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說過:“在前進的道路上,沒有人能阻擋你,即使有,阻礙你前進的最大的敵人,也是你自己。如果你不想讓你的夢想被人偷走,那你就得在被挫折擊倒後立即站起來。”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受挫折和不幸是在所難免的。失敗者總愛把挫折當成羈絆,一旦遇到挫折就會失去追求勝利的勇氣和信心;而成功者則是從不言敗,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麵前,總是鼓勵自己說:“這是成功的前奏,成功在不遠處迎接著我。”這就是成功者和失敗者最重要的區別。一個暫時失利的人,如果能鼓足勇氣繼續努力,奮起直追,那麼他僅僅算是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跌了一跤,並不是真正的失敗。相反,如果他從此失去了戰鬥的勇氣,那就是真的輸掉了人生。
如果一個人陷入挫折的極度痛苦之中很難自拔,不去思考對策,那麼無論他已經有了多麼巨大的成就,無疑會以慘敗告終。一個拳擊運動員說:“當你的左眼被打傷時,就要把右眼睜得更大,以便看清敵人,尋找機會還擊。如果右眼同時閉上,那麼不但會挨拳,恐怕還會受到致命的傷害。”拳擊手既要麵對無比強勁的攻擊,還要直麵受傷的感覺和對麵的敵人,否則會敗得很慘。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尼采說過,受苦的人,連悲觀的權利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受苦的人,必須要克服困境,才能脫離痛苦;悲觀和哭泣隻能加重傷痛,所以不但不能悲觀,反而要比別人有更積極的生活態度。對於一個在冰天雪地裏經曆著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人來說,隻有堅持不懈地繼續行進下去,才會有生存的希望;一旦試圖躺下來休息一下,就很難再站起來。因為當他不再走動時,體溫就會迅速地降低,就會有被凍傷、凍死的可能。在人生的戰場上,如果一旦失去了跌倒以後再爬起來的勇氣,我們就隻能收獲失敗的人生。
著名文學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老人與海》中有這麼一句話:“英雄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擊敗。”意思是說,英雄的肉體可以被毀滅,但英雄的精神則永遠在戰鬥。也有人這樣說過:“成功是指最終實現了目標,但並不意味著從不受到挫折;成功是贏得了整場戰爭,而不是贏得每一場戰鬥。”
隻有學會堅強,才能學會經營成功的人生。
別讓潛意識束縛自己
生活中,當你對某件事情抱著百分之一百的信心,它最後就真會變成事實。的確如此,期望定律告訴我們,當我們懷著對某件事情非常強烈的期望時,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就會出現。相反,當一個人的潛意識中壓抑了過多的情緒負債,是無法吸引到諸如財富、愛情和幸福等美好的東西的。因為當意識和潛意識鬥爭時——勝利的永遠是潛意識。這是我們已經或將要為成功所付出的不可預估的代價。
幾年前,非洲的一個野生動物園裏發生了一場大火,損失慘重。在清理現場時,工作人員驚奇地發現,兩隻大象被活活燒死。就在距離大象五十米開外的地方就是一條淺淺的小溪,隻要越過小溪就可保全性命。不可思議的是,大象被燒死的地方就是它們長期生活的地方,大象似乎沒有挪動半步。其他動物都跑了,大象為什麼不逃生呢?
