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也許你沒有美麗的相貌,也許你沒有完美的傲人的閱曆;時下,也許你正處於人生的低穀,也許你正遭遇命運的戲弄..這一切都不足以將你打垮,正視眼前的現狀,鼓起進取的勇氣,做一個扭轉乾坤的強者。
要有自我欣賞的勇氣
敢於自我欣賞,才能找到自己的優勢。自我詆毀、自我貶低,是非理性的行為。其實,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每個人的資質不同、性格不同、機遇不同,所以注定有人輝煌,有人平淡。可有的人不考慮自身的具體情況,不切實際地強求達到別人的高度,這不但不能達到幻想中的目的,反而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煩惱和痛苦。要知道,“名人”亦有“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寂寞和壓力,而普通人亦擁有平淡中伸手可及的幸福。也許自己正被他人羨慕著,隻是我們常常被虛幻的東西所蒙蔽,而忽視了真實的自我存在。
是的,欣賞是一種心境,欣賞是一種發現,欣賞更是一種勇氣。當別人認為你的眼睛不漂亮的時候,你自己要能從中欣賞出深邃和智慧,當別人嘲笑你臉蛋平平時,你自己要能從中欣賞出獨特的美…… 這不是自戀,而是一種自信。自信的人才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
人的一生不會像自己想象的那麼絢麗動人。你可能貌不驚人,但不必耿耿於懷;你可能前路坎坷,但不必垂頭喪氣。麵對失意、坎坷、磨難、挫折,不要喟歎,不要抱怨。與其哀傷自憐,不如靜下心來欣賞自己。能欣賞自己,就會少一些抱怨,多幾分灑脫,在豁達的心態中坦然走自己的路;會欣賞自己,就能揚起追求的風帆,駕馭希望之舟駛向理想的彼岸;欣賞了自己 ,你就是自己的太陽,你就有自己的一片藍天。
美國著名音樂家麥克約瑟說:“你自己與自己的心交流,要讚美它,讓它感到你對它的賞識,那時候它才向你釋放靈感。”
欣賞自己,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欣賞自己,不是鄙視別人、狂妄自大,不是自命不凡、孤芳自賞,是源於對自己生命的珍視和熱愛;欣賞自己,不是故步自封、剛愎自用,不是讓自己成為“井底之蛙”而不見更廣闊的天空,是讓自己拋棄浮躁後更成熟地走向遠方。欣賞自己,堅定信念,盡力走自己的路,人生就無怨無悔。
瓊斯的父親心情不好時,喜歡在陽台上擺弄他的幾株花;瓊斯的心情不好時,則喜歡到陽台上觀賞父親的花。父親說,澆花、鬆土、除草是一種享受,瓊斯卻認為賞花才是最好的感覺。
父親的設計樣板遭到棄用,他沮喪了好幾天,閑時就到陽台上種花,瓊斯心疼父親的身體,到陽台看他。他凝視著花盆裏的一棵小草,一動不動。
“爸爸,為什麼不把它拔了?”一天,瓊斯問。
父親說:“它太嫩了,拔了可惜呀!”
瓊斯覺得好笑,說:“一棵草有什麼可惜的!”
父親卻喃喃地說:“它不值得我欣賞嗎?”
“爸爸,您欣賞這草?”瓊斯驚詫。父親提高聲音說:“不,我欣賞我自己。” “啊!”瓊斯不禁一愣,一向書生氣十足的父親,說這句話時竟有幾分儒雅以外的嚴厲和堅定。
父親意味深長地說:“我欣賞我自己,因為我和這草一樣堅韌不屈。你看,這花盆裏全是些用來固定花苗的瓦礫,這草竟硬是從瓦礫間鑽出來。我也是這樣,我的設計被棄用,但我昨天又遞交了參與設計的申請書,我要通過這次設計,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單這一點,就值得自我欣賞。”父親停了一會兒,愛憐地問瓊斯:“孩子,你欣賞你自己嗎?”
瓊斯又愣住了,這是何等高深的話題呀!
