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如果你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你的起點落後於他人,別抱怨,用自己的實力去為自己爭一口氣吧。沒有什麼天生使然,沒有什麼命中注定,隻有不甘於命運的安排,才能活出別樣的人生。
不甘人後,永爭第一
萬教授的課堂總是與眾不同,他經常會提出一些看似漫不經心的問題,從而導出深刻的哲理。有一次,萬教授問了一個非常小兒科的問題:“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 大家連連搖頭,認為不屑一答,僅用最低的聲音附和:“當然是珠穆朗瑪峰。” 豈料萬教授緊接著追問:“世界第二高峰呢?” 這次,大家不禁目瞪口呆,課堂上一片靜寂。過了很久,才有人辯解道:“書上好像沒有提到過!” 萬教授不置可否,接著問下去,臉上還顯露出很得意的神情:“那麼,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是誰?”
雖然大家都知道是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但這次沒有人敢回答,因為大家都知道萬教授要問的下一個問題是什麼,令人難堪的是不知道第二個進入太空的人是誰。
一陣沉默之後,萬教授忽然轉過身去,在黑板上飛快地寫出一行醒目大字:屈居第二與默默無聞毫無區別!萬教授接著陳述了他經過多年考察得出的一項實驗結論。12 年前,萬教授曾要求他的學生們自由地進入一個寬敞的大禮堂,並獨自尋找座位坐下。這樣反複幾次後,教授發現有的學生每次都愛坐在第一排,有的學生則盲目隨意,到處落座,還有一些學生似乎很鍾情於後麵的位置,每次都特意坐在後麵,萬教授分別記下了他們的名字。
10 年後,萬教授對他們進行了一一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總愛坐前排的學生中,事業成功的比例要遠遠高出其他兩類學生。
最後,教授語重心長地說道:“其實,永遠坐在第一排的事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在漫長的人生征途中,你們一定要擁有永爭第一、積極坐在前排的生活態度呀!”
隻有競爭,才有真正的動力,才能使人不斷地進步和發展;隻有競爭,才能增加人的危機感與挑戰意識,促使自己勇往直前;隻有競爭,才能使人具備頑強的鬥誌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20 世紀30 年代,在英國一個偏遠的小城鎮裏,有一個名叫瑪格麗特的小女孩,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經常給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落後於人,而要力爭一流,永遠做在別人前頭。哪怕是坐公共汽車,也要永遠坐在前排。”父親甚至禁止她說“我不能”或者“太困難了”之類的話。父親的要求對於年幼的瑪格麗特來說,的確太高了,甚至有些殘酷,但對她以後的人生卻成了一筆寶貴的財富。父親近似無情的“殘酷”教育,培養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她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以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心麵對現實,竭盡所能克服一切困難,不但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情,而且事事必爭一流,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永遠坐在前排”。
瑪格麗特上大學時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毅力和上進精神,她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拚搏精神,硬是在一個學期內學完了入學考試科目中要求學五年的拉丁文課程。更令人驚歎的是,她的考試成績竟然名列前茅。當然,瑪格麗特不光在學業上出類拔萃,在體育、唱歌、演講等各個方麵也都是學生中的佼佼者。當年她所在的學校的校長是這樣評價她的:“她總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是我們建校以來最優秀的學生。”
瑪格麗特從小養成的處事風格,為她後來步入政壇奠定了雄厚的基石。許多年後,英國乃至整個歐洲政壇上出現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就是連續四屆當選保守黨領袖,並於1979 年成為英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永遠坐在第一排”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它可以增強你奮進的信心,激勵你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不懈努力,激發你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爭創一流的精神。
不要一味地抱怨
抱怨是進步的最大敵人,一味地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當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隻有能對問題提出兩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人們才能對你刮目相看。要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走向成功,隻有放棄抱怨、積極努力,才能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不會一直是幸運的。麵對坎坷,很多人都會抱怨命運的不公平,感覺上帝捉弄了自己,卻很少有人能正視自我,冷靜地剖析自己。
往往一些本事不是很大的人,卻總是對別人充滿了怨恨。而在抱怨的同時,他們幾乎不可能與同事很好地相處,由此而來的是同事對他的不夠尊重或領導對他工作不力的指責。這些,反過來又會使他加倍地感到不公平。由此下去,形成惡性循環,最終使自己完全淹沒在抱怨和憤恨之中不能自拔。抱怨的最終結果是給自己塑造惡劣的形象。
陳峰工作不到兩年就換了六個單位。他和劉小偉是大學同學,最近他又悶悶不樂地來找劉小偉喝酒,說是在單位得不到老板的重視,身邊的同事也不願和他多說話,自己對那份工作也失去興趣了,最近正想著另找一份工作。
劉小偉十分了解陳峰的性格,他有上進心,但又很自負,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有時候甚至還不懂裝懂。
上大學時,就是由於這種性格,導致他的人際關係非常糟糕。所以那時,他就盼望早點畢業,他以為工作了就可以換個新環境,來擺脫學校——這個他認為很糟糕的環境。但是,畢業了兩年,他雖然頻頻跳槽,但一直鬱悒不得誌,畢業前的雄心壯誌也蕩然無存。
看著陳峰鬱悶的樣子,劉小偉沒有直接說什麼,而是給陳峰講了一個故事:一隻烏鴉打算飛到南方去,途中遇到一隻鴿子,一起停在樹上休息。
鴿子問烏鴉:“你為什麼要離開這裏呢?”