原來出生不久的小象都很淘氣,一刻也不停息地四處亂跑。工作人員會在它的腿上拴上一根鐵鏈,開始小象對這根鐵鏈很不習慣,於是,它用力去掙脫,發現鐵鏈很結實,很難掙脫。它開始一次又一次地掙紮,一直到腿被鐵鏈磨得鮮血淋漓,發現還是無法掙脫,隻是給自己增添疼痛而已。反複掙紮了多次以後,無奈的小象屈服了,認輸了,也習慣了這個鐵鏈。此時,小象已經長成了大象,工作人員為了方便,會把鐵鏈換成麻繩。以大象的力氣,掙斷一根麻繩簡直易如反掌,可是大象不會這麼做。因為它認為那根“鐵鏈”堅不可摧,這個強烈的心理暗示早已深深地植入記憶中了。因此,當大火發生時,大象的潛意識告訴它,不可能掙脫,也無法逃脫,直至燒死,哪怕束縛它的“鐵鏈”早已燒成灰燼。
一條麻繩可以拴住一頭大象。相同的道理,很多人失敗也是因為多次的失敗經曆所形成的固有思維,也就是潛意識拴住了他,是潛意識摧毀了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最終放棄了努力。
日本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五隻跳蚤放在一個有色玻璃瓶裏,在瓶口蓋上一塊無色的玻璃。隻見那幾隻跳蚤此起彼伏,開始使勁地跳,想跳出束縛它們的玻璃瓶。可是它們不知道,瓶口有玻璃片阻擋著它們的出路。於是它們一次又一次地跳,一次又一次地被玻璃片無情地彈回去。一天下來,五隻跳蚤被玻璃片撞得疼痛難忍。第二天,體力完全恢複,它們開始了新一輪的跳躍,還是無法逃脫。第三天,它們已經遍體鱗傷,依舊沒有放棄對自由的向往,開始向瓶口發起衝擊,但氣勢明顯有所下降。六天後,這五隻跳蚤偶爾也會跳,但大部分時間已經在瓶底蜷伏。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七天以後,當科學家抽走瓶口的玻璃片時,沒有一隻跳蚤能跳出玻璃瓶,最多隻能跳到和瓶口相同的高度。
跳蚤的彈跳能力是非常強的,它們能跳一米多的高度。為什麼短短七天之後,它們不太願意跳,就算跳了,也連一個二十厘米不到的玻璃瓶也跳不出呢?還是潛意識,是潛意識摧毀了它們的自信心,於是在跳蚤的思想中,玻璃片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玻璃片成了無法到達的高度。
我們每個人在前行的道路上,難免遇到很多困難。由於種種因素的限製,有些困難、挫折、障礙我們可能一時無法跨越,但這不能說明就永遠無法跨越。當我們通過提升自己或客觀因素發生變化時,當初的無法達成的事情可能會輕易實現。所以,不要給心靈有任何負麵的暗示,不要放棄前行,即使摔倒多次,也要頑強地爬起來,告訴自己:“我能,我行,我可以!”
爭氣不是靠嘴說,而是靠實力
當我們經受歧視,當我們遭遇侮辱,當我們麵對不公時,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反抗?方法不同,效果就會有天壤之別。最好的方法是用我們的能力,用我們的實力來證明自己。
孫中山從海外歸國後,拜見坐鎮江夏今武漢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孫中山到轅門前遞上一張便條,上麵寫道:“學者孫文求見張之洞兄。”
張之洞向來為人自負,自恃官高一品,才識過人。見門人遞來的紙條,冷笑一聲,揮筆在紙條上寫道:“持三字帖,見一品官,白衣安敢稱兄弟!”
孫中山看完紙條,立即在下麵寫道:“行千裏路,讀萬卷書,布衣也可傲王侯!”
張之洞一見,發現來人非同一般,立即說:“有請!”
孫中山憑借自己的才華讓自負的張之洞心服口服。倘若他沒有對出絕妙的下聯,隻憑嘴爭辯自己為什麼沒有資格見張之洞這樣的大官,說自己同他是平等的,那麼,恐怕他磨破嘴皮也無濟於事,甚至可能令張之洞更為反感、惱怒,以至無法達到目的。所以孫中山用實力為自己說話,一句下聯既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又顯示出自己的才華、眼界和心胸。這種回擊顯然是有力的,讓自負的官員不敢再小看他,而是以禮相待。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人群中最受尊重、最受歡迎的人。但總有人免不了會遭人侮辱、受人排擠,生活能給我們帶來快樂,也可能給我們帶來傷痛,這就是我們需要麵對的。有的人能夠很坦然地麵對這一切,表麵上不動聲色,暗地裏鼓足了勁兒,發誓爭一口氣,總有一天要讓對方大吃一驚。
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青年時期曾去歐洲留學。當時,由於中國經濟
上的落後,中國留學生在外國很受歧視。有個洋學生向徐悲鴻挑釁說:“中國人又蠢又笨,生來就是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是把你們送到天堂裏去深造,也成不了才。”這話激怒了具有滿腔愛國熱情的徐悲鴻,他嚴肅地說:“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等學習結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才。”