父親見她沒回答,笑著對她說:“欣賞自己,就要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要自信、要樂觀。你是大人了,應該明白了。”
父親的話很深奧,但瓊斯聽得很入耳,她知道父親正用濃濃的父愛,澆鑄著她的品格、性格和人格。
學會欣賞自己的開朗自信,欣賞自己的聰慧大方,欣賞自己的高尚情操。或許有不少人值得欣賞,但你最應該欣賞的是你自己。學會欣賞,是人生的一種享受。學會欣賞自己,就可以欣賞到自信的魅力。
在羨慕別人的同時,我們往往忽視了自身的財富。健康、青春、美貌、智慧……每一樣都是無價的,而當你擁有這些時,你還缺什麼呢?好好珍惜你所得,好好利用你所有,就會發現你已經是一個“百萬富翁了”!與其站在那裏眺望別人的背影,不如坐下來靜靜地想一想自己走過的每一個堅實的腳印,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中亦有許多閃光點。所以,請滿懷激情地用自信、自強、自愛、自尊、智慧和愛心去撥動生命的琴弦吧,欣賞自己彈奏的人生樂曲,才能體味到最動人、最華美的篇章。
所以,勇敢地喊出來“我很棒”“我很美”“我能行”吧,讓別人知道“我就是獨一無二的我”!這樣的自我欣賞真的會讓你有所提升。
勇於自我肯定
肯定自己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評價,它像一個打造奇跡的魔法師。
20 世紀60 年代,美國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利福尼亞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新學年一開始,羅森塔爾博士就把三位教師叫進辦公室。羅森塔爾博士對他們說:“根據你們以往的教學表現,你們被評為本校的優秀教師。因此,我們特意挑選了120 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組建三個班讓你們來教。這些學生的智商是各年級較高的40 個人,希望你們能讓他們取得更理想的成績。”
三位老師都欣然地接受了這項任務,並表示一定盡力。羅森塔爾博士又叮囑他們,對待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樣,不能讓孩子或孩子的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老師們都答應嚴守秘密。
學期結束了,這三個班的成績果然排在每個年級的最前列。這時,羅森塔爾博士告訴了老師們真相:這些學生並不是特意挑選的最優秀的學生,隻不過是各年級隨機抽調的學生。老師們沒想到會是這樣,都認為是自己的教學水平確實高。這時羅森塔爾博士又告訴了他們另一個真相:他們也不是被特意挑選出的全校的優秀教師,也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普通老師罷了。
這個實驗結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這三位教師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都認為學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對教學工作充滿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認真、賣力,結果肯定非常好了。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如果能夠充分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就等於已經成功了一半。當你麵對挑戰時,你不妨告訴自己:你就是最優秀和最聰明的,那麼結果肯定是另一種模樣。
在亞洲西部的一個部落裏,部落的酋長有三個女兒,前兩個女兒既聰明又漂亮,唯獨三女兒不但長相一般,脾氣也暴躁無比。等她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時,大女兒、二女兒相繼都被人用當地最高的十匹馬的聘禮娶走了,隻有三女兒一直沒人來提親。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酋長對此心急如焚。
有一個外鄉人聽說了,就找到酋長說:“我願意用十匹馬做聘禮迎娶你的三女兒。”酋長一聽高興極了,當即就把三女兒嫁給了這個外鄉人。過了幾年,酋長去看三女兒,令酋長難以置信的是,從前的醜丫頭不但變成了一個氣質高雅的漂亮女人,還能給他做一桌美味佳肴了,比起她的兩個姐姐毫不遜色。原來,當年姐姐們的婚事極大地震動了她,讓她相信自己也有十匹馬的價值。從此,她就按照高標準來要求自己,讓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那最高聘禮的價值。漸漸地,她就從一個不起眼又脾氣壞的平常的女孩蛻變為端莊美麗魅力十足的優雅女人。
故事聽上去也許有些神奇,但類似的故事在現實中卻真實存在。
