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為了幸福的生活(1 / 1)

\u000f�߰\u001b�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沒有誰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應該享福或是應該吃苦。無論他們的先輩是貧窮還是富有,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努力。雖然每個人的獲得的教育身、身處的環境,以及體格、智商不盡相同,然而這一切都不應該成為他們追求幸福的障礙。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人類通過不懈的奮鬥拚搏,甚至流血犧牲,一直在努力建立一個理想的、道德的社會製度。

平等、自由、博愛、公正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是,隻要人類社會還沒有到達理想的王國,自由的王國,就沒有絕對的平等和公正。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高喊著:“國王要靠自已生活”;“無代表,不納稅”。然而,最終勞動者還是隻能通過大量的工作,創造豐富的利潤,才能收獲有限的工資。而國王不僅擁有巨大的財富,而且其財富還可以大量地下仔,生出錢兒子、錢孫子。高利貸者也是靠錢下仔不勞而獲的。所以,古往今來,在現實的世界裏,人與人中間,從來很難有真正的平等。

下麵是文濤大段論述的關於社會和經濟問題的見解。

國家的目標之一應是平衡社會財富,讓國家盡可能建立在一個相對平等的基礎上。稅收就是一項主要措施,不僅是國家存在的基礎,也可以通過再分配彌補個體之間天然的不平等。人們也從早期抗稅抗捐鬥爭轉變成,建立一個萬捐萬稅的國家。可以說,現代社會的每一種國家製度,都是人們自已選擇的結果。人們選擇每一種製度,都是為了在最大程度上現實個體的平等。保正絕大多數人幸福。所以說,國家都是好國家、政府都是好政府,但具體政策確難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製度是人民選擇的、政府也是人民選擇的,而政策的製定,卻可能出現官僚傾向。國家的製度本質與國家一時的麵貌,往往表現得不完全一致。在我們國家最明顯的就是城鄉差別的問題。雖然我們幾十年來一直在說努力縮小城鄉差別,然而縮小差別的政策實行得很少、也很晚。至今農民的收入,仍然比城市人口收入低得多。這種差別,絕對不是自然條件造成的,也不是智力、體力造成的。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民族,中國農民是最能吃苦、最富有智慧的農民。他們的才能和智慧,絕不輸於工人階級,也不會輸於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曆史的慣性讓廣大農民處於這種尷尬的境地。我們無論是向前看,還是向後看,都應該幫助農民兄弟,盡快地縮小城鄉差別,讓農民兄弟更多地分享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要知道,沒有農民兄弟的創造意識,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我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首先從農村搞起,決不是誰的心血來潮,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在農村,渾厚的基礎、博大的智慧在農村,這就是我們的改革開放,首先是在農村,而非城市的原因。我國的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與廣大的農民相比較,還顯得很年輕、很幼稚。

從改革開放的前途來看,從我們的未來來看。不真正解放農民,不讓廣大農民富裕起來,改革開放就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我們也不會有什麼真正的未來。

農民既是我國人口的絕對大多數,也是市場經濟最廣闊的市場。沒有富裕、幸福的農民兄弟,少數人的幸福生活,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深淵。

過去我們講,國富、國窮,自然環境不同。現在是信息社會,全球經濟逐漸一體化,創新,創造,綜合竟爭力,就是我們的命運。我們要發展、要強國富民,不僅要讓自然資源轉化為財富,更主要的是要讓資本資源、人才資源、科技資源、文化資源、觀念資源轉化巨大的財富。我們再也不能指望蠶農養蠶、茶農種茶、窯工燒窯、礦工挖煤等來強國富民,再運到國外去換真金白銀。這個世界早已不是過去的那個世界,財富增長的速度,是不可能靠種桑養蠶趕上的。我們的傳統農業,傳統手工業,曾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化,我們的現代科技文化、藝術,還需要加倍努力。發達國家的發達,從來都不依賴農民、農業,而是依靠高新科技,文化產業。美國不僅是科技強國,靠科技產品出口得大筆財富,更依靠文化產業,依靠商業大片賺得盆満鍋満。在美國、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文化藝術產業占到經濟的60%、70%,而我國10%都不到,差距太大。隻會亂漲價,賺國人的錢,實在可憐。

讓政策更有利於農民、農民工,讓政策更有利於工人、貧民這些弱勢群眾。改變我們低福利、缺少社會保障的現狀,改變我們“其他稅收、贈與稅”嚴重失衡的狀況,多收稅。什麼財產稅,土地稅、遺產稅、贈與稅、資源稅、印花稅、房租稅、萬稅,萬萬稅。最大限度的實現,財富與資源第二次分配,別讓“有錢人的兒子永遠是有錢人,窮人的兒子永遠是窮人”。為了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福祉,讓政策向絕大多數人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