之後還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來處理,甚至永遠也無法彌補。

別讓自己傷了自己

每個人都受到過來自別人的傷害,某些傷害甚至會影響人一輩子。我們常常習慣性地說誰傷害了我們,誰帶給了我們傷害。似乎如果沒有那個人,這一切都不會存在。

仔細想想,傷害我們的何曾隻是別人。我們為什麼會受傷害?如果不是我們過於在意那些人、那些事,還有什麼能傷害我們。能傷害我們的往往是我們看得太重的人或事。因為看得重,就容易被那些人、那些事觸動。也許別人還沒注意,而你已經覺得大受傷害。試想,如果他隻是一個路人,他說什麼,他做什麼,會讓你痛徹心扉嗎?

如果我們能調整心態,一直保持敞亮的胸懷,不鑽牛角尖,不斤斤計較,傷害就會少很多。當我們遇到快樂的事情時,我們會高興;當我們遇到憂傷的事情時,我們會痛苦。也就是說,或許是我們所遇到的事情決定了我們的情緒。麵對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人高興,有人氣憤;有人不屑一顧,有人卻很在乎。不同的人高興的程度也不同,痛苦的程度同樣不同。其實,真正決定我們情緒的是我們自己的態度。隻要換一個角度,結果就完全不同。

有對戀人在報攤上買報紙,男孩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口冷臉,一言沒發。

“這人態度怎麼這麼差啊,誰願意看他的臉色啊,咱以後別在這裏買報了!”女孩滿腹牢騷,不停地抱怨。

“他總是這樣。”男孩說。

“那你為什麼還上他那兒買報紙,還對他那麼客氣?”女孩問。

男孩撫摩著女孩的頭,笑了笑,答道:“我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呢?我每天都用這樣溫和的態度來麵對周圍的每一個人,為什麼要為了他改變我固有的態度呢?更何況,我這樣的態度確實沒有錯。”

別讓別人的行為舉止傷害你,因為別人的無禮,你大動肝火,耿耿於懷,好久不能忘記,失去快樂的心情,這就傷害到了自己。你沉迷在某個人對你無禮的回憶裏,他就會在你的心裏一遍又一遍地使你受到屈辱,你也就長時間地承受著傷害。如果你快速地忘了它們,這種傷害也就迅速地消失了。事情本身並不能決定我們的情緒,決定情緒的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態度。

在人際關係中,人們在接觸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之前,總會先設想一下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或者評價,接觸之後,再把事先的設想拿來和實際情況進行對比。如果一個人對我們的實際態度比我們希望的差,我們就會接受不了,認為自己受到了傷害。但是,如果一個人對我的實際態度比我希望的好,那我又會有受寵若驚的感覺。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因為原有的內心寧靜被打破了,這種欣喜若狂的情感也成了一種潛在傷害,因為從那一刻起,你就可能開始患得患失了。

其實,很多傷害並不是來自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是來自你自己那顆太敏感或者有太多欲望的心。如果我們感覺到受了傷害,那並不是別人傷害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的願望傷害了自己。

《小窗幽記》中有句話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用一顆很平靜的心來看待和接受周圍的一切,我們就不會在與人交住中受到傷害。

麵對他人的愚弄不可衝動

生活在人性叢林之中,不論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真誠的還是虛偽的;也不管是精明的還是木訥的,處世剛直的還是圓滑的,人們總免不了會受到別人的愚弄。此時,請暫且壓製你心中的怒氣,深呼吸一下,冷靜三分鍾,也許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下麵這個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與韓信、蕭何一起被稱為“漢初三傑”的張良,原本是一個落魄的貴族。後來成為漢高祖劉邦的謀士,為劉邦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名揚一時。

張良年輕時,曾在一座橋上偶遇一位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然後無禮地對張良說:“小子,去把鞋子給我撿上來!”