她做過酒吧女招待,是一個4 歲私生子的單身母親,但這些並沒有影響這個“問題女人”從“醜小鴨蛻變成白天鵝”,她所創造的“灰姑娘童話”在她結婚之後續寫。婚後的一年裏,梅特充分地履行了挪威王妃的職責,沒有傳出任何醜聞。在大部分挪威國民的眼中,梅特王妃幹得相當不錯,並且有超過1/3 的挪威人認為梅特為當今的年輕人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或許這是心理暗示所起的作用吧。要想改變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首先就要改變自己在自己心中的形象。當你認定了自己“不平凡”的身份,你就會想方設法地達到那個“不平凡”身份所需的要求。如果你認為自己是鳳凰,肯定不會有麻雀的舉動,而是會要求自己像華貴的鳳凰那樣展翅高飛,那樣優雅地翩翩起舞。
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任何時候不忘提醒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你是獨一無二的,你有著別人沒有的優點。如果你每天試著讚美自己,你一定會發現,自己正悄悄地發生改變,就像陽光下的小溪,被鍍上了一層光澤,散發著一種令人驚豔的美。到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成功距離自己是如此的近。
總有一扇窗為你打開
有句諺語說“條條大道通羅馬”,成功的道路絕對不止一條。如果這扇門實在打不開,那麼你可能走錯了路。這時另開一扇窗,你會發現整個世界一樣會呈現在你的麵前。
他,5 歲失去父親,14 歲輟學,16 歲當上了火車司爐工,18 歲被解雇,之後開始賣保險、賣輪胎、經營渡船、經營加油站,當餐館主廚,然而統統失敗了。在經曆了1009 次失敗以後,他僅憑著105 美元的社會保險金又一次開始創業,直到70 多歲時大獲成功。他就是聞名全球的快餐連鎖。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當麵對傷痛、失落、麻煩或苦難的時候,他們所承受的折磨都是一樣的。麵對打擊,麵對種種磨難,詛咒自己的不幸是沒有用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接受它,並且挺起胸膛往前走,去履行生命的種種計劃,去為實現心中的夢想而不懈奮鬥。
人生就是這樣,隻要心中還有一線希望,無論那些來自外界的不幸是怎樣的沉重,無論源於自身的災難是如何的巨大,腳下總會有一條新的道路讓你可以走下去。
巴蒂21 歲時,家就住在沙塵暴頻發的地帶內,父母一生都在與風暴及幹旱搏鬥。
雙親去世以後,巴蒂便擔負起維持家計的重擔。直至有一天,他們實在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有農作物可以收割,糧庫裏一無所有,他們就要餓肚子了。巴蒂望著農舍屋頂上麵的沙塵,一籌莫展地坐著發愁。忽然他7 歲的妹妹開門走進來,身旁還跟著她的一個好朋友。
“哥哥,你可以給我10 美分嗎?”她懇切地問道,“我們想去商店去買些餅幹,我們每個人都需要10 美分。” 巴蒂久久說不出話來——因為他想不出一個好理由來拒絕。但他沒有10 美分,搜遍了全身的口袋也找不到10 美分。“妹妹,非常對不起。”他內疚地說道,“我沒有10 美分。”
當天晚上,巴蒂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因為他永遠忘不了妹妹臉上失望的神情。有生以來,他經曆過不少打擊——父母去世、工作被炒魷魚、沙塵暴的襲擊..但沒有一次像今天一樣——他居然沒有10 美分可以滿足自己年幼的小妹妹這麼小小的要求,他決定開始采取行動改變現狀。
巴蒂一直想當一名教師,但是自從父母去世以後,他認為自己最好留在家裏,擔負起農場的工作。可眼見農場一再受到沙塵暴的摧殘,使他不得不考慮從事其他的工作。於是第二天,巴蒂到鎮上給自己找了一份臨時工作,從那時起,他借來許多書,每天都認真研讀到深夜,以準備有朝一日能得到他真正想要的工作——當一名教師。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在一個鄉村學校找到工作。由於不懈地努力,他最終如願以償,也贏得了鄰居的讚美與尊敬。
巴蒂在不斷經受打擊過程中,並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相反,在困境中改變了生活的方向,並且克服了困難,最後終於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一劇中說過:“要采取行動以抵製困境,在打擊中堅強不屈。隻有對抗,才能結束困境。”生活中的打擊可能會令你失落、絕望,給你的心靈留下陰影,甚至讓你覺得仿佛就是世界末日的來臨。但當你能夠接受這個現實並重新開始時,你就已經離成功近了一步。
年輕的朋友們,希望你們能夠了解——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真正的絕境。無論黑暗多麼漫長,朝陽總會冉冉升起;無論風雪怎樣肆虐,春風終會緩緩吹拂。俗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當挫折接踵而來、失敗如影隨形時,當命運之門一扇扇關閉時,你永遠也不要懷疑,總有一扇窗會為你打開。人的一生總會有坎坷與挫折,當它們與你“不期而遇”時,你是一味地抱怨上天不公、感歎命運多舛,還是要勇於麵對、不屈抗爭並最終戰而勝之呢?
