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的事、意料之外的事、煩心的事每天都在發生,再遇上暗箭傷人或蠻不講理的小人,如果一味生氣,結果隻是氣壞了自己,反而助長了對方氣焰,正中對方下懷。所以,不妨笑一笑,何苦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情緒影響人的健康
有一位美國的黑人作家說過一句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廣泛流傳於我國民間的《莫生氣》中,也有兩句話和它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長壽學者胡夫蘭德明確指出:“在對人的所有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的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狀態,特別是情緒,對身體健康有著巨大的影響。“情緒因子”是大大縮短人的壽命的隱形殺手。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毫無節製的憤怒,是對健康和生命的威脅。他們對憤怒情感進行評估的調查問卷顯示,易怒的人心髒病發病率比心情平和的人發病率高達三倍之多。還有一個美國的研究機構也指出易怒和疾病發作之間有必然的聯係。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關於健康的定義中有明確的表述,情緒變化不但能影響人的心理活動,還能影響人的生理活動。平和、安詳的情緒對人的健康有好處,而壓抑、憤怒、仇恨、恐懼、憂愁等情緒對人的健康極為不利,若長期存在這些情緒,足以讓疾病趁虛而入。日本專家調查表明,因情緒不佳而患病者,占門診病人總數的79%。
近代國內外研究也證明,情緒在一些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具體而言:長期壓抑和不滿的情緒,諸如抑鬱、悲哀、恐懼、仇恨、憤怒等情緒容易誘發癌症。血壓對於情緒的變化是極為敏感的,情緒狀態的改變可以引起血壓和心率的變化。憤怒、仇恨、焦慮、恐懼、抑鬱等情緒可使血壓升高,尤其以憤怒、焦慮、仇恨與血壓的關係最為密切。甚至有人認為,不良情緒是血壓升高的重要原因。心髒和血管對情緒的反應最為敏感,反複而持續出現的不良情緒,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據說俄羅斯的一位科學家脾氣暴躁,為一件小事勃然大怒,以致心髒病突發而死。
情緒與胃腸的功能狀態也有著密切的聯係。人在恐懼或悲痛時,胃黏膜會變白,胃酸停止分泌,易引起消化不良;在焦慮、憤怒、怨恨時,胃黏膜會充血,胃酸分泌增多,易導致胃潰瘍。可以這樣說,肌肉、血管、內髒及內分泌係統,幾乎每一個重要的器官都會因情緒變化而變化,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重視細菌、病毒對人體的危害,也要重視情緒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至於情緒為什麼能夠影響健康這個問題,各國科學家進行了大量研究,雖尚無定論,但大多數人認為,人在不同情緒狀態時,下丘腦、腦下垂體、自主神經係統都會有一定的生化改變,並由此引起身體各器官功能的變化。這正是情緒可以致病的生理學基礎。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古人就已經得出了“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悲傷胃”的結論。如今人們更是以科學的根據論證了情緒變化能影響內髒活動和內分泌腺的活動。更重要的是,人的疾病狀態反過來也可以加劇情緒的變化,兩者互為因果,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過:“愉悅的心情是一個人最好的打扮。” 美國醫生辛德在《天天都有好日子》一書中寫道:“每個人身體內部都有一股有助於身體健康的力量,那就是良好的情緒力量。”所以為了有效預防不良情緒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大家一定要學會自我控製和調節情緒,激活身體內部的情緒力量,保持樂觀的情緒和情感,維持良好的心情和心態。隻有隨時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態,健康才能得到保證,我們才能以充沛的精力和飽滿的熱情去迎接工作,享受生活。
生氣等於懲罰自己
有一位哲人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別人犯錯,他理應受到懲罰;你自己生氣,則是對你自己的一種懲罰。然而大多數時候,別人沒犯錯,你自己也會因為生氣而受到懲罰。
20 世紀40 年代,德裔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由於提出相對論而引起廣泛的關注。但在當時,伴隨著莫大的榮譽和耀眼光環的是眾多科學家的一片質疑聲。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加入了反對的行列,繼而是對愛因斯坦及其相對論進行的一係列猛烈的抨擊。反對者召集了一百位當時頗具名望的科學家聯名證明相對論是謬論,是無稽之談。這種質疑和抨擊愈演愈烈,最後變成了對愛因斯坦人身和人格的攻擊。反對者在多個公開場合大放厥詞:愛因斯坦是個瘋子,是個毫無出息的傻瓜,是個一心隻想出名的白癡。
記者會上,好事的記者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追問愛因斯坦對此事如何看待,準備怎麼反擊,愛因斯坦微笑著說:“一百位?如果能證明我的確錯了,一位就可以了!”會場裏頓時掌聲雷動。
愛因斯坦對於那些科學家的質疑、謾罵和羞辱真的一點都不生氣嗎?答案是否定的,沒有人會對此無動於衷。但是他很清楚,生氣、憤怒隻會給自己平添煩惱,隻會招致更多的非議,隻會讓那些反對者在笑聲中
舉杯慶賀他們計劃的得逞。所以他很好地控製住了自己的滿腔怒火,沒有讓自己成為憤怒的犧牲品。在事隔多年後,那些反對者當中的一位略帶調侃地說了這麼一句話:“時間證明愛因斯坦是獲勝者,我們是失敗者,我們讓一個微笑打敗了!”