張良心裏不悅,想道:不看在你年老的份上,我今天非暴打你一頓不可。可他還是下橋把鞋拾了起來。

等張良把鞋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對老翁這樣帶有明顯的侮辱性的要求,張良強忍心中怒火,小心翼翼地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

等穿好了鞋,老翁不但沒說句“謝謝”,反而哈哈大笑著離去。隻剩下張良站在橋上,一臉疑惑。

沒想到老翁走出十來步後又返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天後黎明時分在這裏等我。”

張良按老翁的指示,五天後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已在那裏等候,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也要遲到,真是豈有此理。過五天再早一點來見我!”說完就離去了。

又過了五天後,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但這次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次更不高興了,重複了一遍上次所說的話,便拂袖而去了。

這下張良可有點急了,又過了五天,他幹脆連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

不久老翁來了,見著張良便點頭稱是並從袖中拿出一本書遞給張良,他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十年之後,天下大亂,你可以用此書上學到的本領建功立業。再過十三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我就是穀城山下的黃石公。”說完便揚長而去。張良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從此,他開始認真研讀那部兵書,最終為劉邦統一天下立下大功。

張良的成功得益於他麵對愚弄,甚至戲弄時,有著穩定的心理素質和處變不驚的應變能力。麵對老人近乎挑釁的無理要求,他沒有勃然大怒、暴跳如雷,而是克製住自己的脾氣,敏銳的捕捉事態的發展與變化。正是具有這樣超人的心理素質,才使得日後在亂世中功成名就。

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類似被捉弄的事發生:當我們滿腔熱情、春風得意、躊躇滿誌時,一盆冷水從天而降——對不起,你被愚弄了。大多數人會頓時火冒三丈,以牙還牙,甚至短兵相接;或是羞愧難當,自覺差人一等而消極度日。可是,事情已經發生,既然不可改變,那就順勢給自己一個台階下,順勢給自己一個高姿態吧——我要冷靜,我不在乎,我是要成就大事的人!韓信當年被同鄉的地痞流氓所逼,忍受“胯下之辱”,如果不是心中有這樣的信念,不會有日後的功成名就。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在世,不過就是笑笑別人,然後被別人笑笑。這句話雖有些偏頗,但也不是沒有道理。至少它告訴我們,被人愚弄的事是時有發生的;當有愚弄臨頭時,不妨學會隱忍,因為即使你的忍耐不會給你帶來像張良那樣的奇遇,至少也不會讓事情發展得更糟。所以,別用衝動的言行去反擊愚弄你的人,當你忍住這一時後,你會在以後慶幸你當初的隱忍。

無須理會流言蜚語

據《論語》中記載:有人編造流言蜚語誹謗孔子,他的學生子貢針鋒相對地反駁道:“孔子是不容誹謗的,他就像太陽和月亮,沒有任何人能夠達到孔子的思想高度,人雖然想自絕生命,又怎麼能損害太陽和月亮的光芒呢?”孔子的一生,時時、處處、事事都非常注重自我修養,卻仍然遭人誹謗,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

20 世紀60 年代的美國,有一位才華橫溢、精明能幹、曾經做過大學校長的人去競選某一個州的議會議員。按理說,憑他的資曆以及聲望,很有希望贏得選舉的勝利。

就在競選緊鑼密鼓地進行時,一個跟他有關的謠言傳開來:三年前,在他擔任大學校長期間,他跟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教師關係“曖昧”。這當然隻是一個謠言,可是這位候選人卻沒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他感到異常憤怒,開始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和流言蜚語較勁上。此後的每一次集會上,他都要站起來極力澄清事實,強調自己的清白。

其實,當時大部分選民根本沒有聽到或過多地注意到這件事,反倒是被他屢次的“澄清”,讓人認為有那麼一回事了,甚至連他的支持者也倍感失望地反問道:“如果你真是無辜的,為什麼要反複地為自己辯解呢?”

