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飛原名葉啟亨,菲律賓名叫西思托·麥爾卡托·迪翁戈,參加革命後改名葉飛。葉飛的生母是菲律賓人,1955年授銜時,他是唯一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歸僑將軍。
1914年5月的一天,在菲律賓的一個山區小鎮上,隨著一陣清亮的嬰兒啼哭聲,一個男孩降臨人間,他就是葉飛。他的父親是中國福建人,母親則是一位菲律賓人。
葉飛的父親葉孫衛,原是福建省南安縣的一個貧苦農民,由於生活所迫,在同家鄉的謝氏結婚幾個月後,便舍家棄業,告別妻子,跟隨同鄉飄洋過海來到菲律賓的呂宋島。開始做苦工,以後做小買賣。能吃苦又頗善經營的葉孫衛,在開始富裕起來之後,便與當地一位具有西班牙血統的菲律賓女青年麥爾卡托結了婚。在小葉飛出生的時候,家境可以算得上小康水平。
菲律賓華裔很多,港口三寶顏就是華人聚居之地。傳說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時到過這裏,所以叫“三寶顏”。據明史記載:福建商販數萬人,往往久居呂宋不返,生育子孫。所以,葉飛有兩個母親,生母是菲律賓人。
葉飛的母親是位有文化的婦女,英語很好,來往的信件都用流暢的英文。葉飛4歲時,母親便教他學習英語,所以後來他回國學英文課就很輕鬆。葉飛小時候活潑好動,調皮搗蛋,母親卻特別疼愛他。葉飛回國以後就再也沒見到她了。開始還有書信往來,葉飛投身革命後,便音信斷絕,一直到解放後,才得知父親在抗日戰爭時期就病故了,母親依然經營小店,但身體已不如前,患高血壓症。父親去世早,全靠母親操持全家生活。葉飛的母親為人正直,在當地華僑中很受尊重,她除了在中國有兩個兒子外,還生育了四兒兩女。葉飛的大妹愛瑪一直幫助母親料理家務和碾米廠的生意。
葉飛的母親於1965年病故,家裏生活困難,碾米廠麵臨倒閉,葉飛突然收到大妹妹愛瑪的來信,告知家中負債無法償還,要宣布破產,但弟妹還在讀書,又怕病弱的母親受刺激,走投無路,希望葉飛能借筆錢給她。這封信使葉飛非常為難,他當時是福建省委書記、省長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軍區司令員,卻無法寄錢給自己的妹妹,這是在海外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若幹年後,愛瑪見到前往菲律賓訪問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時,曾不無感慨地說:“我明白了,哥哥不但是屬於麥爾卡托家族的,還是屬於13億人民這個更大家族的。為了不再使哥哥分心,我咬緊牙關,給人家當女傭,供養弟妹上完大學。我為哥哥爭了氣,也為有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哥哥感到驕傲。”
葉飛原名叫葉啟亨,菲律賓名字叫西思托·麥爾卡托·迪翁戈,參加革命後改名葉飛。葉飛出生時,父親雖然在呂宋島過上了較為富裕的物質生活,但卻仍受當局的歧視和壓迫,因而常常告誡葉飛“不要忘記家鄉,不要忘記祖國”,“中國人在海外受欺侮,就是因為政府太腐敗,所以你們自己要爭氣”。就這樣,神聖的“祖國”二字便越來越深地銘記在葉飛幼小心靈中。
1919年,年僅5歲的葉飛便離開菲律賓的生母回到了祖國,然而時隔僅一個月,父親便被土匪“綁票”了,好不容易被贖出來,就匆忙離鄉出國,以後就再不敢回來,從此再未踏上祖國的土地。年幼的葉飛便自此開始由家鄉的母親謝夫人撫養,謝夫人自己不曾生育,也一直沒有隨丈夫葉孫衛去菲律賓生活,而是留在故土苦撐家業,並把葉飛當成親生兒子一樣看待。所以,葉飛是由在菲律賓和在中國的兩個母親撫育成人的。
1928年,正在廈門省立第13中學讀書的葉飛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葉飛受命參加中共的秘密工作,不僅毅然放棄了在中學畢業後上大學的機會,而且以留學日本為名,一度中斷了與菲律賓親人的一切聯係。
1930年7月,年僅16歲的葉飛不幸在廈門被國民黨當局逮捕。身陷囹圄之後,葉飛為了取得社會和家庭的營救,又設法將自己被捕的消息傳給了菲律賓的家人,希望家裏救濟,並從此與家人取得了聯係。葉飛的二哥葉啟存獲悉後,連忙回國進行營救。葉啟存還帶來了葉飛在菲律賓的出生證,廈門當時有菲律賓的領事館,這對葉飛很有利,因為領事館可以要求引渡。
葉飛的父母親得知這一消息,就試圖通過菲律賓駐廈門領事館交涉引渡,但葉飛考慮若引渡到菲律賓雖可保全性命,免去牢獄之苦,但卻難以繼續從事革命鬥爭,因而堅決拒絕引渡。後來,由於葉飛始終未能暴露真實身份,加上國民黨當局無法查出這位16歲少年的所謂“共黨嫌疑”的證據,經受一年多的牢獄折磨之後,最終在中共組織和家庭的共同配合下獲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