從此,徐悲鴻懷著為民族爭光的決心,勤學苦練,經常到羅浮宮、凡爾賽等巴黎各大博物館臨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閉館的時間不出來。最終,有誌者事竟成。徐悲鴻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第一年,他的油畫就受到法國藝術家弗拉蒙先生的好評。1924 年,他的油畫《遠聞》、《悵望》、《簫聲》、《琴課》等在巴黎展出時,轟動了巴黎美術界。這時,那個曾向他挑釁的洋學生,終於承認自己不是徐悲鴻的對手。
無論是孫中山先生,還是徐悲鴻先生,他們在麵對無禮的挑釁時,都沒有隻顧用嘴巴為自己申辯,而是選擇用事實說話,用實力去反擊對方的輕視和無禮,從而維護了自身及民族的尊嚴,也讓對方再也不敢輕看自己。
生活中的你我,如果也遇到了被嘲笑、被侮辱的情況,別生氣,也別盲目辯解,讓這一切在你的實力麵前粉碎吧!如果你感覺自己的實力尚不足,那就抓緊時間充實自己。隻要你有比較優秀的方麵,有一技之長,就是對質疑、輕視、諷刺、汙蔑最有力的回擊。
化不滿情緒為創作激情無論在哪個社會,什麼年代,“懷才不遇”、“不滿現狀”、“憤世嫉俗”這些名詞,都會經常出現在一些人的腦子裏。接下來就是自己為自己找借口,不思進取,自甘平庸,甚至自甘墮落。其實,不理想的事業、不優越的環境、不盡如人意的現實狀況,每個人都會遇到,隻不過不同的人處理的方式不一樣,也就造成了最終的結果不同。如果你也是這其中的一員,奉勸一句:化不滿現狀為工作激情,開拓思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新路子。
無論你多麼有才能,都會碰上才幹無法施展的時候。這時候你千萬要記住:不要有“懷才不遇”的感覺;就算有“懷才不遇”的感覺,也不要表現出來,否則,人們不僅不會看到你的才,更會看不到你的人。
一方麵,有些人自恃有才,於是,異常清高,看不起那些能力和學曆比較低的人。對這樣的人,人們隻能是敬而遠之。最終,這些人也就真的“懷才不遇”了。另一方麵,有些自認懷才不遇者本身就是庸才,沒有什麼能力真正做成什麼事,否則,別人也不會對他視而不見。隻是,他們本身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隻會到處抱怨,到處訴苦。
“懷才不遇”之感越強的人,往往越會把自己孤立在一個越來越小的圈子裏,無法與其他人的圈子相交。每個人都怕跟這種人打交道,沒有一個人願意整天聽另一個人吹噓自己如何好、而其他人都是一些有眼無珠的傻瓜。
如果你真的遭遇了“懷才不遇”,不妨做做以下的事情,對你會大有益處:1. 先評估自己的能力,看是不是自己把自己高估了,找朋友和較熟的同事幫你分析一下,給自己一個客觀的評價。
2. 檢討為何自己的能力無法施展,如果是機會問題,那最好自己主動尋找,學會把自己推銷出去;如果是人為因素,要誠懇溝通,想辦法疏通。
3. 考慮找對專長。有時“懷才不遇”是因為找錯了專長,如果你有第二專長,那麼可以另辟一條蹊徑,說不定就此打開一條道路。
4. 營造更和諧的人際關係。不要自恃才高,就把誰都不放在眼裏,而應該以你的才能協助其他人。廣結善緣,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5. 繼續強化你的才幹。學無止境,藝多不壓身,為自己做更多的儲備。隻要是金子,總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心中常有“懷才不遇”的感覺,就會給你的心理上造成負擔,嚴重影響你的心態。認真踏實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就算真的是大材小用,也應該是快樂的。
出生在海南的李章,從小就喜歡畫畫。2000 年,李章所在的海口市進出口貿易公司解體,他失業了。
失業後的最初幾年裏,李章也曾鬱鬱寡歡,也曾怨天尤人,但是後來他意識到這些都不能幫助他改變現狀,所以他開始為自己尋求出路。於是,他先後做過服裝、百貨生意,但也都未見起色。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說海南市場上的旅遊工藝品,不僅品種少,而且設計還千篇一律,缺乏創新與突破,產品沒什麼藝術含量和文化內涵。
李章的藝術靈感一下子就被觸動了,他想,為什麼自己不從這裏找一找出路呢,也許,自己成功的路就在這裏。
於是,他開始設計“有品位”的旅遊工藝品,並從中找到創新激情。他的產品中有中國京劇臉譜係列,也有海南風情係列等。2002 年,李章設計的平麵鑲嵌半球體裝飾品獲得了國家專利。2003 年,李章用自己僅有的幾萬元積蓄作啟動資金,在一間租來的民房裏辦起了自己的藝術工作室,創辦了工藝品有限公司,用海南特有的百年椰樹與椰殼做材料,開發創造了純手工製作工藝品。慢慢地,他的產品不僅得到遊客的認可,也得到了外貿公司的認可。
在這個世界上,空有滿腹才情卻總也不得誌的人有很多,同時也有很多能夠將自己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人。原因就是前者在不得誌後就開始鬱鬱寡歡,開始借酒消愁,開始將不滿化為沒完沒了的牢騷;而後者卻將不滿現狀化為創作激情,積極開拓思維,努力尋找出路,從而成就了精彩人生。
