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討論最熱烈的話題。
大約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人都是一樣貧窮,這自然沒有什麼可以自豪的,但從競爭的角度講,這樣似乎就存在一個公平的起點。
那個時候,人大至分為城裏人和農村人。工人階級是無產階級先鋒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基石,農民是工人階級的兄弟。所以工人是老大哥,農民是老二。
商、學、兵在經濟上沒有獨立的階層。商依附工,學依附每個家庭,兵是義務兵。當兵幾年後複員,進城就成了城裏人,回到鄉下就成了農民。基本上是根據二元結構歸類,工人的兒子是工人,農民的兒子是農民。城市要發展,工人階級是確保的對象,農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奉獻者。這種情況一直到2007年取消農業稅才開始發生轉變。
而中國人的財富積累,卻是從上個世紀就開始了,那便是文革結束後的幾年裏,商業開始活躍起來,製約“投機倒把”的尺度漸漸的放寬,而第一批開始富裕起來的人,基本上是過去的地富反壞右加無業遊民,並且以刑滿釋放人員居多。
中國人對財富認識的第一個典型概念是“萬元戶”。這些人,因為生活最因難,沒有經濟來源,被迫經商做小買賣,幾年的功夫,就積累了一筆不小的財富。而另一筆財富,則是國家對過去錯劃成右派的一部分人的補嚐,以及對過去作為被剝奪了財富的資本家的部分返還。這一批富裕人的出現,在當時社會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主要是表現為對知識分子、對工人階級的心理平衡的打破。因為他們得到的二三萬元或三四萬元,基本上是知識分子或工人老大哥一輩子的工資收入。
因為工人階級主導發言權,所以“萬元戶”最初是一個貶義詞,直到1984年底,“萬元戶”才開始向中性詞轉變。這幾年的變化,讓中國人,第一次看到財富的曙光,也開始體會到了追逐財富的魅力。“萬元戶”們的生活,成了社會的焦點,人們大多數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這批人,因為他們的主體是“不安分守已”的勞改犯,一貫的“投機倒把分子”。
而接下來的第二波追逐財富的人,則是因廠長、經理負責製而上台的人,以及靠拉關係搞批條,利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雙軌製從中輕易獲得大筆金錢的人。他們的富裕,衝擊了盲目議論著“萬元戶”的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這個時期,知識分子在中國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從某種程度上說,隻是剛剛形成。被文化大革命瓦解的知識分子,在剛剛被劃分到工人階級隊伍中之後,立馬因為教育事業的高速發展和恢複,從工人階級中獨立出來。縱觀這前二波財富的攫取者,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都沒留下什麼積極正麵的印象。可以說,現代中國人的財富,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名聲不好,到80年代末就成了腐敗的代名詞。
文濤指出,緊接其後出現的走私、搶劫銀行、監守自盜、偷稅漏稅等等是當時的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後來對中國企業家甚至出現“原罪”一說,也就是說,他們積累財富的過程,沒少幹傷天害理違法亂紀的事。豈可一概而論,這種觀點顯然是不對的。
本人覺得,由於財富對人們的誘惑太大了,在財富這個鮮活的概念來到我們的生活中後,雖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躍躍欲試,但是它激活了相當一批人。從第一批人富裕起來開始,財富或賺錢這個話題,整整讓全中國人討論了三十年。這種高度的熱情,在世界上其他民族中間是少見了。我們無法相信,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人們都像中國人這樣熱衷於發財賺錢。或許世界上最富有、最會賺錢的猶太人,也達不到這樣熱情的程度。可以說,是中國人對財富的這種熱情,讓中國人感到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