烏鴉歎了口氣,憤憤不平地說:“其實我不想離開這裏,可是這裏的居民都不喜歡我的叫聲,他們看到我就攆,有些人甚至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飛到別處去。”鴿子好心地說:“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自己的聲音,飛到哪裏都不會受歡迎的。”
陳峰聽後,羞愧極了,他說非常感謝劉小偉給他講這個故事。
生活中經常有這種現象,一些常常遭受挫折、打擊的人,習慣於抱怨人生、埋怨自己運氣不好。而對於別人的成功與幸福,他們心裏總是不平衡。在他們看來,這些足以說明生活讓他們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其實,無論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公平。當你認為自己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時,先不要牢騷抱怨,而應冷靜下來,想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然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許問題的症結就在自己身上。如果不改變自身存在的不足與問題,無論你走到哪裏,都不會受歡迎,都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所以說,要想通過抱怨實現自己想要的公平是不可能的,隻有提升自己的能力,用能力去創造公平。
展會結束,公司各部門都在評定加薪升職的事情,曾寧曉有點兒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待遇。一年以來,自己沒日沒夜忙活著,盡心盡力地做著本職工作,雖然沒有什麼太出色的業績,但是工作中也基本上沒有出過什麼差錯。如今,一年的時間到了,自己本來應該是加薪或升職的;可是,結果下來,自己卻比同部門的韓小磊的工資少了整整兩檔。曾寧曉實在有點兒接受不了。
下班後,他去找自己的好友馮衝發泄不滿:“我憑什麼要受這樣的待遇,我的老板一點也不把我放在眼裏,在他那裏我得不到重視。改天我要對他拍桌子,然後辭職。”
“你對貿易公司的業務完全清楚了嗎?對做國際貿易的竅門完全搞通了嗎?”馮衝反問道。
“沒有!”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建議你把公司當成免費學習的地方,什麼東西都通了之後,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氣,又有許多收獲嗎?”
曾寧曉聽從了朋友的建議。從此,他沉下心來,不再計較老板對自己的態度,而是抓緊一切時間,想辦法把公司的相關業務弄懂弄通,經常下班後還在辦公室研究寫商業文書的方法。
時間過得很快,又一年過去了,馮衝又見到了曾寧曉。
“怎麼樣?你現在都學會了吧,可以準備拍桌子不幹了!”
“我發現近半年來,老板好像對我刮目相看了,最近更是委以重任,又是升職,又是加薪。如今,我的工資已經遠遠超過了韓小磊,我已經成為公司的紅人了!”