命運有時會與人作對,但是它不會把成功之門全部堵死,總會留給人們更敞亮的一道門。美國實業家羅賓·維勒說:“我成大事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永遠做一個不向現實妥協而刻意創新的叛逆者。”也就是說,雖然很多事情辦起來很難,但不是絕對不能解決,隻要你勇於尋找解決方法,就能夠改變不盡如人意的現狀。
絕境不絕人,置之死地而後生
挫折和困境像兩位不請自到的客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來到你的身邊。有時候,挫折會讓我們痛不欲生;有時候,困境會讓我們山窮水盡。但是,困難把我們逼上絕路的時候,也是我們重生的時候,就像涅槃的鳳凰一樣。
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裏,農夫絞盡腦汁也沒有辦法把驢子救出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一直在井裏痛苦地哀嚎著。
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但是,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的。於是,農夫便請鄰居們幫忙,一起把井填起來,也順勢把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於是人們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這時候,井裏的驢子意識到自己的處境,開始叫得很淒慘,慢慢的,它安靜了下來,因為,它發現了一個自救的好辦法。
人們發現,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子背上時,驢子便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落下的泥土堆上麵。就這樣,驢子將落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這隻驢子便上升到了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迅速跑開了。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的旅程中,難免會陷入各種形式的“枯井”裏,
也會有各種形式的“泥沙”傾倒在身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何不學一學“枯井”中的驢子,將身上的“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麵去,一步步提升自己的高度。
絕境對於我們來說,並不是隻有消極的那一麵,一次災難也可以是一次契機。四麵楚歌可能會讓你在生活的極度艱難中找到生存的另外一個突破口。
我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挫折,就好像是落在我們身上的泥沙,積極的人會尋找方法把這泥沙變成自己的墊腳石,然後再站上去,那麼即使我們掉在深井裏,也能安然脫困。如果任憑泥沙落到身上而不去管它,最終,也隻有被泥沙掩埋。
張亮炒股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在這十幾年間,他從大戶室做到中戶室,由中戶室做到了散戶大廳,到最後連散戶大廳也不去了。
張亮落到如此地步的原因,就在於他從沒有在自己的失敗中找到教訓。每次賠錢之後,他總是責怪自己運氣不好,沒買到好的股票。而事實上,是他自己沒有把握好買入和賣出的時機,沒有總結出適合自己的炒股經驗,才會造成一次又一次地賠錢,最終,在股市上一敗塗地。
生活中有很多像張亮這樣的人,他們之所以沒有成功,不是他們實力有多麼弱小,而是因為他們不從失敗中總結教訓,隻是一味生活在失敗的陰影中。其實失敗有什麼大不了的?隻要找到原因,吸取教訓,從頭再來,就總會有成功的一天。所以我們說,人生最糟糕的事不是損失了金錢、失去了愛情、送別了親人、身患了惡疾、遇到了壞人,而是喪失了鬥誌,失去了麵對的勇氣,找不回那顆從頭再來的心。
每個人出生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一無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後天創造的。所以,如果你丟失了什麼東西,讓你覺得痛苦,沒有關係,我們本來就是一無所有,大不了從頭再來。也許,你會說,我沒有了重來的資本,因為,我已經不再年輕,我沒有時間。但是,你擁有了經驗,擁有了閱曆,這是你的資本,是可以讓你做得更好的資本。
人生的路上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總有潮起潮落之時,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就否定自己。有時失敗也未必是壞事,但要有從頭再來的勇氣。用平常心去看待人生中的起落,不能因為一次的得失就斷定一生的成敗。在堅強的生命麵前,失敗並不是一種摧殘,也並不意味著你浪費了時間和生命,而恰恰是給你一個重新開始的理由和機會。
.......