最難以置信的是,隨著選舉的深入,連他的太太也開始相信謠言所說的內容,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也大打折扣。結果,他在選舉中一敗塗地,並從此一蹶不振,在日複一日的怨天尤人中窩囊地生活。

有人在中國內地十所中學1200 名高中學生中作了調查,題目是“你平時最害怕什麼”。結果竟有52% 的學生(女學生的比例較大)回答說:“最害怕被人背後說閑話。”人言可畏,可見一斑。

其實流言的威力是很微弱的,你不理會它,它自己就會消失;你越辯解,它就越是如影相隨。身正不怕影子斜,對於一些子虛烏有的流言蜚語,不管你身處什麼環境,一心做好自己的事,不必理會就是了。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有遠大誌向的人是為自己的目標而活著,隻有那些鼠目寸光的人才會被周圍的流言蜚語所牽絆。

造謠、誹謗、中傷他人都是無能的人虛弱膽怯的表現,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修養的人是鄙視這種行為的。他們不會因為這些流言蜚語徒增自己的煩惱,他們會視之為成功路上的必經障礙。是啊,隻要自己行得正,走得直,又何畏流言呢?

不拿他人出氣

生氣時,我們總習慣拿他人出氣,習慣於把自己的憤怒轉嫁到他人身上。可是,由此產生的一係列後果卻是我們始料未及的,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會造成太多不應有的傷害,成了我們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公司業績連續三個月下滑,董事長一籌莫展。他召開了一次集體會議,在會上說道:“各位,現在我們必須團結起來。你們有的遲到,有的早退,缺乏接受任務的使命感。現在,我們必須重新建立好的風氣,包括我本人。如果每個人都能認真對待工作,都能以主人翁的態度工作,我們的公司很快就會做強做大。”

董事長的意圖是好的,但是三天後在名人俱樂部的一次午餐中,由於和一位妙齡女郎談得太投機了,以至忘了時間。等他意識到時,大吃一驚:“天哪!我必須在10 分鍾內趕回辦公室!”他衝到停車場,跳進汽車內把車開走。他以時速90 公裏的速度在公路上疾速行駛,車幾乎飛了起來,結果因超速被交警開了罰單。

董事長憤怒到了極點。他抱怨說:“今天真是活見鬼!我一直是善良、守法的公民,這個警察居然給我開罰單。他該做的是去抓小偷、強盜和罪犯,而不是找納稅人的麻煩。真是可笑,我開車快並不表示不安全!”

為了轉移大家的注意力,他一到辦公室就把銷售部經理叫進來,生氣地問道:“意大利那筆生意談妥了嗎?”銷售經理說:“董事長,不知道在哪裏出了差錯,我們失去了這筆生意。”

董事長的怒火終於爆發了。他衝著銷售經理大聲吼道:“你不知道嗎,我已經付了你十年薪水,好不容易有一次機會做大生意,它能使我們購置最先進的德國設備,而你卻做了什麼——把它弄丟了!我告訴你,你最好把這筆生意搶回來,否則我就開除你!你在這裏待了十年,並不表示你有終生雇傭合同!”

再看看這位銷售經理的情形吧。他走出董事長的辦公室,氣急敗壞地抱怨:“真是不可理喻。十年來我一直為公司賣力,我負責打理所有的生意,公司靠我才撐到今天,少了我公司就無法正常運轉。現在僅僅因為我失去一筆生意,他就揚言要開除我,豈有此理!”

銷售經理把秘書叫進來問:“今天早上我給你的那三份邀請函打好了沒有?”秘書說:“沒有呢。您不是說香港的客戶服務優先嗎,所以我一直在做那件事。”銷售經理覺得秘書這是在頂撞自己。“不要找任何借口!” 他指責道,“我告訴你,我要你把這些東西盡快打好,辦不到的話,我就交給別人去做。你在這裏待了五年並不表示你有終生雇傭合同。這些邀請函今天必須寄出去,不得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