“這是我早就料到的!”馮衝笑著說,“當初你的老板不重視你,是因為你的能力不夠,卻又不努力學習,雖然無過,但也沒功。老板沒有辭退你,把你留下來,已經是不錯了。你這一年的努力,老板也是看在眼裏的。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能夠擔當重任了,當然會令老板對你刮目相看,他怎麼能不給你升職、加薪呢。”
在工作中,不要抱怨老板對你不公平;在生活中,也不要抱怨上天不青睞你。要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就要靠自己的實力去實現。打鐵還要自身硬。要想用實力證明自己,你就得練就真正的實力。與其毫無意義地抱怨,不如去尋找改變自己,充實和提高自己形象的東西。
人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時,心裏通常會產生種種怨恨情結,甚至會采取一些消極對抗的行為來逃避內心不公平的感覺。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用一種豁達大度的心態來對待這種不公正,就會將這種不公正當成對成功者的一種考驗。
咽下怨氣,才能爭氣
當你曆盡艱辛,通過周密的考慮,準備要實施某項計劃時,卻不能得到眾人的理解。此時冷嘲熱諷圍繞著你,讓你寢食不安,坐臥不寧,傷心痛苦至極,你會有所埋怨,自暴自棄,從而放棄自己以前的努力嗎?萬萬不能!那樣你不僅會前功盡棄,還會造成別人對你的誤解。你要任勞任怨,努力地爭取獲得他人的理解,力爭讓計劃變為現實,事實是替你辯解的最好證據。
阿山今年剛從某大學英語專業畢業,自認為英文水平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無論聽、說、讀、寫,對他來說都隻是雕蟲小技。他認為自己是就業市場中的績優股,有很多選擇工作的機會,肯定人人搶著要。於是,他便寄了很多英文履曆到一些很不錯的外資公司去應征。他想象著自己被多家公司爭搶的局麵,心裏愈加得意。
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了,阿山投遞出去的簡曆猶如石沉大海一般,杳無音信,他開始忐忑不安起來。恰巧就在此時,他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來信,迫不及待地打開,不禁愣在那裏。原來信中內容不是對他的特意邀請,而是對他尖刻的譏諷。信裏刻薄地提到:“我們公司並不缺人,就算職位奇缺,也不會雇用你。雖然你認為自己的英文程度已經相當不錯,但是從你寫的履曆看來,你的英文寫作能力隻能跟一名程度較差的高中生相提並論,連一些常用的文法也錯誤百出。”
阿山看了這封信後,氣得火冒三丈,好歹自己在學校一直都名列前茅,怎麼可以任人將自己批評得體無完膚、一文不值!他越想越氣,立刻提起筆來,打算寫一封回信,把對方痛罵一番,以消除自己心中無盡的怨氣。
正當阿山準備下筆之際,卻忽然猶豫起來。他想,別人不可能無緣無故寫信批評他,事出有因,也許自己真的太過於自信,犯了一些不易察覺的錯誤。這樣一想,他的怒氣漸漸平息,自我反省了一番後,反而覺得應該感謝一下這家公司,因為它指出了自己的不足之處,讓他能夠清醒地重新審視自己,於是便寫了一封感謝信給這家公司,用字遣詞誠懇真摯,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表露無遺。幾天後,阿山再次收到這家公司寄來的信函,出乎意料的是他被這家公司錄取了。
有一位證嚴法師曾說過:“很多人常說,要爭一口氣,其實,真正有功夫的人,會把這口氣咽下去。”
很多人往往隻看得見別人的過錯,看不見自己的缺陷,麵對別人的指責,也常常不加自省,反倒怨氣衝天,以惡言回擊來掩飾自己的心虛。
麥金萊任美國總統期間,曾因一項人事調動而遭到許多議員政客的強烈指責。在接受代表質詢時,他遭到一位脾氣暴躁的國會議員的責罵。但麥金萊卻若無其事地一聲不吭,聽憑這位議員大放厥詞。待這位國會議員發泄完,稍微平靜一些之後,他才用極其委婉的口氣說:“現在你的怒氣平和了吧?照理說你是沒有權利責問我的,但現在我仍願意詳細解釋給你聽..”最後,他說得那位氣勢洶洶的議員心服口服,羞愧地低下了頭。
在生活中,遭到指責和抱怨的事常常會發生,雖然這是極不愉快的事,有時會使人覺得很鬱悶、很尷尬,尤其是在大庭廣眾麵前受到無情的指責時,更是不堪忍受;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從提高一個人的處世修養方麵講,無論你遇到哪種情況,何種方式的指責,都應該從容不迫、深刻反思。咽下這口怨氣,並不代表你懦弱無能,相反,能顯示出你的涵養和大度,為你創造更多有利條件,從而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機會。
