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實行的曆史年代也不合適,從英國1816年實行金本位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約100年間,正是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工業革命燦爛輝煌的金色年代,社會商品增加的速度是劃時代的,國與國之間對資源和財富的爭奪達到了一個曆史高潮,麵對過去從未發現過的資源和財富,誰還能信守法律和戒律呢?失去了金本位的約束,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就成了不可贖回的最終的商品價值尺度。可悲的是這把尺子生來就有病,它一直在不斷縮短自己的身長。這種病是人的本性和國家的本性決定的。
2009年誕生於互聯網,並在互聯網應用的“比特幣”,是由計算機根據特定程序生成的。“比特幣”設計的核心價值觀是去中心化,反通貨膨脹,就是說,它不僅拋棄了發行貨幣的中央銀行,也拋棄了啟動通貨膨脹的獨立社會實體——國家。但是我們尚不清楚它怎樣才能與社會流通中的物質商品和精神商品掛鉤,因為它的試驗空間極其狹小,貨幣的創造量和使用量都很小。貨幣的創造方式(利用特定的計算機軟件“挖礦”)也不合適,這似乎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沒有關係。虛擬是就貨幣形式和流通形式來說的,背後需要社會商品的交易背景,“比特幣”是一種脫離社會物質商品流通的虛擬貨幣,不是貨幣發展的正確方向,希望完全用技術阻斷通貨膨脹,至少在今天是一種幻想。但是“比特幣”去中心化的反通貨膨脹思想具有借鑒意義,不過它需要全球一致的行動,就憑這一點,即便到了明天,我們也看不到一點美好前景。
隨著金融的創新發展,中央銀行發行基礎貨幣的渠道一定會有創新發展,商業銀行對基礎貨幣擴張的手法也一定會有創新發展,推動通貨膨脹的理論無疑也會有創新發展,推動通貨膨脹手段的科技含量也會越來越高,方法越來越複雜,這是一個發展和創新的社會。
通貨膨脹在我們可以預見得到的未來是不會消亡的,否則,社會的財富差距將會大大縮小,這樣,對社會發展有決定影響的權力階層和財富階層是不會樂意的。現在的情況表明,通貨膨脹並不像書院經濟學家所論述的那樣是周期性的,是與通貨緊縮交替出現的。通貨膨脹在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漫長的持續過程,如果有周期,也隻不過是有時通脹幅度高、有時通脹幅度低而已,期間如果真的出現通縮,也是短暫的,短暫的通縮過後,仍然是長時間的通脹。通貨膨脹在市場經濟社會會永遠存在下去,這個問題現在還無解,因為它主要是人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