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紅軍時期三次遇險(1 / 2)

年僅14歲陳錫聯,聽到母親躺下後不久就睡著了,便躡手躡腳地起身,依依不舍地深情望了母親一眼,義無返顧地離開了家鄉。當時,陳錫聯絕沒有想到他這一走就是幾十年。這一走,從根本上改變了陳錫聯的命運。

陳錫聯,湖北黃安縣(今紅安縣)人,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山區農民家庭,3歲那年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和兩個姐姐、一個弟弟過著艱難的生活。

才十二三歲,陳錫聯就到地主家去放牛,以便給家裏節省點口糧。他白天幹重活,夜裏還要給牛添草。有一回,他實在太累了,夜裏沒醒過來,誤了給牛添草。地主發現後,打了他一頓。他人雖小,性格卻十分倔強,挨打之後,他頭也不回地離開地主家,再也不肯去了。

母親無奈,隻得帶著他一起討飯度日。幼小的陳錫聯常想:這苦日子什麼時候才能熬到頭呢。

14歲那年,陳錫聯便離開家鄉參加了紅軍的遊擊隊。也就是從那時起,陳錫聯便四海為家,把一生都獻給了革命。

當初,當母親得知陳錫聯要參加遊擊隊,死活也不肯放他走。她哭著對他說:“錫聯啊,你這麼小,怎麼就能離開家呢?……再說,有你在家裏,娘討飯時也能有個幫手呀!”

然而,陳錫聯心裏已有自己的主張。他也深深依戀著自己的母親。自己這一走,母親孤苦無依,他這個當兒子的心裏更難受。但如果不走,不參加革命,他就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母親也永無出頭之日啊!必須走!母親不同意,就悄悄地走。他白天照樣幹活兒,仿佛根本沒有這回事一樣。以致母親以為兒子已經放棄了離家的想法。

一天晚上,陳錫聯聽到母親躺下後不久就睡著了,於是,便躡手躡腳地起身,依依不舍地深情望了母親一眼,就義無返顧地離開了家鄉。

當時,陳錫聯絕沒有想到他這一走就是幾十年。這一走,從根本上改變了陳錫聯的命運。更令他難忘的是,紅軍時期他曾3次遇險,有時甚至差一點丟了性命,而最後都絕處逢生,化險為夷。

參加紅軍後,陳錫聯成了一名紅小鬼。他年齡雖小,卻作戰勇敢,打仗總是衝在前頭,16歲當了通訊班長,17歲被提拔為團部指導員,18歲又升任教導員和團政委。

1931年,紅四方麵軍成立,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下轄四軍和二十五軍。可是,就在這紅軍不斷壯大,根據地不斷發展的大好形勢下,中央代表張國燾卻在四方麵軍中繼續推行錯誤的肅反政策。

一天,在四軍十師三十團任團部指導員的陳錫聯,與幾個年輕夥伴上街。肚子餓了,他們就一起在鎮上買了幾個油餅吃。不想,有人看見他們吃油餅,竟誣告他們組成了一個“吃喝委員會”,要搞陰謀活動。此事不幸被張國燾知道了,他指示要把陳錫聯等人抓起來,準備槍斃。

徐向前聽說此事後,立即跑去找張國燾說:“小鬼們嘴巴饞,哪裏懂什麼‘委員會’呀!批評教育一下,放掉他們。”由於徐向前親自幹預,陳錫聯等人才躲過了這一難。後來,陳錫聯常說是徐總指揮救了他一命。

在紅四方麵軍西征入川的艱苦轉戰中,陳錫聯逐漸由一個紅小鬼成長為一個優秀的青年指揮員。一次,陳錫聯在達縣以南的火峰山戰鬥中負了傷,隨著撤下來的部隊向宣漢一帶轉移。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陳錫聯昏昏沉沉地感到涼冰冰的雪花打著臉,渾身陣陣發冷,口渴得很,嘴唇幹得簡直就要裂開。矇矓中似乎找到了一潭清涼的泉水,他雙手掬水狂飲,卻澆不息喉嚨裏的煙火。焦急之下,驀地醒來,卻又覺得身體顛顛簸簸,如坐船上,依稀聽到沉重的腳步聲和籲籲的喘息聲,他知道自己是躺在擔架上,但疲憊的雙眼卻怎麼也懶得睜開。

顛簸的擔架突然停下來,跟隨擔架的通信員輕輕扶著陳錫聯的頭,把水壺觸在他的嘴唇邊,他貪婪地一飲而盡,精神頓覺爽快。睜開眼來,隻見天空依舊陰沉沉的,傍河的小路上正有自己隊伍在匆匆地行進。

火峰山上炮火連天的景象又在陳錫聯的腦子裏閃過。這時,他才覺得身上隱隱作疼,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負傷了,於是急急地問身旁的通信員:“我傷在哪裏?”

通信員指了指陳錫聯的上身。這時,陳錫聯才注意到披在自己身上的上衣。

這件上衣對陳錫聯來說是多麼熟悉啊!

不久以前,他們打開了達縣,繳獲了一大批軍用物資。那天,陳錫聯正在師部開會,軍需部門的同誌送來幾件衣物給師長汪烈山。汪師長拒絕要這些東西,當場叫來人帶回去分給部隊。在大家的再三勸說下,最後他才留了一件半新的卡嘰布軍上衣,並且立刻叫警衛員找了兩塊布頭,自己動手在衣襟上縫上了兩個大口袋。汪師長一麵縫,一麵笑著對大家說:“徐向前總指揮的軍裝上就縫著這麼大的口袋,方便得很哩!既可裝文件,又可裝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