提升自身能力,改變眼下境遇
如果你是個有能力但又身陷困境的人,請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踏踏實實地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即使你是一顆金子,也要把自己當成砂礫來奉獻,請相信,你的能力最終會改變你的生活境遇。
在俄羅斯的一個小鎮上,有兩個以修鞋為生的年輕人,他們的手藝都不錯,生意也還算可以。兩個人為了爭奪顧客,幾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沒想到這時候又來了一個修鞋匠。
這位修鞋匠不比前兩位年輕,他大約五十幾歲。他隨便找個空位置把攤子支開,攤子前麵擺放了一塊牌子,上麵寫著:修鞋、擦鞋、舊皮鞋翻新。兩個年輕人對他不屑一顧,認為一個老人也來這裏湊熱鬧,簡直是自討沒趣,幹不了三天就得走人。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老人並不像他們想的那樣,他很快便搶走了兩個年輕人許多的生意,其中還包括一批老顧客。兩個年輕人之間也不再較勁,而是共同對付起老人。他們開始四處打聽他的來曆,原來,他是一家大型鞋廠的老工人,因為單位倒閉無法營生,就憑借自己的一技之長出來掙幾個錢養家糊口。在工廠裏,老人就是一個技術骨幹,不論是修補還是翻新,他都樣樣精通。凡是經過他修補的鞋子,穿起來跟原來一樣合腳舒適;凡是經過他擦拭的皮鞋,就像新的一樣,難怪他的生意一開始就那麼火。
有一次,一位顧客來找他擦皮鞋,他看到這雙鞋子僅僅是掉了點皮兒,鞋底還跟新的一樣,然後就開始認真地擦拭起來。很快,一雙鋥亮的皮鞋便送到了那位顧客的手裏。
那位顧客對老人的勞動成果很滿意,於是便很感興趣地問他:“你能夠把快要扔掉的鞋擦拭得像新的一樣,是什麼原因呢?”
老人很專業地說:“從鞋底看,你這雙鞋並沒有穿幾天,鞋麵上掉皮兒是因為用了腐蝕性鞋油造成的。現在有些不法商人,為了牟取暴利,根本不顧消費者的利益。好多人都上了這樣的當,您以後可得注意著點兒。”
那位顧客點點頭表示讚同,隨後便離開了。
老人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兩個年輕修鞋匠心裏卻越來越氣惱,但隻能眼巴巴地看著生意一次次從自己身邊溜走,沒辦法,誰讓自己的技術沒有人家精湛呢。但更讓兩個人詫異不已的還在後麵。
那位顧客走後不久的一天,一輛高級轎車忽然停在了老鞋匠的攤前,從車裏走下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恭恭敬敬地從公文包裏拿出一張紙,遞給老人說:“我們老板很欣賞您,這是他親手寫的聘任書,正式聘任你為我公司的技術顧問。”
原來,那天來修鞋的顧客是一家鞋廠的老板,經過上次接觸,他被老人的精湛技藝和誠實的人品所感動,他的公司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人,於是就決定聘用他。
老人也倍感意外,他怎麼都沒有想到自己會贏得如此好的機會和榮譽。從一位修鞋匠成為一家大型鞋廠的技術顧問,這是他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
當代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麵對競爭,不必抱怨,更不必生氣。隻有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獲得較強的本領,靠實力取勝,才能獲得尊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從前,有一位國王患了重病,雖然召集來全國的名醫,可是所有的醫生都束手無策。國王以為自己快要死了,心裏很恐懼,就派人請來了禪師為他開悟。禪師並沒有急於這樣做,而是先向他推薦了一位民間良醫。國王對此並不抱多大希望,但強烈的求生欲望還是讓他派人請來那位良醫。出乎意料的是這位良醫竟然把國王的重病治好了。國王大喜,決定要重賞他。國王一邊在王宮裏盛情款待這位良醫,一邊暗中命令心腹臣子,攜帶許多財寶到醫生的家鄉,去為他建造一棟富麗堂皇的府邸。等一切事情安排妥當之後,國王才允許醫生回去。
醫生曾聽到國王說過要重賞自己的話,要回家時卻仍不見國王對自己有所表示,心裏不免有些失落,但又對此無可奈何,隻得悻悻地空手而歸。
當這位良醫走到自家門附近時,卻驚奇地發現,原來的茅草屋變成了富麗堂皇的巨宅,走進宅院又發現騾馬成群、牛羊擁擠嘶叫,好不熱鬧。這時候,他的妻子也佩戴瓔珞,穿著高貴的服裝迎接上來,像攙扶國王一樣把他迎進房間,良醫發現房間內更是裝飾華美,賞賜的綢緞、金銀器具及各種家具一應俱全。良醫放眼四顧,喜出望外。他不禁自言自語:“這哪是我的家?明明就是一座天宮嘛!”