努力彌補缺憾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別人的認可和尊重。要達到這個目標卻不容易,因為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缺點甚至缺陷,當這些缺點或缺陷呈現在公眾麵前的時候,它就可能成為成功的障礙。因此,不斷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就變得尤為重要。
“認識自己,改造自己”,這應該是我們一生中努力追尋的目標。自己是什麼形象,能否感染對方,看看自己哪些方麵讓人喜歡,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好,哪一種事情適合自己幹,如何讓周圍的朋友喜歡自己等,都應該是經常要問自己的問題。找到自己的缺點以後,不斷改正它們,並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這樣你才會不斷進步、不斷提高,才會慢慢趨近完美。
有一個男青年,不小心把一件新買的襯衫劃破了一個口子,他惋惜地說:“一百多塊買了件襯衫,穿了不到十天就不能再穿了。”
媽媽接過來左看右看,說:“我補補看。”
結果三天後,再一次看到那件襯衫時,他驚呆了:不規則的口子全部被小心地用細細的白絲線縫合,那些被白絲線縫合的裂痕呈樹枝狀,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樹枝上的冰花或霧凇一樣,美極了。為了強調這種效果,媽媽特地還在樹枝下用花棉布頭拚貼了一個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原來要丟棄的襯衫,現在變得比原來更完美、更獨特。
他讚歎道:“太漂亮了,就像藝術品一樣。”
世界上萬事萬物不可能總是十全十美的,生命又何嚐不是如此呢?遺憾已經存在了,再傷心也無濟於事,還不如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它開出別樣的花朵。傷害、殘疾、病痛……總會在我們沒有防備的時候襲擊我們。你不能指望展覽傷口博取同情,那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你能做的、該做的,就是包紮傷口,並且還要努力在“傷口”上開出最美麗的花朵。生命的意義就體現在這裏。
西漢的司馬遷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受殘酷的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的著名作家史鐵生,雙腿癱瘓,隻能坐在輪椅上度日。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但他卻寫出鼓勵無數人的散文《我與地壇》等作品,榮獲2002 年度華語文學傑出成就獎。
失聰,雙目失明。但她用她戰勝病殘的事跡,寫出了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的《我生命的故事》一書。這本書被譯成50 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她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告訴世人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的道理。1964 年她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被世人尊稱為“樂聖”的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從26 歲時開始聽覺就日漸衰弱,晚年徹底失聰。但是,他對藝術和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令人極其絕望的時候,貝多芬以堅強的意誌克服了重重困難,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第三英雄交響曲》。而《第九合唱交響曲》是貝多芬在他耳朵全聾、病情惡化的情況下,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出來的。
有太多這樣的事例,有太多並不完美的人,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為殘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個最完美的“補丁”。
每個人都有缺陷和短處,任何事物都會有兩麵性,有的時候,人的劣勢未必就是劣勢,可能反而成為優勢。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但往往在遇到麻煩的時候很自卑。其實劣勢和優勢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為你的缺陷打個完美的補丁,你最大的劣勢將變成你最大的優勢。
愛真實的自己
日常生活中,每個擁有健康的自我評價能力的人總認為自己是值得愛的。兩千年前耶穌就告訴世人“像愛自己一樣愛周圍的人”。但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自愛的可能性與重要性,更未理解到愛是相互的,隻有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有個小女孩,從小練習彈鋼琴,周圍的人都誇她彈得好,她對自己也有信心。上中學時,學校要挑選合唱團的伴奏,由於在小學時有擔任過合唱伴奏的經曆,她和許多同學一起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最後,她卻落選了。強烈的打擊致使她宣稱從此不再彈鋼琴,理由是,雖然對方彈得也不錯,但絕對沒有她彈得好,老師沒挑選她顯然是偏袒對方。既然老師不喜歡她,那麼她再努力也是白費,所以不想再彈鋼琴了。
可以說,故事中的這個小女孩愛的不是自己,而是愛別人對她的稱讚與認可。而一旦這種來自外界的稱讚和認可成為她唯一的動力時,她就很難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