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選好苗子,夯實培養人才基礎 (2)(1 / 3)

在工作中要善於觀察你的下屬這是很有必要的,這能夠促使領導者洞悉下屬的心理、想法、欲求,能夠真正發現下屬潛在的特質。不要以為身為管理階層,就以為下屬們便要看你的臉色行事,其實有時候你是要花些精力去研究下屬的。

比如,有些人的自尊心特強,一部分是源於潛意識的自卑感。這種複雜的情緒構成反叛性格,麵對上司時,依然擺出一副“不易屈服”的態度。事實上,許多人擁有優厚的潛能,隻是性格上有些缺點;如果身為上司的你能適當地安排,使他的缺點變成優點,就可以充分發揮他的潛能。

兼聽眾論

從一個角度看人,往往陷於片麵;兼聽眾論,則了解的才會全麵。正如俗語所說,眾人眼睛是雪亮的。古代哲人孟子主張“民貴君輕”,他將“賢、不賢”的發言權交給人民,提出知人要經過國君左右、諸大夫、人民和考察四個程序審查。如果隻是國君的左右、諸大夫說一個人“賢”、“不賢”還不行,隻有人民說的方可考慮,即使如此,還不能決定取舍,要經過考察,賢則用之,不賢則去之。由此可見,最能決定“賢、不賢”還是經過認真考察後用事實做出的結論。因此說,孟子的“知人四程序”,是實事求是的。

明太祖朱元璋也主張知人要兼聽眾論,善於知“毀譽”的真偽。他說:“一國之主如果能知曉被毀的人實為賢士,則誣陷誹謗之言就可以停息,而被毀之人也不至於受到壓抑了;知曉被讚譽之人實為不肖之徒,則偏頗的私心就可以斷絕,而被讚之人也不至於僥幸提拔了。”這就是說,人主如能辨別“毀譽”的真偽,則賢者不受壓抑,不肖者也不能僥幸得進了。

不過,至關重要的一點是,領導要更加充分地認識下屬,最重要的就是相互心靈上的溝通與默契,掌握下屬的本質個性,更深入地了解下屬;同時,時刻提醒自己要對部屬察言觀行,辨別真偽,摸清下屬的內心。隻有保持這樣一種心態,才能不忘處處觀察下屬的言行舉止,這才是了解下屬的最佳捷徑。

4.德才兼備——選拔有才有德之士

領導在識別選拔人才時,必須先正確處理好德與才的關係。擺正位置,理順關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人才並不是單指全才。人才也不一定有職稱,有職稱的人不一定是人才。人才也並不等於知識分子,人才肯定有知識,但知識分子不一定都是人才。評價人才的標準應該是成績。對人才的要求是能做事,做成事,作具體的事。這一特殊標準不同於對領導幹部的評價標準。對領導幹部的要求則是會駕馭人才,統攬全局。而且,在某一領域中可以稱得上人才的可能隻有一人,或極少的幾個人;而在某一階層中,具備領導者才能的,可能有很多人,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中,人才尤其是頂尖入才,起著不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

拿破侖就曾提出“人才是不可替代的”這一觀點。所以,可以說人才是特定時期、特定崗位不可替代的人。要確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是不可替代資本的觀念。

在曆史長河中,大凡有作為的皇帝都能做到知人善任、惟才是舉。

(10)和睦相處 (2)

漢武帝即位後,首先做到的就是不拘一格廣招人才,並於長安首設太學,於是他的麾下人才濟濟,兩位彪炳史冊的將軍,一個是衛青,一個是霍去病。兩人在擊討匈奴中戰績顯赫,而衛青的出身隻是一個騎奴,漢武帝慧眼相中了他的武藝、膽識和忠心,追隨身邊最終造就一代名將。霍去病成為將軍時才20歲,雖然他年齡不大,但具備大將之才,摒棄祖製果斷啟用。事實證明,漢武帝的選擇是正確的。

現代社會,我們知道人才是競爭的原動力,是關乎社會發展、國家興衰的根本。“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百年前,麵對外憂內患,清人龔自珍大聲疾呼人才興國;百年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之路期待著更多的人才湧現。因此,拋棄那些惟學曆論和年齡框框,建立公平公正的競爭機製,讓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是求賢的必備條件。

重視人才的德。

在強調人才的不可替代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人才的德。人才應該是德才兼備,才與德的結合體。在這裏,人才所具有的德指的是社會公德。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說:“沒有信念,就沒有真正的美德。”對於人才來說,敬業就是其信念所在,就是其最大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