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島和鼓浪嶼全部解放,宣告了16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殖民者和帝國主義列強任意蹂躪廈門的歲月一去不複返了。馳名中外的“海上公園”從此回到了人民的懷抱。葉飛也回到青少年時代上學和走上革命道路的故土。
1947年8月下旬,葉飛率三野十兵團取得了福州戰役的勝利。三野總部命令葉飛率領的第十兵團,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解放廈門。
廈門是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門戶之一,島內麵積128平方公裏,東與金門隔海相望;西、南、北三麵被大陸環繞,最近處與大陸僅相隔1海裏(1956年海堤築成後,廈門島與大陸相連,廈門成為鷹廈鐵路的終點);西南與小島鼓浪嶼鄰近。該島東南部多山,北半部為丘陵,地勢開闊。
國民黨軍以北半部為防禦重點,配置了五十五軍的2個師,其中齊裝滿員的七十四師,位於島西北部的東渡、石湖山、高崎、鍾宅一帶,一八一師位於島東北部的阪美、五通道;二十九師2個團防守鼓浪嶼,該師另1個團和要塞守備總隊駐守廈門市區;五軍一六六師防守島東南部的石胃頭。
國民黨軍在島上構築了以鋼筋混凝土永備工事為骨幹,以野戰工事和障礙物相結合的多層次的堅固防禦陣地。島上有坦克、雷達、大口徑火炮,並有海、空軍火力支援,形成要塞式環形防禦體係。
9月26日,葉飛率領第十兵團的軍、師主要指揮員在泉州召開作戰會議,研究確定攻取廈門、金門的作戰方案。此次會議決定,廈門、金門是要同時攻擊的。
為了給退守廈門的國民黨軍官兵壯膽打氣,10月8日,蔣介石率國民黨軍政首腦多人抵廈門巡視,還由台灣派來勞軍慰問。湯恩伯等人則吹噓廈門防禦“固若金湯”、“守三五年沒有問題”。國民黨“東南行政長官公署”政務委員雷震,在接待勞軍慰問團的宴會上說:“炮擊是常事,但炮是打不到虎頭山的,大家可以安心。”
10月上旬,葉飛對進攻方案作最後檢查,發現二十九、三十一軍隻有3個團的船,而二十八軍隻有1個團的船。時不我待,葉飛決心改變原定方案,先攻取廈門,後攻取金門。
此方案報野司首長同意後,葉飛於10月13日作出進攻部署:以三十一軍九十一師並加強九十三師2個團強攻鼓浪嶼,得手後向廈門市區攻擊;以二十九軍八十五、八十六師和三十一軍九十三師采用偷襲手段奪取廈門島北半部,爾後與九十一師南北對進攻擊,全殲島上國民黨軍;以八十七師和九十三師各1個團分別為二十九、三十一軍的預備隊;以二十八軍1個師又1個團配置於蓮河、淘江一帶,監視並以少量炮火牽製金門國民黨軍,如發現金門守軍增援廈門或準備撤逃,二十八軍的1個師又1個團則立即對金門發起攻擊。
10月15日黃昏,葉飛一聲令下,攻廈戰鬥從鼓浪嶼拉開序幕。
鼓浪嶼彈丸之地,由於風景優美如畫,素有“海上花園”之稱。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紛至遝來,爭相在這裏劃租界,開洋行,建教堂,設領事館,成了“萬國租界”。正因為如此,國民黨軍以兩個團的兵力防守此處。
正值秋季的鼓浪嶼,本該秋高氣爽,不知何故,到了下午4時左右,將按計劃發起攻擊時,天氣突然由晴轉陰,東北風從海上刮來,越刮越大,海空聚集的大塊烏雲翻滾盤旋,很快籠罩了海峽。三十一軍按照葉飛的命令提早30分鍾開始破壞性射擊,一時間,大批炮彈呼嘯著朝廈門島、鼓浪嶼傾瀉。敵軍陣地頓時火光衝天,濃煙騰起,但命中率不高。18時,葉飛命令三十一軍兩個主攻團,九十一師二七一團和九十三師二七七團作為第一梯隊,揚帆鼓槳,從海滄灣、沙壇灣魚貫而出,逆風行舟,分別駛向鼓浪嶼。
葉飛看到,船隊出江口入海灣後,東北風越刮越猛,波濤洶湧。戰士和船工協力搏風擊浪,一會兒波峰,一會兒浪穀,纜繩拉斷,桅杆打折,力挽狂瀾,奮勇前進。船隊航至距岸200米左右,鼓浪嶼國民黨守軍開始以猛烈的火力攔阻。50多歲的船工張綿娘,同丈夫和3個兒子同劃兩隻船。在離岸100米處,丈夫和小兒子中彈倒下,她顧不得上前去扶他們,接過船舵,一邊繼續駕船,一邊鼓舞戰土們奮勇殺敵。
此次攻擊廈門,葉飛采用了聲東擊西的打法。他判斷敵人反擊部隊集中在廈門島腰部。渡海登陸,佯攻鼓浪嶼,造成敵人錯覺,調動敵人縱深機動部隊南調援救,這是佯攻方向;主攻方向放在廈門島北部的高崎。首先渡海登陸強攻鼓浪嶼,這是調動敵人很重要的一招棋,然而采取主力突然向西突圍的戰法,當然這是險招,葉飛一生隻用過兩次。
9時30分後,突擊船隊開始單船零星抵灘登陸。因為風浪大,部分船隻被風飄回,大部分船隻也沒能在預定的突破口抵灘,整個登陸部隊在灘頭遭到重大殺傷。11時後,葉飛命令九十一師組織3個二梯隊營起渡,因為風浪大,大部分被飄回,隻有兩個排登陸上岸。盡管情況嚴重,突擊部隊的幹部戰士仍然奮力拚搏。國民黨軍前沿火力點對我零星登陸部隊進行瘋狂掃射,第一梯隊登陸部隊在灘頭遭受重大損失,僅少數部隊突入前沿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