真正有能力的人,無須一味地抱怨上天不公,而應不斷充實自己,腳踏實地做好工作,用能力證明自己。隻要付出,自然就會有回報。相信你的能力一定可以改變你的境遇。
“抱怨”要適度,努力才是有力的回擊
每個人一出生就有一個背景。你出身如何,過去你經曆了怎樣的遭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樣去改變自己的現狀。
抱怨是表達內心不滿的一種行為。當我們表達不滿時,我們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發泄不滿,而是希望自己抱怨的事情能夠得到解決。如果你確實遭遇了不公,如果你一定要抱怨,那麼,要向那些能幫助你解決問題的人抱怨,這是很重要的原則。如果隻是為了發泄情緒,而向毫無裁定權的人抱怨,隻能使你招致更多人的厭煩。
要想讓自己抱怨的事情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心態是個關鍵。雖然我們不可能做到每件事情都能夠有效地預防,但是我們絕對有權為自己選擇正確的態度。正確的態度可以幫助我們在抱怨與達成目的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凡事多從積極、長遠的方麵去考慮,盡力克製消極的情緒,不為眼前的小利誤導,這樣我們就能夠恰當地表達內心的不滿,並有效地促成問題的圓滿解決。
李莉剛到這家公司的時候,負責小品牌的開發項目。因為是小品牌,所以公司老板不太重視,同事也大都瞧不上。李莉的前任就因為自己所做的項目不受重視而長期得不到發展,最後不得不辭職。李莉到來後,也受到了這樣的困擾。但是,李莉有她的方法。她一邊很努力地工作,同時,也時常在人前人後“抱怨”:“我和你們不一樣,我這邊工作不是很受重視的。我是不怕辛苦的,上次的新年推廣活動就很好,但是,有時候還是覺得不是很開心..”很快,全辦公室的人都知道雖然她工作很努力,工作也做得不錯,但是她的工作沒有得到上司的重視。後來,每次彙報完工作,她總是“不經意”地帶一句:“工作當中也有很多困難,可能因為不是重點項目,所以方方麵麵都不太受重視..”
很快,老板就對她做的項目有了明顯的關注,還專門多加了幾個項目讓她做。李莉自然也不會辜負老板的重視,幾個項目都做得不錯。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就順理成章地升職了。
正如李莉一樣,也許,你工作中確實存在著問題,那麼,你可以適當地進行抱怨,但一定切忌把抱怨的情緒帶到工作中。如果因為個人的抱怨而影響了正常工作的進度,那麼,你的形象在上司和其他同事心中就可能會大打折扣,同時,也給了你的上司一個批評你的理由。
對領導和同事抱怨的同時,最好還能提出相應的建設性意見,即使不能提供一個即刻奏效的辦法,至少應提出一些對解決問題有參考價值的看法。這樣上司才會真切地感受到你確實是從工作的角度出發,確實是在為他著想,就會認為你是一個在工作上有進取心的員工,而不是一個隻知道整天抱怨的人。
一個窮人家的孩子,生活一直很貧困,他的家住在郊區的一個垃圾場附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在路上撿了一隻易拉罐,正巧一個收廢品的人路過,他把易拉罐賣給了收廢品的人,做了有生以來的第一筆交易,這筆交易的利潤是一角錢。
有了這次小小的交易以後,他發現,其實遍地都是被人棄置的可以換成金錢的東西。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三年級,他賣了8745公斤廢紙、4762個易拉罐、3143 個酒瓶、981 公斤塑料包裝袋。
無論同學們怎麼對他進行嘲諷和挖苦,他都堅持認為,真正傻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見到易拉罐不撿的人。
從小學到高中畢業,10 年的時間裏,他沒有向家裏要過一分錢,也沒有因撿廢品使學業受到絲毫的影響。相反,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後來,他順利地考入大學。
在大學裏,他仍然堅持繼續撿拾廢品為自己掙學費,不過這一次他隻做了20 天。一次,他在撿一隻易拉罐的時候,被一位外商看到,外商請他把自家門前草坪上的一隻易拉罐撿走。他走近別墅,撿起易拉罐,外商用讚許的語言鼓勵他。這時,外商驚奇地發現,這位撿廢品的小夥子竟能聽懂英語。外商興奮異常,因為他的夫人正需要一位懂英語的草坪保潔員。
第二天,他就走進了這位外商的家,幫助外商修剪草坪,噴灑藥劑,他的周薪是50 美元。再後來經這家人的介紹,他又成了另外3 家外商的草坪保潔員。
