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根據地的建立,實現了毛澤東估計的三個前途中最好的前途。陳錫聯率領三縱在大別山取得的重大勝利,使敵人極為驚慌。敵人抽調14個師33個旅,開始對大別山展開全麵圍攻。
在我軍進入大別山之初,中原局即決定,在新區黨、政組織機構未建立之前,先成立豫東南、鄂東、鄂皖、皖西等4個區工委,負責開展地方工作。
1947年8月30日,中原局明確劃分了部隊展開和各工委的工作區域,其中規定陳錫聯率領第三縱隊負責皖西區的工作,轄桐城、廬江、舒城、霍山、六安、無為、壽縣、霍邱8縣。陳錫聯指揮各旅,積極和皖西地方黨組織取得聯係,肅清土頑,發動群眾,開辟皖西革命根據地。
皖西地區位於大別山東南,有著光榮革命曆史。劉鄧大軍到達前,皖西人民自衛軍在潛山、舒城、桐城、嶽西一帶,保有較完整的根據地,周圍各縣是遊擊隊經常活動的地方。由於它與鄂豫連接,南鎖大江,威逼南京、武漢,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根據當時的鬥爭形勢,陳錫聯決定,各旅著重工作區域為:七旅加強桐城、安慶,八旅加強舒城、廬江,九旅加強六安、合肥,教導團和補充團加強三工委,縱隊直屬隊抽出近千人組成兩個武工隊加強潛山、太湖。各旅組織兩個武工隊,每隊50人,由堅強的軍政幹部和翻身農民戰士組成,作為潛(山)懷(寧),潛山、舒城、廬江、六安、合肥縣地方武裝,歸縣委領導。主要任務是開展群眾工作,進行土改,摧毀舊保甲,建立基層人民政權,發展和鞏固遊擊隊,建立根據地。到10月中旬,在已解放了的12個縣中,建立了10個縣的民主政府,為創建皖西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與皖西根據地建立的同時,在鄂豫區也成立了區黨委、軍區和行署。這樣,以鄂豫和皖西為核心的大別山根據地就形成了。我軍在大別山深深紮下了根,實現了毛澤東估計的三個前途中最好的前途。
陳錫聯率領三縱在大別山取得的重大勝利,使敵人極為驚慌。為了與我軍爭奪大別山這一戰略要地,敵人從山東和豫皖蘇戰場調來5個師,加上原在大別山的9個師,共14個師33個旅,於11月27日開始對大別山展開全麵圍攻。
為了堅決粉碎敵人的圍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製定了“內線堅持和分兵向外、內外配合、尋殲弱敵”的方針。根據這一方針,陳錫聯對三縱進行了緊急動員和戰前準備。隨後,立即投入了反對敵人圍攻的戰鬥。
在經扶(現新縣)城以北的行進途中,陳錫聯到野戰軍前方指揮所,見到了鄧小平政委和李先念副司令員。
一見麵,李先念就開玩笑地說:“錫聯同誌,背得動嗎(指背著敵人行動)?”
鄧政委接著說:“就是要多背一些,背重一些,釜底抽薪就不要怕燙手。調動敵人回援其根本重地,這是個關係到全局的戰略行動。我們多背些敵人,寧願本身多忍受一個時期的艱苦,也要拖住敵人幾十個旅於自己的周圍,使山東、陝北的兄弟部隊能騰出手來,大量消滅敵人。現在陳粟、陳謝的部隊,為配合我們粉碎敵人的圍攻,已開始向隴海、平漢路的敵人出擊。我們準備告訴他們,要做長期打算,我們在大別山背重一些,他們可以放手殲敵,對全局極為有利。”
12月7日,根據鄧小平政委和李先念副司令員的指示,陳錫聯率領三縱由麻城白果地區北上,拖著敵人幾個師在麻城、新縣、黃安(現稱紅安)、商城、潢川、固始等地區周旋,最後強渡史河,跨過六(安)葉(家集)公路,於24日到達英山以北地區。部隊連續在冰天雪地裏戰鬥行軍18天,行程千餘裏,勝利完成吸引多路強敵並將其拖疲拖困的艱巨任務。
在此期間,陳錫聯率部曾先後擺脫了敵人的多次大合圍。
12月13日,當陳錫聯率三縱全部進至新縣正向商城以西轉移時,敵五十八師在餘家集與三縱前衛九旅接觸,後麵敵七師已越過麻城北上,步步逼近,構成合圍態勢。九旅二十五、二十六團連續擊退敵五十八師多次進攻,激戰終日,順利地掩護了三縱主力的轉移。為了把五十八師拖向西南,九旅單獨向福田河方向運動,以後該旅即在麻城以北山區機動作戰。16日,七旅十九團在商(城)潢(川)公路上的江家集,與尾追之敵展開激烈戰鬥。戰至黃昏,冒著大風雪,徒涉潑皮河,擺脫了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