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硬骨頭六連”傳奇(2 / 3)

賀炳炎得知從河東趕來參戰的二縱因距離較遠,加上雪路難行,尚未占領瓦子街南麵高地,而敵主力正在向該地集結,如不迅速占領南麵的高地,整個紮“袋口”就會前功盡棄。

賀炳炎和廖漢生商量了一下,決定立即改變原定全縱全部在公路以北作戰的部署,以公路為界獨一旅在北山、三五八旅在南山,由西向東全力攻擊。

賀炳炎同時命令三五八旅派1個團接替獨一旅一團三營向瓦子街東南方攻擊,堵住敵軍南逃去路。三五八旅旅長黃新廷提出:該旅3個團,已有1個團向洛川警戒敵後續部隊,1個團留作縱隊的預備隊,再拿1個團出去,手裏就沒兵了。

賀炳炎聽了黃旅長解釋後說:“為了全局的利益,一縱不要預備隊了。出了問題我賀炳炎負責。”

黃新廷旅長和政委餘秋裏說:“我們堅決服從命令,請司令員和政委放心,哪怕三五八旅隻剩下一個人也要堅守陣地!”黃新廷旅長和餘秋裏政委商量後,決定派七一四團配屬七一五團1個營,執行奪取南山的任務;第七一五團2個營進至小寺莊一線,準備阻擊洛川、舊縣可能東援之敵;第七一六團為總預備隊,相機使用。

餘秋裏在做戰前動員時說:“奪取南山,關係整個戰役的成敗,要不惜任何代價,以最快的速度搶占各個要點,封閉所有向南的缺口,堵死敵軍可能逃跑的通道。如果讓敵人從這裏逃跑,我們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七一四團團長任世鴻和政委徐文禮表示堅決完成任務。

南山橫立在瓦子街的東南方,是一個自西向東綿延起伏串連著6個山頭的長山梁,地勢險要,尤以第三個山頭為最,它是南山的最高峰。在敵軍手裏,守則可以作為最高支撐點,退則可以成為側翼的有力掩護。如被我軍占領,則可居高臨下,形成對敵軍的弧形包圍,堵死敵軍的退路。

全團在任世鴻率領下連續奪取了南山數個陣地,堵住了敵軍的南逃去路。該團奪下的陣地恰好是敵二十九軍和九十師指揮部所在地,是敵突圍的主要突破口。因而敵軍不惜血本,向七一四團占領的陣地發動了一次又一次衝鋒。

在南山的第三個山頭,敵我雙方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戰,在陣地上反複肉搏。第七一四團第二營指戰員,經奮勇衝殺,攻占了南山的最高峰。接著,又和趕來支援的第三營第八連一起,擊退了敵軍兩個團的輪番反撲,殺傷敵軍1000多人,緊緊鎖住了敵軍南逃的大門,為全殲敵軍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戰鬥中,我軍戰土攻得勇猛,守得頑強;幹部身先士卒,親臨前沿指揮戰鬥。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七一四團團長任世鴻、參謀長武治安壯烈犧牲,政委徐文禮、副團長薛常義身負重傷。

經過激戰,七一四團第二營隻剩下120人,第六連(即後來聞名軍內外的硬骨頭六連)隻剩下六七人,仍頑強堅守陣地,直到最後勝利。二營六連像一塊啃不動、砸不爛的硬骨頭牢牢地守在陣地上。此次戰鬥中,湧現出劉四虎、尹玉芬、李恩龍、高家凱等15位戰鬥英雄,還榮獲“英勇善戰,殺敵先鋒”等獎旗和“戰鬥模範連”稱號。新中國成立後,六連保持戰爭年代堅韌不拔、一往無前的硬骨頭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剿匪反霸、抗美援朝、戰備訓練、搶險救災、施工生產等任務。1962年,開赴東南沿海地區執行緊急戰備任務,以“戰備思想硬,戰鬥作風硬,軍事技術硬,軍政紀律硬”而聞名。1964年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授予該連“硬骨頭六連”稱號。1984年1月22日,中央軍委贈予該連“發揚硬骨頭精神,開創連隊建設新局麵”的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