無獨有偶,西方有個政治家也非常懂得使用這個方法——當有人罵他時,他先是沉默;等到對方罵完時,他則微笑著說:“對不起,您剛才說的我沒聽清楚,麻煩再說一遍?”沒有人會不厭其煩地終日罵人吧?所以當我們受到質疑、誤解、謾罵、甚至羞辱時,不要生氣。微笑一下吧,其他的都交給時間去解決!
其實不僅不能對周圍的人生氣,對於周圍的環境也不能生氣,要盡量保持一顆平和的心。
一頭因為賭氣而離家出走的駱駝在沙漠裏艱難地跋涉著。中午的太陽像一個大火球,炙烤著大地。駱駝又餓又渴,焦躁萬分,一肚子火氣不知道該往哪兒發才好。
就在這時,它的腳掌被一塊兒玻璃瓶的碎片硌了一下,駱駝頓時火冒三丈,咬牙切齒地罵道:“去死吧!”隨即抬起右腳狠狠地將碎片踢了出去,由於用力過猛,一不小心將本來厚實的腳掌劃開了一道深深的口子,殷紅的鮮血頓時染紅了腳下的沙粒。
氣急敗壞的駱駝一瘸一拐地向前走著,地上的血跡引來了空中的禿鷲。它們歡叫著在天空中盤旋。“莫非它們要等我的血流幹後,來吃我的肉?”駱駝心裏一驚,不顧傷勢狂奔起來,沙漠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歪歪扭扭的血痕。跑到沙漠邊緣時,好不容易擺脫了禿鷲的騷擾,可誰知濃重的血腥味又引來了附近沙漠裏的狼,疲憊加之失血過多,虛弱的駱駝隻得像隻無頭蒼蠅般東躲西藏,倉皇之中跑到了一處食人蟻的巢穴旁。濃烈的血腥味惹得食人蟻傾巢而出,瘋狂地向駱駝撲過去。眨眼間,食人蟻就像一床黑色的棉被把駱駝裹了個密不透風。頃刻之間,可憐的駱駝轟然倒地。
臨死前,這個龐然大物後悔莫及,喟然長歎道:“為什麼我要跟一塊小小的碎玻璃過不去呢?”
看完這個故事後,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所頓悟。是啊,何必生氣呢?這隻駱駝因控製不住自己憤怒情緒,在受到一連串的傷害後,最終走向了毀滅。可歎可悲!
現實生活中不乏像駱駝這樣容易生氣的人。每個人一路上總會有或大或小的溝溝坎坎、或輕或重的磕磕絆絆,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麵對這些溝溝坎坎、磕磕絆絆以及不如意,如果隻是一味地生氣,你的生活中將永無晴日,而你也將會在無休止的壓抑中消極度日。
什麼都不值得生氣
有一個農夫,他一生氣就跑回家,然後圍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越來越有錢,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多,但生氣時,他仍然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汗流浹背。
孫子問:“爺爺,您生氣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這裏麵有什麼秘密?”
農夫對孫子說:“年輕時,每當與別人吵架、生氣時,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我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別人生氣呢?還是想辦法賺錢要緊。一想到這裏,我的氣就消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幹活和掙錢了。”
孫子又問:“可是爺爺,您現在已經賺了很多錢啊,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
農夫笑著說:“現在我生氣時,邊跑就邊想:我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裏我的氣也就消了。”
讀完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也許你才高八鬥,也許你滿腹經綸,但是你有故事中農夫那種豁達的心態嗎?