強者駕馭命運
命運之神經常是不公平的,但它更青睞於自強不息的人,因為,隻有自強不息的人才能夠勇敢地從命運之神的手中把自己的命運奪回,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能戰勝自己,才是最終的勝利者。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或危機,隻要你認為你行,你就有可能處理和解決這些困難或危機。對你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想法,就能發揮出積極的力量,並且因此產生有效的行動,直至引導你走向成功。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在用權術與計謀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方麵可謂技藝高超,但真正讓他出人頭地的,是他果敢的開創精神和頑強的意誌。
慘遭失敗之後,他暫時退出了政壇,回家休養。
在芬迪灣的一次遊泳後,羅斯福的雙腿突然麻痹,一個有著光輝前程的硬漢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臥床不起、什麼事都需要別人照顧的殘疾人,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同時折磨著他。
最初,羅斯福幾乎絕望了,認為上帝把他拋棄了。但奮力向上的精神和頑強的意誌讓他沒有放棄希望。在治病期間,他仍然不停地看書,不停地思考問題,勇敢地麵對自己的疾病,同時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而能做到這些需要多麼非凡的勇氣和毅力啊!經過疾病的折磨,羅斯福變得比過去更加堅毅、老練了。
羅斯福身體力行著自己在首次就職演說中提出的“無所畏懼”的戰鬥口號:“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他不怕失敗,勇於嚐試,勇於創新,有魄力,有遠見,最後終於把美國引上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羅斯福是強者,他駕馭了自己的命運。
在受苦受難的經曆裏,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無論是國王或乞丐、詩人或農夫、男人或女人,當麵對傷痛、失落、麻煩或苦難的時候,他們所承受的折磨都是一樣的。
但是,困境可以讓人分出等級,拉開高、低之間的差距。麵對生存的困境,可以笑出來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世界上的每一個偉人都是意誌力很強的人,查閱他們的曆史檔案就會發現,他們都有一部苦難史。雖然他們的遭遇不同,但都在感受痛苦的過程中,使意誌得到了鍛煉。痛苦是對信念、信仰的殘酷考驗,經受住了這種考驗,他們的信念、信仰就比常人堅定無數倍。所以說,要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堅強的人,就不能在不幸到來時消沉。即使你不做拯救世界的偉人,也要做拯救自己的強者。
艾莉森在十幾歲時發生了一場嚴重的車禍,險些喪命。她在醫院昏迷了將近兩天後,竟奇跡般蘇醒,但四肢全部癱瘓。
雖然四肢癱瘓,但她心中堅強不屈的精神卻沒有癱瘓。依靠不服輸的勁頭,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成為哈佛大學首位四肢癱瘓的學生。畢業時,艾莉森還取得了心理學和生物學兩個學士學位。
麵對這些苦難,艾莉森時常鼓勵自己:“這就是我的生活,我一直感到,無論我麵對怎樣的困境,我都應該堅持下去,自己拯救自己。”
遭遇不幸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如何對待才是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困境中,笑也許會更顯風度和不屈,而最重要的是,始終堅持笑對困境,直至走出困境。我們要有笑對一切不幸的生存境界,隻有擁有了這種境界才能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更優越。
遭遇不幸並非就是世界末日,有時候它還是促使我們采取行動的催化劑,對改善狀況大有必要。它能使我們的頭腦變得靈敏,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隻要我們把心靈敞開,完全接受那不可避免的命運,我們就不會沉溺在痛苦的深淵裏。
因此,當你“不幸”遇到不幸時,揮揮手,向不幸告別。如果你退縮了,那不幸隻能陪在你的身旁,做你永遠的伴侶了。
剛剛受到打擊的時候,也許你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停止了運行,而苦難也似乎永無止境,但無論如何,你總得往前走。當你的生活被不幸遭遇分割得支離破碎的時候,隻有時間可以把這些碎片撿拾起來,並重新撫平,所以,請給時間一個機會。終有一天,你又能喚起過往快樂的回憶,並且感受到被護佑。
