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遊戲:奴役全球的資本化危機63(2 / 2)

這種經濟背景下,銀行為了多放貸、多賺錢,也常常突破存貸比限製,頭寸緊張時,還要依賴中央銀行的再貸款。中長期資金緊張時,還需要發行金融債券、存款證籌集資金。而發行理財產品已經成為經常性的資金來源渠道。

這時的銀行,並不是因為頭寸短缺了去借錢,而是看到了市場有無盡的資金需求而采取了主動負債行為,由量入為出到量出為入,資金運用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金融行為也隨之改變。這種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的變化開始對通貨膨脹產生推動作用。這種作用同時發生在兩頭:在資金來源上,擴大了市場貨幣需求;在資金運用(貸款)上,擴大了市場貨幣供給。如果一個企業是高負債,並且是超需求的投資,沒有銀行持續的貸款供給,它的錯誤行為就難以為繼。如果銀行對這類企業持續提供貸款,這種貸款也是一種超需求的投放,對企業來說就是超需求的融資。這就是我在前文中講到的,通貨膨脹發生在生產和金融領域的事情。

商業銀行的角色也就是在這時發生了不為人注意的重大變化。

首先是貨幣交易鏈發生了變化。最初,這個交易鏈隻有三個交易方,即存款人、銀行和借款人,銀行在交易鏈中,充當的是資金融通的中介角色。在貸款業務中,銀行是債權人,企業是借款人即債務人。在存款業務中,公眾和企業在銀行的存款,雖然會計學稱作銀行的負債,實際上銀行並未充當真正意義上的借款人即債務人。存款人將暫時用不上的貨幣交由銀行使用,銀行向他們支付使用費(利息),並不是銀行的主動交易行為。在這個交易鏈中,隻有貸款企業是真正的借款人。也就是說,借款人隻有一家。

銀行運用債券、存款證、理財產品等手段補充資金以後,圍繞銀行的貨幣交易鏈由單向變為多向,參與者多了起來,多出的一方就是這些產品的法人投資者和大眾投資者。銀行在這一新的貨幣交易鏈中除了先前的債權人身份,又增加了一個債務人即借款人身份。這時的交易鏈就有了兩個借款人。這個道理很簡單:企業向銀行貸款是借款,銀行發行金融債券、存款證、理財產品融資也是借款。

從此,商業銀行就由單一的債權人身份,變為了同時擁有債權人和債務人身份的雙重角色。