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當陳錫聯率部連續行軍到達商(城)固(始)公路之上石橋時,上有敵機轟炸、掃射,前有敵軍阻攔,後有追兵,側翼敵人正在運動。在此緊急情況下,陳錫聯和八旅二十二團的領導同誌共同研究決定:該團一營搶先渡過灌河,占領陣地,團主力就地展開,阻擊敵人,縱隊主力連夜冒雪破冰迅速徒涉過河。部隊過河後,夜行百餘裏,終於擺脫了敵人。
12月20日,部隊在黎集以南渡過史河後,原準備休息一兩天,但剛進入宿營地,即獲悉敵四十六、四十八與五十八師,正分別由六安、商城、固始向葉家集地區合擊。為迅速跳出合圍圈,部隊馬上向麻埠方向轉移,高速度通過了六(安)葉(家集)公路。
當陳錫聯率縱隊主力通過不久,幾路敵人即接踵而來。為迷惑和拖住敵人,陳錫聯命令七旅出皖西霍山、舒城,陳錫聯親自率八旅經霍山以西進入英山以北地區。原留在麻城以北地區拖敵的九旅,經過連續行軍作戰,克服了重重困難,於12月25日到達英山以南四姑墩地區。七旅在皖西輾轉殲敵後,也於1948年1月10日轉移至英山東北的陶家河地區。
在此期間,皖西軍區部隊及廣大地方幹部,以英勇頑強的精神,積極投入到艱苦的反圍剿鬥爭。他們一麵發動群眾反抓丁、反搶糧、反掠奪,破壞敵人設置的“三網”和經濟封鎖政策,一麵組織遊擊集團,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由於皖西區的遊擊活動戰績甚大,榮獲中原軍區通令表揚。
正當陳錫聯率三縱在英山東北的陶家河地區休整之際,敵又調集重兵,向英山以東、羅田以北、商城以南、嶽西腹地進犯,並派出大批特務與土頑結合,企圖對陳錫聯的三縱主力進行“重點合圍”。
為粉碎敵人新的圍攻,陳錫聯率領三縱於1月28日轉向皖西。同時,他命令八旅向桐城、舒城、霍山、六安地區機動,九旅向太湖、英山、羅田地區機動,七旅向羅田、商城邊界地區機動。當敵人跟蹤陳錫聯轉到外線的主力準備合圍時,三縱各旅便甩開集中的強大敵人,輾轉機動,分散殲滅敵人。在此次戰鬥中,三縱的鄭國仲副司令員不幸負傷。
在整個反圍剿過程中,陳錫聯得到了大別山廣大人民群眾的很大支援,他們除供應軍隊糧食、柴草外,還協助部隊作戰,當向導、送情報。特別是在救護工作上,幫助部隊搶救傷病員,把一些經治療,包紮後的重傷病員,隱藏在自己的家中或山上,他們采藥送飯,送衣送被。當敵軍“清剿”時,又想盡一切辦法,積極保護傷病員,充分體現了軍民骨肉之情。
在陳錫聯率領三縱在內線堅持作戰的同時,陳粟野戰軍和陳謝兵團在平漢、隴海線積極活動,攻克縣城23座,有力地配合了陳錫聯所部在大別山區的反圍剿鬥爭。敵人在我軍強大打擊下,被迫先後從大別山調走13個旅,使其在大別山的全麵圍攻慘遭失敗。敵人大量被殲,平漢、隴海鐵路幹線被切斷,重要據點被包圍,這就使其中原戰場全麵防禦體係遭到粉碎,被迫轉取分區防禦。從戰略進攻開始,經過半年的作戰,南下大軍已在江淮河漢之間的廣大地區站穩了腳跟,全國各個戰場的進攻和反攻,也大量殲滅了敵人,形勢發生了有利於我軍的根本性變化。
1948年2月,中央軍委為了使中原地區各野戰軍集中作戰,打中等和大的殲滅戰,確定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轉出大別山,進至淮河、漢水、隴海路、津浦路之間廣大地區,尋機殲敵。陳錫聯率領三縱於3月28日北渡淮河,爾後轉入豫西地區。當時部隊中有的同誌認為,這是“前進一千裏,後退五百裏”。鄧小平政委說:“這是從形式上看問題,不是從本質上看問題。我的說法是:‘前進一千裏,又前進了五百裏’。因為大別山仍然在堅持,並沒有放棄,而且今後還要堅持。”
鄧小平又說:“大別山鬥爭已經前進了一步,前進到當地的人民和軍隊已經能夠堅持大別山,前進到主力已經可以逐步抽出來集中機動作戰”。
1949年春天,在第二野戰軍劉鄧首長直接指揮下,陳錫聯又率部回到了大別山。從此,陳錫聯幾進幾出大別山,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牢牢地在這片土地上站穩了腳跟。這時,經過多次戰鬥洗禮的大別山,已成為渡江作戰的前進基地,為支援解放全中國,繼續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