大學4 年,他利用星期天掙了4 萬美元。臨近畢業時,他申請成立了廣州第一家草坪保養公司,他的業務也從外商家庭的草坪延伸到住宅小區的草坪,經營範圍也從單一的護理發展到兼營肥料、除草劑和除草機械。
很快,他就成了廣州的一位百萬富翁。據說,在他的辦公桌上放著一隻用純金做成的易拉罐。放在辦公桌上的那個純金的易拉罐,不是為了顯示主人的財富,而是一個人與自己的命運搏擊,並最終改變命運的見證。
對於一個貧窮的孩子,有著很多可以抱怨的理由,沒有富足的經濟條件,沒有過硬的家庭背景,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他沒有抱怨,他用自己的努力,回擊了自己的貧窮。
沒有一種生活是完美的,也沒有一種生活會讓一個人完全滿意。我們要做到讓自己少一些抱怨,而多一些積極的心態去努力進取。如果一個人把抱怨當成了習慣,就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於人無益,於己不利。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抱怨上,怨天尤人是幫不了你的,隻有用心去思考,才能做到“沒有什麼不可能”。
生命的價值取決於自己
生命的價值應該由兩個層麵組成:一個是內在的,包括你與生俱來的身高、健康、相貌等;另一方是麵外在的,即是你創造的價值。每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和工作不同,他所創造的價值的衡量標準也不同。從事物質生產的,由產值、利潤、提供的就業崗位、創造的經濟效益來確定其創造的價值;而從事非物質生產的,如科研、醫療、教育、文化等,要由他們付出的勞動和取得的成就來確定。
價值是有大小的。裴多菲說過:“生命的多少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用貢獻計算。”解決糧食危機的科學家、勇奪奧運金牌的運動員……他們的價值無疑是常人難以企及的,但是我卻不能因此說隻有他們的生命有價值。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人普通得像一束微光、一滴晨露、一葉小草,但他們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默默地照亮他人、溫暖他人、激勵他人,用無聲的付出證明著生命存在的價值。
那麼,生命的價值到底由什麼決定呢?能夠毫不猶豫地回答出來的,恐怕沒多少人。在醫院的產房裏,隨著新生兒的一聲啼哭,醫生或護士都會開心地告訴孩子的父母:“恭喜你們,生了一個兒子。”或者:“恭喜你們,生了一個千金。”卻不是:“恭喜你們,生了一位市長!”“恭喜你們,生了一位老師”或者:“很抱歉,生了一個小偷”“很抱歉,生了一個殺人犯。”……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樣的,但到幾十年以後有的成了市長、老師,有的則成了小偷、殺人犯,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是由於每個人對價值的理解、探尋、追求、實現程度不一樣。
看來,所謂人生由己,就是說我們自己要承擔起發展自己的責任。我們生命的價值在於我們自身的努力。沒有人天生就具有各種本能,那些成功人士所具有的超人能力,都是因為他們能夠根據現實的需要,不間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在克服了一次次主觀的和客觀的問題後重新塑造了自己。由此可見,如果你想要讓自己的生命價值呈現出最大化,就必須在執著努力中完成漫長的自我重塑。
某大學邀請了一位演說家來做關於價值的演說。
演講開始了,這位演說家沒說一句開場白,而是從口袋裏掏出了一張50 美元的鈔票,高舉在手裏,對大禮堂裏的300 個人問:“誰要這50 美元?”
300 隻手舉了起來。
他接著說:“我的確打算把這50 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是在送出之前,請允許我做一件事。”
他說著將鈔票使勁地搓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
仍有200 隻手舉了起來。
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狠狠地踩踏了鈔票。隨後他拾起已變又髒又皺的鈔票。
“現在誰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