每天都要進步一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追求十全十美的責任感。這就需要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努力,而不能因為現有的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球王貝利,這個綠茵場上的黑色精靈,在二十多年的足球生涯中,參加了將近1400 場正式比賽,共踢進1282 個精彩進球。更為了不起的是,他創造了一個球員在一場比賽中進8 球的驚人紀錄。他超凡的技藝不僅讓萬千球迷如癡如醉,也讓他的對手拍手叫絕。當他射進第1000 個球時,有記者問他:哪一個進球最精彩?他若有所思地說:下一個。
每天都進步一點。他不斷追求的下一個的精神如同他的球技一樣,打動了千千萬萬的人,也使得他的人格魅力插上了翅膀,飛向世界的各個角落。
世界第一流的歌劇大師威爾第在80 歲那年,創作了一曲充滿探索意味而又不失生氣和活力的歌劇。熟悉音樂創作的人都知道,想讓一首曲子主題嚴肅而形式活躍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幾乎沒有人敢做這樣的嚐試。
所以有記者這樣問威爾第:“您已經80 高齡了,又是歐洲頂尖的歌劇大師,為什麼要甘冒風險去譜寫這樣富有探索意味的歌劇呢?萬一失敗了,您就不擔心一世的英名從此被毀嗎?”
“在我六十多年的音樂生涯中,我一直努力追求完美,可惜每一次都和完美失之交臂。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有責任再試一次。”威爾第動情地回答。
威爾第身上體現出“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也正是每天進步一點的體現。這個世界上唯一能預料的事,就是總有意料之外的事會出現,所以生活的藝術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想要遺憾少一點,需要我們不斷地追求完美,每天進步一點。
日本企業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在當今世界算得上首屈一指的。可當年他們的管理方法還是一個美國人教的。他就是美國的管理大師戴明博士。為了紀念他,日本企業的最高管理獎就命名為戴明獎。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麥克阿瑟占領日本時,為了挽救日本經濟的頹勢,指示盟軍總部在日本大量購買日用品。在眾多的采購物資中,有一批是電話總機,誰知交貨裝機後不能使用。當時,類似的產品質量問題層出不窮。日本的工廠不是不規範,機器不是不先進,工人不是不負責,可產品質量的問題出在哪裏了呢?經多方考證,麥克阿瑟認識到要使日本經濟走上複興之路,首先就要改進日本企業的管理水平。
經過商討,日本的企業家聯盟決定邀請戴明博士來講授日本企業管理。戴明去了後,發現前來聽課的全是日本一些大企業的技術員、工程師和一線的管理者。他就問企業家聯盟:“你們是想真改變,還是想假改變?” 大家回答:“當然是真的想改變。”戴明說:“很好,那就請你們讓各大企業的總裁來學習吧。”
就這樣,戴明博士在日本辦了八期總裁班。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八期培訓班為日本企業的複興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此,他就被譽為日本二戰失敗後經濟複興的第一功臣。那麼,戴明博士到底講了什麼內容呢?
首先他讓日本企業認識到高質量的產品不但不會增加成本,反而還會降低成本。為了生產高質量的產品,起初成本是高,但科學化、規範化後,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而且由於保證了質量,次品率大幅度降低,顧客也更喜歡,所以成本自然會減少。
其次,戴明認為檢查不重要。檢查出產品有質量問題時,已經太晚了。檢查是為了找出問題,改善流程,隻有通過不斷地改善各個環節,才能保證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檢查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更為可貴的是,戴明博士在日本企業中倡導了一種“永遠追求改善,每天進步一點”的精神。如今,這種精神已經成為了日本企業追求的目標。
無論什麼人,做什麼事,很難做到最好。做不到最好沒有關係,隻要一次比一次更好,就能夠讓人看到希望。一天一點的進步,會在長年累月中變成巨大的進步。所以,生活中的你我,不妨也給自己這樣的要求——每天進步一點。當別人原地踏步時,你的“每天一點進步”就能將他們甩出很遠;當別人也在謀求進步時,你的“每天一點進步”會慢慢趕超上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