日常生活中就因為我們牽掛得太多、太在意得失,總感覺不快樂,所以才情緒起伏,容易生氣。如果在生氣之際,我們能像故事中的農夫一樣多想想“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學習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上班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交朋友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結婚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煩惱就都會煙消雲散。
有一位女子站在一個珠寶店的櫃台前,隨手把裝著幾本書的背包放在旁邊。在她挑選珠寶時,一個衣著光鮮、儀表堂堂的男人也過來看珠寶,怕影響男人視線,她禮貌地把她的包移開。但這個男人立即憤怒地瞪著她,惡狠狠地說:“什麼意思,你包裏有幾百萬還是幾千萬,你以為人人都是小偷啊?”說完揚長而去。
“哼,神經病!”莫名其妙地被人這麼罵了一通,她也很生氣,挑選珠寶的心思蕩然無存,憤然離去。馬路上的車像一條長蛇,緩慢地蠕動著。看著前後左右的車她越發的生氣,發泄似的拍打著方向盤。
開車沒多久,她與一輛大型卡車同時到達了一個交叉路口,她想:這家夥仗著他的車大,肯定會衝過去。然而在她下意識地準備減速讓行時,卡車卻停了下來。卡車司機將頭伸出窗外,向她揮揮手,示意她先過去,他黝黑的臉上掛著一個豁達、真誠的微笑,潔白的牙齒格外醒目。女子被他的言行感動,在她將車子開過交叉路口時,滿腔的不愉快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歌。
卡車司機燦爛的笑容和愉悅的心情消融了這位女子的敵意,使她有了快樂的心情。
別人衝你生氣,那是因為他有氣,並不完全是你有錯。如果人人都能通過傳染微笑而消除敵意,世界該有多美好。即使不能消除敵意,你的微笑也會震撼對方的心靈,你豁達的氣概會讓對方感覺他到自己的渺小、醜陋。
其實無論是因人而生氣,還是因事而生氣,最終都不利於生氣者本人。大多數時候,人們生氣其實隻是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等到真正想明白就會發現,生氣一點兒都不值得。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在這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卻因為在澆水時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使所有的蘭花盆都摔碎了,蘭花撒了滿地。
弟子們都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金代禪師回來聞知此事,不但沒有責怪他們,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是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點綴寺廟,愉悅性情,而不是為了生氣。”
金代禪師說得好,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禪師之所以能看得開,是因為他不以蘭花的得失影響心中的喜怒。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學會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不如意,多一點喜笑顏開,少一些愁眉苦臉,多一點心平氣和,少一些橫眉豎目,生活可能會舒適自在很多。
“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繁星。”印度詩哲泰戈爾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能夠正確麵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麵,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隻能加重苦痛。其次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應該是我們對待缺憾的態度。
或許有人聽到過這樣的說法,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的時候,如果用一個測量儀來檢測你呼出來的空氣,其中的二氧化碳會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於人生的遺憾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有所損害的。
一位父親教他5 歲的兒子使用剪草機,父子倆正剪得高興,電話響了,父親進屋去接電話。5 歲的孩子把剪草機推上了父親最心愛的鬱金香花圃,孩子的父親出來一看,氣得臉都青了,頓時高高舉起他的拳頭。這時母親出來,看見滿目狼藉的花園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她溫柔地對丈夫說:“我們現在人生最大的幸福是養孩子,不是養鬱金香。”聽了這番話,父親不再生氣,一切歸於平靜。
故事中的父母是懂得生活智慧的人,因為他們知道種花、養花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的手段,而不是生活本身,更不是生活的目的。而人們不快樂、常生氣、有煩惱,往往是因為做事太計較得失,而忽略了自己的本來目的。
生活的智慧就在於,無論發生了什麼,你都要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最該珍惜的是什麼,是一盆花、一個花園,還是一種快樂、一份情感?隻有如此,你才能抓住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會為了生活的細枝末節而無謂
痛苦。
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讓人窩火的事情,如果能用一顆感恩的
心來麵對周圍的一切,每個人的氣都會變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